君山摩崖石刻
位于君山公园龙口东侧临湖崖壁间。唐代梵文石刻。原有4方,其中2方毁于1968年。现存2方一大一小,相距约4米。大者居东,凿痕高1米,宽1.7米,中以直线相隔,左右各阴刻一字。小者居西,高0.54米,宽1.25米,内阴刻三字,右边一字清晰,同大者左字,余皆漫漶。两方石刻凹深崖壁约0.15米。字为何意,历代府州县志均无叙及。唐开元年间张说《游洞庭湖湘》 中有“岩坛有鹤过,壁字无人识” 句,为已知最早记录。后人据西汉司马迁 《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所载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南巡过洞庭遇风浪受阻于君山事,杜撰出 “秦始皇封山印” 的故事,并以 “封山印” 之名称之。1999年经学者考证,属古印度梵文。大者为流行于5~9世纪的 “悉昙体”,刻于7世纪之前。左字汉语音译为“唵”或“蓬”, 右字为 “吽” 或 “𤙖”。 属咒语, 均表吉祥。小者属10世纪以来通行的 “天成体”。大者年代早于洛阳龙门石窟所刻梵字,应为精通佛家密咒和印度梵语的印度高僧或中国大德所为,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悉昙体梵文石刻。君山摩崖石刻作为唐代洞庭佛教兴盛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实物,佐证唐初佛教密宗东传有不排除自长江流域传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