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吕氏春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书名。旧本题秦相吕不韦撰。考之《史记·文信侯列传》,实为其门客所集,共二十六篇,内容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是先秦学术论文的汇编。全书思想倾向有不一致之处,其中载有寓言,如《澄子亡缁衣》、《奇鬼》、《刻舟求剑》、《人有亡斧者》、《循表夜涉》、《周幽王与褒姒》。 ☚ 黄公好谦卑 澄子亡缁衣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诸子散文名著。战国秦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又称《吕览》。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内容无所不包,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系杂家代表著作。文章篇幅简短,组织谨严,语言生动,富于形象,具有较强逻辑性和说服力,其中不少寓言故事,至今脍炙人口。通行注本有东汉高诱注。有《四部备要》本。清黄生、卢文弨、王念孙、毕沅等续有校注。近人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释》,颇完善。有文学古籍刊行社本。 ☚ 韩非子 淮南子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共同编著,为杂家代表作。其美学思想以儒、道为主,兼取先秦诸家之说。 ☚ 东家之子 周易 ☛ 《吕氏春秋》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为之活动: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孝成王)的宠姬华阳夫人,使子楚得立为太子。子楚继位(即庄襄王)后,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十二县和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死后,秦王嬴政年幼即位,吕不韦继续担任相国,号称“仲父”。他执政期间,出兵灭掉东周,又攻取韩、赵、魏三国的土地,建立了三川、太原、东郡。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曾命门客“人人著所闻”,汇编成《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共26卷,160篇,20余万言。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其内容“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为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反映了战国末期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过程中文化融合的趋势。 由于《吕氏春秋》综合了老庄、孔孟、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农家等各家之长,故又有杂家之称。 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吕不韦因事件获罪牵连,罢官移居封地河南。公元前235年,流徙蜀川途中,被逼自杀。 吕氏春秋 先秦杂家名著。战国末年,养士之风盛行,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即所谓“战国四公子”,都以礼贤下士著称于世。秦相吕不韦不甘示弱,也广招宾客,多至三千人。他给这些宾客以优厚的待遇,请他们各自写下所见所闻,汇编成这部包罗 “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的大书,号为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实际上是一部出自众手的抄纂之作,儒、道、名、法、墨、农、阴阳各家学说以及史籍旧闻都广采博收,所以被归为 “杂家”。在文化传播的物质条件还不太发达的战国时代,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所以,吕不韦感到非常得意,曾将全书公布在国都咸阳的市门,并悬千金于其上,声称诸侯游士宾客如有能增损其中一个字的,这千金就归其所有。此即成语 “一字千金”的来历。 吕氏春秋 《史记》称其《吕览》。杂家著作。二十六卷。由战国末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召集吕门众多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集体编写而成的。《吕氏春秋》是先秦典籍中唯一可知确切写作年代的书。该书《序意》篇中提到其时为“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维秦八年”,有人认为是指秦王政六年(前241年);也有人认为“秦八年”是指秦王政八年(前239年)。 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他是阳翟的富商,在邯郸经商时,遇到秦公子楚,认为“此奇货也,不可失”。后吕不韦被封为丞相,封文信侯,弃商从政。他反对独尊法家,广收天下儒士,有家僮万人,宾客三千,“兼儒墨,合名法”,编成了《吕氏春秋》一书。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现在的编排次序是:十二纪在前,后有《序意》一篇,八览居中,六论置于最后。《史记》认为八览在前,六论次之,十二纪最后。总计全书,共一百六十篇文章。从形式上看,纪、览、论三大门类都有确定的篇数,各门类下又各统子目,十分整齐划一;从内容上看,也自成体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十二纪是全书大旨所在,每纪都是五篇,共六十篇。包括:《孟春纪第一:〈孟春〉、〈本生〉、〈重己〉、〈贵公〉、〈去私〉》;《仲春纪第二:〈仲春〉、〈贵生〉、〈情欲〉、〈当染〉、〈功名〉(一作〈由道〉 );《季春纪第三:〈季春〉、〈尽数〉、〈先己〉、〈论人〉、〈圜道〉》;《孟夏纪第四:〈孟夏〉、〈劝学〉、〈尊师〉、〈诬徒〉、〈用众〉》;《仲夏纪第五:〈仲夏〉、〈大乐〉、〈侈乐〉、〈适音〉、〈古乐〉》;《季夏纪第六: 〈季夏〉、〈音律〉、〈音初〉、〈制乐〉、〈明理〉》;《孟秋纪第七: 〈孟秋〉、〈荡兵〉、〈振乱〉、〈禁塞〉、〈怀宠〉》;《仲秋纪第八:〈仲秋〉、〈论威〉、〈简选〉、〈决胜〉、〈爱士〉》;《季秋纪第九:〈季秋〉、〈顺民〉、〈知士〉、〈审己〉、〈精通〉 》;《孟冬纪第十:〈孟冬〉、〈节丧〉、〈安死〉、〈异宝〉、〈异用〉》;《仲冬纪第十一:〈仲冬〉、〈至忠〉、〈忠廉〉、〈当务〉、〈长见〉》;《季冬纪第十二:〈季冬〉、〈士节〉、〈介立〉、〈诚廉〉、〈不侵〉》。 十二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阐明了四季十二月的天文、历象、物候等自然现象,说明天子每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应遵守的规定,以及为顺应时气在郊庙祭祀、礼乐征伐、农事活动等方面所应发布的政令。要求天子行事制令要“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依五行学说,春季属木,是生养的季节。因此,天子发布政令要以宽厚仁恩为主旨,禁止杀伐伤生。天子要劝勉农桑,躬耕帝籍;要抚恤幼孤,赈济贫困;要演乐习舞,亲往观看,以此来顺应时气。故此,《孟春》、《仲春》、《季春》所写的十二篇文章都是以讲养生为主的。如《本生》,就是说要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重己》篇旨在劝说君主要珍重自己的生命,以适度为乐。《贵公》 一文阐述了君主治国、治天下“必先公”的道理。《去私篇》以尧舜禅让、祁奚荐贤、腹䵍诛子几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何谓去私;指出君主只有“诛暴而不私”,才能成就王霸之业。《贵生》、《情欲》篇分别论述了要通过避害、节欲以养生的道理。《当染》篇以染丝为喻,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决定性作用。在《尽数》篇中,文章进一步论述道:终其天年的关键在于避害而知本。