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吐火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吐火罗Tukhara中国隋、唐两朝史籍对巴克特里亚(大夏)的别译。参见“巴克特里亚”。 吐火罗中亚古国名。即古之巴克特里亚(或称大夏国地)。《新唐书·西域传》:“吐火罗,居葱岭西,乌浒河之南,古之大夏地。”《新唐书》又作土豁罗。其故址在今阿富汗北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一带,北界喜萨尔山,东至葱岭,西达木尔加布河。都城在今阿富汗东北的昆都士。《魏书》吐呼罗,《新唐书》土豁罗,《后汉书》兜勒,《高僧传》兜潏勒等皆其异译。 吐火罗见“大夏”。 吐火罗 吐火罗见“吐呼罗国”。 ☚ 吐呼罗国 覩货逻国 ☛ 吐火罗 吐火罗古族名兼地区名。其族名含义依时代而变化。公元前2世纪40年代,操印欧语的塞种(西徐亚人)游牧民中的阿息人(Asii )、帕西安诺依人(Pasiani)、吐火罗人(Tochari)和塞克诺依人(Sacarauli)等部落越过锡尔河,南下侵入征服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从此巴克特利亚地区被称作吐火罗斯坦,其统治者被称为吐火罗人。不久,大月氏人越过阿姆河,在吐火罗斯坦建立贵霜王朝,即月氏—吐火罗国,因此月氏人也曾被称为吐火罗人(一说月氏就是吐火罗人)。 哒灭贵霜后,在吐火罗斯坦建立的王国也被称作吐火罗国, 即哒—吐火罗国。唐代吐火罗指突厥统治下的吐火罗斯坦,可称突厥—吐火罗国。其居民则称吐火罗人, 是塞人、 大月氏人、 哒人以及突厥人的混合体。 ☚ 塞种 大月氏 ☛ 吐火罗西域古国名。又作吐呼罗、吐豁罗、覩货逻。古为大夏地。位于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王号“叶护”。国少女多男,兄弟共妻。拥兵10万,皆善战。居民从事农业,园艺业发达。出产名马、驼、骡。地当东西交通要冲,文化多受希腊、印度和中国影响。信奉佛教。民族成份复杂。北魏及隋大业(605—618)年间,其王曾遣使朝贡。唐武德(618—626)、贞观(627—649)年间复贡献。永徽元年(650)献大鸟。显庆(656—660)年间,以其阿缓城(约位于今阿富汗北部)为月氏都督府,析小城为24州,授王阿史那为都督。神龙元年(705),其王那都泥利遣弟仆罗入朝,留充宿卫。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屡贡方物。唐封其君骨咄禄顿达度为吐火罗叶护。乾元(758—760)初,曾联兵西域9国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公元8世纪中叶为阿拉伯占领,遂皈依伊斯兰教。 吐火罗又作“覩货逻”等。 古代西域民族。即大夏或西方文献所称之巴克特里亚。活动于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操东伊朗语,曾隶属于波斯。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前二世纪,国势强盛,曾将活动领地扩大到阿姆河上游至印度河流域。以后先后受大月氏、阿拉伯等族统治。 吐火罗汉唐时期西域国名,约在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公元8世纪时为大食所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