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吏部尚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官名,主管吏部。源于殷代六官之大宰,周代又名天官大宰(冢宰),至汉代始置为常侍曹尚书,南北朝后皆用吏部尚书之名,沿用至清。据《明史·职官志》,吏部尚书秩正二品,但明废中书省后各部尚书往往由内阁大学士(宰相)兼任,因此实际地位更高。小说第四十八回蔡京虽称是宋臣,但以崇政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反映的实际上是明制。参见“吏部”。 ☚ 理刑 鲁国公 ☛ 大天 ☚ 仙郎 大天 ☛ 吏部尚书【同义】总目录 吏部尚书大天 吏部尚书官名。东汉置,称吏曹尚书或吏部曹尚书,后改称选部尚书。三国魏改选部尚书置,为尚书省(台)吏部曹长官,三品。两晋、南北朝沿置,位居列曹尚书之上,亦三品。掌官吏铨选、考课、奖励,职权甚重。隋唐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首,置一人,正三品,与二侍郎分掌六品以下文官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称为三铨。因其地位尊崇,多以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不治本部实务。北宋初为三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从二品,掌文武选。辽、西夏亦置。金代为正三品。元初置一至七人不等,后定制三人,隶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定置一人,直隶皇帝,改正二品。清置满、汉各一人,升为从一品。宣统三年(1911)随部废。 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官名。东汉初始设吏部曹,置尚书以主其政务。南北朝时期始置吏部尚书辖吏部、考功、主爵3曹。此后历代沿置。至清代末废。掌理百官升降、考核政令。《隋书·百官志》: “后齐制官……尚书省置令、仆射,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其6尚书分统列曹,吏部统吏部、考功、主爵3曹。”《大唐六典》: “吏部尚书1人,侍郎2人,郎中2人,员外郎2人,主事4人,令史30人,书令史60人,亭长8人。司封: 郎中1人,员外郎1人,主事2人,令史4人,书令史9人,掌固4人。司勋: 郎中1人,员外郎2人,主事4人,令史33人,书令史67人,掌固4人。考功: 郎中1人,员外郎1人,主事3人,令史15人,书令史30人,掌固4人。吏部尚书1人,正三品。周之天官卿也。《汉旧仪》云: 尚书4人统4曹: 一曰常侍曹,二曰二千石曹,三曰民曹,四曰客曹。成帝赠置三公曹,为5曹。其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后汉光武又分为6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斋祀事。汉末又改吏部为选部,专掌选举事。灵帝以梁鹄为选部尚书。魏改选部为吏部。历晋至宋孝武大明二年 (公元458年) 置2吏部尚书,废五兵尚书。寻复旧名。齐、梁、陈、后魏、北齐皆曰吏部尚书。后周依周官置大冢宰卿1人,七命。隋复曰吏部尚书。然此官历代班序常尊不与诸曹同也。……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 ☚ 吏部曹郎 吏部侍郎 ☛ 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官名。东汉尚书台置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汉末改为选部,专掌选举事。三国魏改为吏部,主选事。晋因魏制。宋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孝武大明二年 (458)吏部尚书分置2人,以轻其任,后复旧制,仍置一人。晋宋以后职位甚重,掌文武百官选补、考第、赏罚,封爵之政令,有大尚书之称,居诸曹尚书之右。魏、晋、南朝宋三品、梁十四班,陈三品。北魏,北齐领吏部、考功,主爵三曹,皆为三品。隋置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首,领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置侍郎贰尚书之事,掌六品以下官吏铨补。唐因置,正三品。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670) 改为司列太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为天官尚书,玄宗天宝十一载(752) 至肃宗至德 (756—758) 初改为文部尚书。