《论人》篇旨在论述君主“论人”的方法。“论人”就是识别、衡量人。君主“论人”的最好方法是“反诸己”,即向自身求得,其次是“求诸人”。《圜道》篇以圜道为题,提出了“天道圜,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的君道思想。强调君道与臣道不可颠倒。“主持圜,臣处方,方圜不易。” 依五行学说,夏属火,是万物继续生长繁荣的时期。因此,天子发布政令还应以宽厚为主。天子要“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农勉作,无伏于都”;要“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要祭祀山川百神,为民祈福。而《孟夏》、《仲夏》、《季夏》三纪所列的文章,主要是有关教育和音乐的内容。 《劝学》、《尊师》、《诬徒》三篇都是论述教学之道的。《劝学》篇旨在勉励学习。在《尊师》篇中,文章通过古代十六位圣贤从师学习的事例,以及六位“刑戮死辱之人”从师学习而成为“天下名士显人”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圣贤,还是不肖之人,只要尊重老师,努力学习,就能功垂后世,名扬青史。《诬徒》主要论述教学的道理。指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若此,就必须“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师徒同体”等。 《仲夏纪》与《季夏纪》所辖的十篇文章主要是关于音乐的论述。它记叙了音乐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声音模仿的传说,阐述了原始生活与音乐的关系。其中第一次较全面地记载了我国乐律计算法的三分损益法。《大乐》篇主要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同时,也比较完整地阐明了《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大乐》篇描述为“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的物质运动状况。 依五行学说,秋属金,是万物成熟凋落的季节,秋德肃杀,所以天子发布政令,应把惩治罪恶,征伐不义放在重要位置,等等。而《孟秋》、《仲秋》、《季秋》三纪所辖十二篇文章都是有关战争或与战争有联系的言论。 《荡兵》篇以“荡兵”为题,阐述了战争的缘起,提出“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主张用“义兵”拯救天下。在《禁塞》篇中,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简选》篇强调了物质在战争中的作用。 依五行学说,冬属水,是万物收敛闭藏的季节。天子发布政令必须顺应冬阴闭藏之气,命令百官督促百姓收敛聚藏;要“备边境,完要塞”,要祭祀“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祈求来年,天子要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而《孟冬》、《仲冬》、《季冬》三纪所辖的文章,多是《节夹》、《安死》之类的内容。《至忠》、《忠廉》、《士节》、《介立》等篇则论述了人的忠信、廉洁的品质,并认为它们与闭敛之气应顺应而行。 《序意》是《吕氏春秋》的后序,有残缺错简。前半只言十二纪,后半言赵襄子豫让事与本篇无关,为他篇错入,而言八览、六论部分已亡佚。文章主要讲了《吕氏春秋》编著的宗旨和意图。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要“纪治乱存亡也,知寿夭吉凶也”。它公开申明自己的理论根据是“法天地”的思想,它认为只要天地人三者都各得其所,就可以无为而行了。它特别提出要循其理,去其私,否则就会“福日衰,灾日隆”。 八览是进一步阐述《吕氏春秋》的思想,每览八篇,只《有始览》为七篇,共六十三篇,着重于论述君道和治术。其中包括:《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 《有始览》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自然观,讲天地有始,然后说“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下面几览讲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恃君,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十分贯通。 《有始》篇首先具体地论述了其宇宙观。指出:“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认为,万物都生于天地,就像人由母体产生一样,这叫做“大同”;而生成的万物又“殊形殊能异宜”,这叫做“众宜”。众物各依其异而得其所,这就是“平”。其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述了二十八宿的名字。《应同篇》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揭示了“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的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指出人的吉凶祸福,国家的治乱存亡,是人们自身行为造成的,而不是“命”决定的。 《孝行》篇主要阐述孝道为治国之本。文章把孝说成“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纪”,“民之本教”,可以使“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的东西。认为天子的爱民,臣民的忠君,交友,勇战,治国之策,乃至仁、义、礼、信、强等种种道德观念,都是以孝为基础的,是孝道的推广扩充。本篇还从爱身全体、“五养”、“三难”等方面,对“孝”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下《本味》、《首时》、《义赏》、《长攻》、《慎人》、《遇合》、《必己》各篇,都是围绕修身治国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述行为和结果、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 《慎大》篇旨在告诫君主在强大之时和在胜利面前应该谨慎,阐发了“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以忧持胜的思想。本览《下贤》、《报更》篇论述了君主应该礼贤下士,说明礼贤的关键在“至公”,礼贤首先要“去其帝王之色”。《贵因》篇旨在论述“因则功”、“因则无敌”的思想。《察今》篇是对“法先王”主张的否定,阐发了因时变法的思想。 《先识览》八篇,主要论述辨察事物的道理和方法,从知贤、任贤的角度阐发为君之道。 《审分览》八篇,论述的都是君道,体现了“虚君”思想。同时,也比较集中地吸收了法、术、势三派的学说。 《审应览》八篇,主旨在于劝说君主重言,反对淫辞辩说。包括:《审应》、《重言》、《精谕》、《离谓》、《淫辞》、《不屈》、《应言》、《具备》。 《离俗览》八篇,包括《离俗》、《高义》、《上德》、《用民》、《适威》、《为欲》、《贵信》、《举难》。主要论述君主役使人民的方法。 《恃君览》八篇,包括《恃君》、《长利》、《知分》、《召类》、《达郁》、《行论》、《骄恣》、《观表》,主要论述君道,君道产生的原因,君道的必然性、合理性,并提出了太古时代人类经历过“无君”的阶段,“知母不知父”,没有礼、道等观念。指出君道是天经地义的。 六论带有杂篇的性质,包括《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 《开春论》六篇专门讨论了“善说”。文章认为,论说成功的关键在于“言尽理”。所谓“理”,主要是指节用爱人、任贤举能、明德慎罚等“礼义仁德”方面的道理。其中《审为》篇中提出把自身看作一切行为终极目的的思想。 《慎行论》包括《慎行》、《无义》、《疑似》、《壹行》、《求人》、《察传》六篇,主要强调言行要以“义”为准则,以行义者为榜样。 《贵直论》包括:《贵直》、《直谏》、《知化》、《过理》、《壅塞》、《原乱》六篇,主要探讨了君主是否能虚心纳谏是关系功业成败,国家存亡的重要问题。 《不苟论》包括《不苟》、《赞能》、《自知》、《当赏》、《博志》、《贵当》六篇。《博志》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排除各种干扰,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文章提出了“物不能两大”即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能同时得以发展的观点。 《似顺论》包括《似顺》、《别类》、《有度》、《分职》、《处方》、《慎小》六篇。《似顺》篇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别类》篇重点阐述了“类固不必”的思想,说明事物都有特殊性,因而对具体事物要进行具体分析;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 《士容论》包括《士容》、《务大》、《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六篇。《士容》主要指士人仪容举止的法度、标准。《上农》就是重农。阐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农业政策。《任地》、《辩土》、《审时》三篇都是关于农业的论文,分别论述了精耕细作、掌握农时、因地制宜、适应天时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吕氏春秋》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它在战国末期产生,博采各家学说,从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它以老庄哲学为其理论基础,重视并主张孔、墨的仁义之术,采纳兵、法、阴阳各家学说,汇编而成为一部学术巨著。它除了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有着重要价值外,还保存了许多先秦的史料及科学文化方面如医学等的珍贵资料;对音乐起源、原始音乐的记叙也非常丰富;记载了天文历法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保存了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资料;还蕴含着丰富的战争思想和历史理论。 《吕氏春秋》现存最早版本是元至正年间嘉兴路儒学刊本。明代有弘治十一年(1498年)李瀚刻本,嘉靖七年(1528年)许宗鲁刻本,万历己卯张登云校本,姜璧重刻本,万历年间宋邦义等校本,宋启明刻本,万历丙申刘如宠刻本,乙巳汪一鸾刻本,庚申凌稚隆套印本等。清乾隆年间有灵岩山馆刊毕沅校正本,《诸子集成》本。近人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释》,近人蒋维乔等撰《吕氏春秋汇校》。今人张双棣等著《吕氏春秋译注》。还有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 吕氏春秋 [原文](节选) 卷七孟秋纪第七 荡 兵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递]废,胜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 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 天(下)[子]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诈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先选用,贵贱长少贤者不肖相与同,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 (侈)斗,兵也;三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 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于深溪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于暴君乎? 禁 塞 夫救守之心,未有不守无道而救不义也。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 凡救守者,太上以说,其次以兵。以说则承从多群,日夜思之,事心任精,起则诵之,卧则梦之,自今单唇于肺,费神伤魂,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早朝晏罢,以告制兵者,行说语众,以明其道。道毕说单而不行,则必反之兵矣。反之于兵,则必斗争,[斗争]之情,必且杀人,是杀无罪之民以兴无道与不义者也。无道不义者存,是长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虽欲幸而胜,祸且始长。先王之法曰:“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古之道也,不可易。今不别其义与不义,而疾取救守,不义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使夏桀、殷纣无道至于此者,幸也;使吴夫差、智伯瑶侵夺至于此者,幸也; 使晋厉、陈灵、宋康不善至于此者,幸也。若令桀、纣知必国亡身死,殄无后类,吾未知其(厉)为无道之至于此也; 吴王夫差、智伯瑶知必国为丘墟,身为刑戮,吾未知其为(不善无道)侵夺之至于此也;晋厉知必死于匠丽氏,陈灵知必死于夏征舒,宋康知必死于温,吾未知其为不善之至于此也。此七君者,大为无道不义: 所残杀无罪之民者,不可为万数; 壮佼老幼胎犊之死者,大实平原; (广)堙深溪大谷,赴巨水,积[芦]灰;填沟洫险阻,犯流矢,蹈白刃; 加之以冻饿饥寒之患。以至于今之世,为之愈甚,故暴骸骨无量数,为京丘若山陵。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亦可以悲哀矣。察此其所自生,生于有道者之废,而无道者之恣行。夫无道者之恣行,幸矣。故世之患,不在救守,而在于不肖者之幸也。救守之说出,则不肖者益幸也,贤者益疑矣。故大乱天下者,在于不论其义而疾取救守。 卷八仲秋纪第八 论 威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过胜之[道],勿求于他,必反于己。 人情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民之重令[者]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若此则敌胡足胜矣?故曰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于此,则必胜之于彼矣。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 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枹鼓干戈哉?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 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 则知所兔起凫举死㛰之地矣。 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 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并气专精,心无有虑,目无有视,耳无有闻,一诸武而已矣。冉叔誓必死于田侯,而齐国皆惧;豫让必死于襄子,而赵氏皆恐;成荆致死于韩主,而周人皆畏; 又况乎万乘之国,而有所诚必乎,则何敌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虽有险阻要塞,铦兵利械,心无敢据,意无敢处,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今以木击木则拌,以水投水则散,以冰投冰则沉,以涂投涂则陷,此疾徐先后之势也。 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则得之矣,专诸是也,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一成。又况乎义兵,多者数万,少则数千,密其躅路,开敌之涂,则士岂特与专诸议哉? 简 选 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 离散系[累],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锄耘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今有利剑如此,以刺则不中,以击则不及,与恶剑无择,为是斗因用恶剑则不可。简选精良,兵械铦利,发之则不时,纵之则不当,与恶卒无择,为是战因用恶卒则不可。王子庆忌、陈年犹欲剑之利也。简选精良,兵械铦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呈阖庐是矣。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于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 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义,故立为天子。 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丰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反郑之埤,东卫之亩,尊天子于衡雍。 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故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 统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义兵之助也。 [鉴赏]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全书26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在赵都邯郸遇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游说华阳夫人,立为太子。子楚继位(即庄襄王),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卒,秦王政年幼继位,继任相国,称为“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西) 12县,河南洛阳10万户。又利用燕赵矛盾,取得燕所献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城作为封邑。执政时攻取周、赵、魏的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门下有宾客三千,家僮万人。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出居封地河南,不久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思想内容以儒家、道家为主,兼及兵、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揉合先秦各派学说,在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为当时秦国治理国家,统一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如清代学者徐时栋评述的:“《吕氏春秋》征引神农之教,黄帝之诲,尧之戒,舜之诗,后稷之书,伊尹之说,夏之鼎,商、周之箴,三代以来礼乐刑政,以至春秋、战国之法令,《易》、《书》、《诗》、《礼》、《孝经》、周公、孔子、曾子、子贡、子思之言,以及夫关、列、老、庄、文子、子华子、秀子、李子、魏公子牟、惠施、慎到、宁越、陈骈、孙膑、墨翟、公孙龙之书,上志故记,歌诵谣谚,其招摭也博,故其言也杂,然而其说多醇而少疵。” 本书收录了有关军事谋略的《荡兵》、《禁塞》、《论威》、《简选》篇。从中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在战争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一、“有义兵而无偃兵”。《荡兵》篇通篇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就是说,只能要求进行正义战争,而不能要求取消战争。它还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船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哪里有因为吃饭噎死人,而不准吃饭的,没有。哪里有因为乘船淹死人,而不准乘般的,没有。哪里有因为打仗失败了,而不准再战的,没有。接着作者又以治病用药来比喻战争,“用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二、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来源于战争的正义性。正义的战争可以使三军同心协力、令出必行。而选拔优秀将领、选取精锐士卒,选用精良武器等,只是义兵取胜的辅助条件。 三、战争取胜的根本是义、智、勇。正义战争能使敌人孤立无援,虚弱无力。智慧就能审时度势,因敌制胜。勇敢就能果决,就能保持高昂的士气。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书名。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全书26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此书既有儒家之说,又有道家及名、法、墨、农、阴阳各家之言,保存了许多先秦旧说及古代史料。是典型的杂家著作。该书记载,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代,就已应用气功导引治疗湿痹诸疾。如“古乐”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在“季春纪”中指出了动静锻炼的重要意义。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接着指出了气郁在头、耳、目、鼻、腹、足等处,可能出现的病症。它又说:“精神安乎形,而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该书还在“重己”、“本生”、“贵生”、“情欲”等中,介绍了一些养生之道。 ☚ 行气玉佩铭 淮南子 ☛ 吕览/长书/短长/迁史/逸雅/范史/诗评/南华/通玄真经/丛书/筝语/五花爨弄/爨弄/石头记/外史/龙图 ☚ 曲礼 吕览 ☛ 吕氏春秋【同义】总目录 吕氏春秋吕览 吕氏春秋书名。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编写,杂家代表作。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家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和不少古史旧闻及天文、医农、音律等方面的知识。注释有东汉高诱注,近人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等。校本有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与近人蒋维乔、杨宽等合撰《吕氏春秋汇校》等。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编写,杂家代表作。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家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和不少古史旧闻及天文、医农、间律等方面的知识。注释有东汉高诱注,近人许维遹 《吕氏春秋集释》等。校本有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与近人蒋维乔、杨宽等合撰《吕氏春秋汇校》等。 吕氏春秋文集。战国秦吕不韦(?—前235)门客撰。二十六卷。不韦,卫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时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亲政,迁蜀,自杀。不韦延集宾客,集体从事编著。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兼有儒、墨、道、名、法、农、阴阳诸家之说,以道家思想为主线。论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之事,内容极其广泛,保存了先秦大量史料。总体结构具有较强的体系性,篇篇衔接,义义相生。每篇以议论发端,首尾一贯,条理清晰,论述时多引用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生动形象,风趣横生。《古乐》、《音初》等篇,记录远古艺术起源等论乐文字,富有文献价值。有经训堂本,《四部丛刊》本。近人许维遹的集释,今人陈奇猷的校释,汇集前人校雠训诂成果,颇为博洽。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全书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高诱:《吕氏春秋序》),融合先秦各派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拼凑成一个庞大的带有折衷主义色彩的思想体系。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理论根据。其中《本生》、《重己》、《贵公》、《去私》、《贵生》、《论人》、《劝学》、《节丧》、《士节》、《孝行》、《为欲》、《贵信》、《长利》等篇,伦理思想丰富且繁杂,对于先秦各家伦理思想,差不多均有所反映。该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高诱序),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还有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以及天文、医农、音律等知识。注释有东汉高诱注,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校本以清毕沅《吕氏春秋校正》与近人蒋维乔、杨宽等合撰《吕氏春秋汇校》为佳。 《吕氏春秋》战国晚期秦丞相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或《吕子》,诸子之说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旨在“欲以并天下”,为秦统一全国作思想准备。此书问世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全书26卷,内分8览、6论、12纪,每览又分8篇,每论又分6篇,每纪又分5篇,共160篇,20余万字。《序意》是全书总序,不在160篇内,所以实则161篇。全书160篇中,有法家学说43篇,儒家学说26篇,道家学说17篇,兵家学说16篇,墨家学说10篇,纵横家学说10篇,名家学说5篇,农家学说4篇,阴阳家学说2篇,小说家学说1篇。书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以及天文、历算、音律等方面知识。先秦农学《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4篇著作赖此书记述得以保存。经过2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吕氏春秋》除8览中“有始览”缺佚1篇外,均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历史上校注本较多,今人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集前人成就,较为精审。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旧本题秦吕不韦撰。杂家代表著作。全书26卷,内分12纪、8览、6论,计160篇,20万余字。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书中保存了很多先秦旧闻,文字朴素、简练。有汉高诱注本、清毕沅校正本、《四部丛刊》本、民国26年(1937)中华书局排印本。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最为完备。 吕氏春秋 180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重要著作。成书于战国末,为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内容包括12纪、8览、6论及序意1篇,共27篇,160章,主要是选取儒、法、阴阳、道、墨各家部分学说,加以综合,“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在政治思想上,以“法天地”,即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系统的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政治理论体系。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本书曾有多种版本行世,影响较大。 ☚ 庄子 韩非子 ☛ 吕氏春秋 165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完成于秦始皇八年 (前239)。这部书编著形式整齐、系统,分八览六论、十二编三部分,共26卷,160篇,20多万字。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纲,以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为目标,网罗百家,集腋成裘,纂成是书。书中保存丰富的先秦旧说和古代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道德、天文、地理、科技等。注释有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等。 ☚ 中庸 列子 ☛ 吕氏春秋 162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重要著作。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著。在伦理思想上,以老庄道家思想为纲纪,兼取儒墨兵法诸家学说,认为一切人的情欲好恶是相同的,“圣人”讲究全性之道,即是从道德上对情欲予适当之限制,并提出“适欲”的道德行为准则。另外,本书还记载了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之要,是了解和研究先秦伦理思想,尤其是研究杂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 荀子 淮南子 ☛ 吕氏春秋 091 吕氏春秋其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 《离谓》、《淫辞》、《正名》、《审分》、《别类》、《察今》、《召类》等篇。认为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因而要求正名审分,“责其实以验其辞”,对“不伐之言,不夺之事,督名审实”,实行察言断事,使空言虚辞、淫学流说皆在正名的事实面前显为无用之议(《知度》)。提出“类固相召”和“类固不必可推知” 两种推论形式。强调 “辩议不可不为”(《用众》),辩要“必中理然后说,必中义然后议”(《必察》)。书中还保存了邓析、墨子及其门人,申不害、惠施、公孙龙等人的逻辑史料。 ☚ 公孙龙子 淮南子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lushichunqiu先秦论说文集。吕不韦门客集体编著。吕不韦(?—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令门客各著所闻,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书中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此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音乐、天文历法、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可谓“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由于出于众人之手,其观点亦颇驳杂,表现出对诸子百家兼容并蓄的倾向。因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作品。书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 韩非子 列子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先秦论说文集。吕不韦门客集体编著。吕不韦 (? —前235),濮阳 (今河南) 人,秦庄襄王及秦王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令门客各著所闻,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书中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因此又称《吕览》。此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音乐、天文历法、伦理道德、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可谓“具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由于出于众人之手,其观点有些驳杂。表现出对诸子百家兼容并蓄的倾向。因此《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作品。全书体例一致,纪、览、论各部分自成系统。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明晰,是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产物。书中记载了很多经过加工的历史故事,用以说明政治、哲学方面的道理,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对后世《说苑》、《新序》等书有一定影响。作者在说理中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言浅意深,富于文学色彩。如人们熟悉的 《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等寓言皆出自此书。 ☚ 墨子 老子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有关烹饪的古籍之一。亦称“吕览”,秦吕不韦撰。其中卷一“本生篇”、“重己篇”,阐述养生理论,主张饮食有节制; 卷十四“本味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古代烹饪的选料、火候、调味、烹饪理论,介绍了各地的著名土特产食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有关烹饪著作之一。 ☚ 素食 礼记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二十六卷。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下宾客,博采各家学说而成。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战国末政治家、思想家。曾至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经商,“家累千金”。常往返于赵国邯郸与秦国咸阳之间。在邯郸结识为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遂弃商从政,数入秦游说华阳夫人,促使秦孝文王(即安国君)立子楚为太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子楚继位。吕不韦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史记·吕不韦列传》)及蓝田十二县,在燕赵之间也有封邑。曾率师击败东周与诸侯的联合进攻,灭东周。秦王政立,他继任相国,号称“仲父”。他决策和指挥了一系列的军事进攻,秦始皇三年,攻取韩、魏地,秦始皇六年,击退韩、赵、魏、卫、楚五国联军。有家僮万人,门下宾客三千,对秦统一六国有过贡献。秦始皇十年被免相,出居封地河南洛阳。一年后,迁往蜀郡,于途中饮鸩自杀。 ☚ 荀子 韩非子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Lushichunqiu亦称《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部分门客, 辑合百家九流之说而编写。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汉书 ·艺文志》列其为“杂家”,实际并非混杂不分,割裂百家、打乱各家的学说体系,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博采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保存了各家之间显然相非的学说,通过各家各派的言论,贯彻了吕不韦的政治意图和主张。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20余万言。吕不韦明白宣称,著书的宗旨是:“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本着这一宗旨,12纪指四时的运行,象征 “大圜”的天;8览、6论则表示 “大矩”的地。12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每纪5篇,共60篇,讲与一年内不同的季节相应的人们的行为所向; 8览, 每览应是8篇, 今 《有始览》脱去1篇,只存7篇,共63篇,从开天辟地说起,论述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如何认识、分辨事物,用民为君等,各览诸篇,相互连贯;6论,每论都是6篇,共36篇,每论各篇不相连属,大概缘于集合杂说。全书从形式上看,纪、览、论篇数都有一定,十分整齐;从内容排列上看,也自成体系,但同时也保存着原本分歧的各派学说,而不加以齐同。书中保存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料,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对今人研究古代之文化思想等亦有很大价值。注本有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的 《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今人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王范之的 《吕氏春秋选注》。 ☚ 荀子 礼记 ☛ 吕氏春秋本书对音乐作了详细讨论,认为音乐“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对有关美和美感问题也提出不少重要见解。如认为音乐的审美本质是“和”或“适”,音乐可以养人之性等。汉代早期美学发展多受其影响。参见“哲学”中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秦国相吕不韦集门客合撰成书。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以无为为纲纪,以建立统一帝国为目标,综合先秦诸家学说。保存了古代学术思想资料。注疏者数十家,今有多种流传。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编。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庄襄王相国,也继任过秦王政幼年时期的相国,拥有门客三千,相当于现代称的智囊集团。他为了给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特令门客汇集先秦各家学说,集体编写《吕氏春秋》一书。虽然该书主要内容是讨论政治,经济问题,但也有研究养生的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其主要观点是: ☚ 荀况与《荀子》 黄帝内经 ☛ 吕氏春秋/呂氏春秋/吕氏春秋集释/吕氏春秋选注/吕氏春秋校释 ☚ 荀子简注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26卷,分为12纪、8览、6论。又名《吕览》。秦吕不韦主编,其门客合著。内容庞杂,实为先秦各家学说总汇。其文短小精悍,组织严密,语言简明,富于形象,善用寓言神话故事进行说理。传世最早注本为汉高诱注,元刊本。明刊本。光绪间浙江局本。《四部丛刊》据明刊影印本。 ☚ 吕氏春秋 呂氏春秋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秦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分八览、六论、十二纪,20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史记·吕不韦列传》)书中含寓言二百余则,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在先秦诸子中都是比较突出的。大部分寓言取材于先秦寓言故事,或在其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这对两汉寓言有着直接的影响。形式上,这些寓言已有独立成篇的端倪,这在寓言发展史上是关键性的一个环节。 ☚ 庄子 说苑 ☛ 吕氏春秋lǚ shì chūn qiū《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3)。杂家著作。一作《吕览》。26卷。吕氏指秦吕不韦,曾使门客名著所闻集成。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反映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诸家思想。保存了许多先秦旧说及古代史料。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lüshi chunqiu亦称《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成书于秦嬴政八年(前239),时当秦统一六国前夕。分12纪、8览、6论,共26卷、160篇,约20余万言。本书宗主道家,取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舍其消极避世的成分,兼采儒、墨、法、兵诸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作者意在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为行将出现的统一全国的专制中央政权提供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本书提出的“法无地”、“传言必察”、“疑似必察”、“别宥”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它还保存了许多旧说佚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较高的价值。但书中宣扬了天人感应等思想,又因出于众手,对先秦诸学的思想,也有未能融会贯通的地方。有清人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等传世。 ☚ 吕氏乡约 岁寒集 ☛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相传为秦吕不韦 (?—前235年) 撰。据 《汉书·艺文志》 记载,《吕氏春秋》有二十六篇。今本凡十二纪、八览、六论:纪所统子目、六十一、览所统子目六十三、论所统子目三十六,实一百六十篇。另外,《汉书·艺文志》把它著录于杂家。关于《吕氏春秋》的作者,历代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由此可知,《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主持,众多学者参加而写成的。《吕氏春秋》作者人数相当可观。《史记》说吕不韦有门客三千人。门客中有各种技能人才,未必尽为文士,对“人人著所闻”的 “人人”一词当然不可过于认真,大约作者为数不少。这些文人学士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派的文化知识,然后汇集于此书,使它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司马迁语),成为先秦学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吕不韦的主导作用不可抹杀。人数众多的写作队伍,观点各异,吕不韦能把他们集合在一起,按既定的纲目撰写,这项组织是一种创造。《吕氏春秋》内容上广收博取而又有它的宗旨和主线,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是协调的,它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用意。汉代以后有些学者不承认吕不韦编书的历史功劳。如宋代黄震的 《黄氏日抄》,清代卢文弨的《书吕氏春秋后》,都断言该书的编写,吕不韦“固无与也”(均见 《附考》),好像吕不韦对该书没有贡献。吕不韦直接指导此书编写是有案可查的。《序意》记载了门下客为写十二纪向吕不韦作请示,吕不韦规定了“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写作原则,《吕氏春秋》这部书确实贯串了这一原则。关于吕不韦的事迹,史料记载较为简略。《吕氏春秋》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它保存了已佚失的先秦各家的部分史料。其各种史料大致分布如下:教育思想史料,主要在《劝学》、《尊师》、《诬徒》《善学》诸篇之中; 儒家思想史料主要在 《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诸篇之中; 阴阳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十二月的《月令》之中;道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 《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审分》诸篇之中;兵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 《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诸篇之中;农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上农》、《任地》、《辨土》诸篇之中;墨家思想的史料,主要在 《当染》、《首时》、《尊师》、《高义》、《上德》、《去宥》诸篇之中。《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之前,在内容方面,它能以积极和客观的态度对待先秦文化遗产,公开申明要采集诸家之长,超出学派门户成见,将各家学说中有价值的成份组织到一起;在评论历史事件与时政时,不回避非秦或贬秦的言论,能独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道义上的褒贬。《吕氏春秋》中“非今”的观点很多。在写作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整齐、系统。是一部依靠集体力量、按预定计划写成的书,事先就确定了纪、览、论三大门类;门类下又各统一定数目的子篇;除纪、览、论首篇以三字命题外,每篇文章皆以两字题目明旨,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大都首论题义,次举例证,有论有史,理事相得,字数安排上各篇字数大体均衡。全书组织结构整齐划一。在中国思想史上,这是第一部有统一体例、按预定步骤集体完成的理论著作。它创造的这种著述方式为后人集体编写或个人著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汉代的《淮南子》和《史记》,在编著方法和体例上都受其直接影响。《吕氏春秋》问世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早为其作注的是汉代的高诱。高诱的《吕氏春秋注》从宋到近代有多种校刻本,现存的版本:《吕氏春秋》二十六卷,汉高诱注。元至正间嘉兴路刘贞嘉禾学宫刻本。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河南开封府许州李瀚重刻本。明嘉靖七年戊子 (1528) 关中许宗鲁刻本。明万历七年己卯(1579)宁阳张登云校刻本。明万历七年己卯(1579)维阳姜璧资政左室刻本。明万历间云间宋邦父等校刻本。明万历三十三年己巳(1605)新安汪一鸾重订本。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02)乌程凌稚隆朱墨套印本。明万历天启间仁和黄甫宠、沈兆廷订钱塘朱梦龙序刻本。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毕沅校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本。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毕沅校上海鸿文书局石印《二十五子汇函》本。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毕沅校育文书局石印《子书二十八种》本。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宋邦父校本缩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宋、元、明、清为《吕氏春秋》作注的人很少,其中主要有补注或选注:《吕氏春秋》一卷,明焦竑注释,翁正春评。《吕子校补》二卷《续补》一卷,清梁玉绳撰。《吕氏校补献疑》一卷,清蔡云撰。近人也有补注、选注、汇校和集释: 《吕氏春秋高注补正》孙锵鸣撰。《吕氏春秋补注》一卷,范耕研撰。《吕氏春秋集释》二十六卷《附考》一卷,许维遹撰。《吕氏春秋汇校》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诒合撰等等。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门下宾客共同编写。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凡160篇。崇尚道家,兼综百家的著作。全书用老庄哲学构造自己的理论原则,用阴阳、儒、墨、法各家思想,构造自己的历史、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观点。综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集各注家之大成,是迄今较好的版本。 ☚ 管子 淮南子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杂家著作名。亦称《吕览》,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全书分为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上对诸子百家之说兼收并蓄,所以后世称其为杂家。书中保存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说、古籍佚文等。有些篇章篇幅短小,言之有物,语言也较简明素朴,而且常以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事理。《荡兵》、《察今》、《察传》等即表现了这种特色。 ☚ 战国策 风骚 ☛ 《吕氏春秋》战国末吕不韦(?~前235,今河南濮阳人)任秦相时招集门下宾客辑成的“杂家”著作。亦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共26卷。全书分8览,6论,12纪,共160篇。《吕氏春秋》试图糅合各家学说,集众家之长,用来作为实现统一的指导思想。因其杂凑各家思想而成书,故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及一些古史旧闻,古籍佚文,古人遗语和天文、农医、音律等知识。为研究先秦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注释《吕氏春秋》的学者有东汉末训诂家高诱等。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共同编撰而成。先秦杂家代表作。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凡20万言。该书对先秦诸子百家言兼收并蓄而予以调和,因而保留了许多上古时代的遗文轶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士容论》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对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有精彩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农学论文。十二纪则保留了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有价值的材料。东汉高诱为之作注。校释者有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吕氏春秋》中《上农》等四篇讹夺尤多,向称难读。近人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和王毓瑚《先秦农家言四篇别释》作了一番校勘诠释,可资参考。 ☚ 山海经 上农 ☛ 吕氏春秋lü shi chun qiuMaster Lü'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吕氏春秋》lü shi chun qiuSprings and Autumns of Master Lü→吕不韦 (Lü Buwei) 吕氏春秋学术类著作。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依据门客的著述编辑成书。据《序意》篇,成书于“秦八年”(有人认为“秦八年”指秦始皇八年,即前239年,也有人认为“秦八年”指秦灭东周后的第八年,即前237年)。有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清梁玉绳《吕子校补》及《续补》、许维遹《吕氏春秋集解》诸注本。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内容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汇集先秦各家言论,大体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构成取各家之长的统一体系,历来被认为是杂家的代表作。其中多有先秦诸子遗说、古史旧闻以及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的资料。《劝学》、《大乐》等篇保存了儒家有关资料。《十二月令》保存了阴阳家有关资料。《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审分》保存了道家有关资料。《振乱》、《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保存了兵家有关资料。《上农》、《任地》、《辩土》保存了农家有关资料。在自然观方面,提出“太一”产生天地、阴阳、万物的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强调认识必须破除主观成见,是非必须缘“物之情及人之情”,“验之以理”;在历史观上推崇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君主“以爱利民为心”,又主张重视耕战、赏罚必信,君主无为臣下有为,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的口号。此书开创了兼容百家的著书体例,又保存了秦代焚书以前的大量史料,受到汉代学者普遍重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两次将其与《周易》、《春秋》、《国语》、《韩非子》、《孙子兵法》相提并论。高诱认为其价值“大出诸子之右”(《吕氏春秋序》),《礼记·月令》、《礼记·乐记》直接抄取此书。《史记》的世家、律书取材于此书。《淮南子》的著作体例、资料和许多观点均直接与《吕氏春秋》相承。 吕氏春秋书名。亦称《吕览》。为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著而成。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纪,共一百六十一篇,今缺《有始览》一篇。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为杂家的代表作。有东汉高诱注和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等。 吕氏春秋书名。秦相国吕不韦令其食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一篇)共一百六十一篇,但《有始览》缺一篇,今本实有一百六十篇。因书中有《八览》,后人也称这部书为《吕览》。《汉书·艺文志》列于杂家。其内容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墨、法、名、农、阴阳各家学说,保存了许多先秦旧志及古代史料,对研究先秦历史和文化有极大的价值。从东汉以来,研究注释《吕氏春秋》的人不少,但善本难得。今人陈奇献积四十年的功力,纂成《吕氏春秋校释》一书(共四册),广搜前人注释校志一百二十余家,去粗取精,纠正前人误传谬说,多所发明,是最好的本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