开元 (713—741) 以前,吏部主持科举考试,至开元二十四年 (736) 始移属礼部。吏部铨选皆为文选,武官选则归兵部。吏部四司分掌具体事务: 吏部司掌文官班秩品命,禄赐告身及流外官选任; 司封司即为隋之主爵,龙朔二年 (662) 改,咸亨元年 (670) 又改为主爵,后屡易其名,掌封爵事务; 司勋司掌勋级授予和审覆; 考功司龙朔、光宅时曾改称司绩,掌百官考课。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吏部各设2人,司勋司长安二年 (702) 加置员外郎1人,其他皆为1员。吏部尚书自唐初以来常兼相职,因久为宰官或藩帅兼领,渐不理部务,中唐以后成为高级文武官迁转之资,以侍郎掌本部实权。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寄禄官,铨选之法归审官东西院、流内铨、三班院。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以尚书、侍郎掌吏部选试、拟注差遣、叙迁、荫补、考课等事,正二品。辽圣宗开太元年(1012) 以刘绩为尚书。金为正三品。元隶中书省,置3员,正三品。明洪武元年 (1368) 置吏部尚书,正三品,仍隶中书省。六年置2人,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十三年罢中书省。后吏部属司加司封,改总部为选部,正二品。清朝沿置,从一品,满、汉各1人。 ☚ 六部 户部尚书 ☛ 吏部尚书lì bù shàng shū官名,东汉置,掌选举和祠祀事。东汉光武帝改常侍曹为吏曹,也称吏部曹,其长官称尚书,属官有郎。灵帝时改称选部尚书,三国魏、蜀沿置。魏又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后世多沿置。唐朝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令。参看《后汉书·百官三·常侍曹注》、《晋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及"吏部曹"条。 吏部尚书官名。三国魏置,为尚书台(省)吏部曹长官,掌文武官吏铨选考核之政,在诸曹尚书中,职权颇为重要。两晋、南北朝沿置。魏、晋、南朝宋、北魏、北齐、陈皆官列三品,南梁为十四班。西魏、北周称吏部中大夫。隋、唐皆置为吏部长官,官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为司列太常伯,咸亨元年(670)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又改名为天官尚书,中宗神龙二年(706)复旧。玄宗天宝二年 (743) 改称文部尚书,肃宗至德二年(757)复称吏部尚书。唐代吏部尚书多由宰相兼或为外官带衔,不理部务。五代沿置。 吏部尚书官名。三国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事,始有吏部尚书之名。晋与南朝宋齐梁陈吏部尚书资任尤重;北魏北齐亦置吏部尚书。至隋唐始确定以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居六部之首。唐制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六品、七品官的铨选,侍郎掌八品、九品文官的铨选。自景云以后,始与二侍郎分管,分为三铨,尚书所管的称为尚书铨。五代沿置吏部尚书一人。宋在元丰改制前设判部事一人,部内设流内铨、流外铨二机构掌铨选之事。元丰改制后,始设尚书一人,从二品,有尚书左右选,办理较高文武官员的铨选,以尚书左选郎中与尚书右选郎中分掌,而由尚书总掌其事。金设吏部尚书一人,元设三人,均为正三品。明代六部尚书直辖于皇帝,升为正二品。吏部尚书因掌握人事权,与其他五部相比,其职权特重,常能把持朝局。清制吏部尚书满、汉各一人,从一品,六部尚书得轮流定期进见皇帝,除陈奏本部事务外,也得参议朝政。又唐代曾一度改称吏部尚书为司列太常伯、天官尚书和文部尚书,旋复旧。后世常以天官、冢宰或太宰为其通称。参见“吏部”。 吏部尚书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元丰三年九月新订《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其官易为金紫光禄大夫阶。兵部尚书转吏部尚书,吏部尚书转太子少保,宰相带吏部尚书阶转尚书左仆射(资料出处参“大理评事”条)。 吏部尚书阶官名、职事官名。 职源与沿革三国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始有“吏部尚书”之名(《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南朝梁始称“尚书省吏部尚书”(《隋书·百官志》上)。宋沿置。 职掌❶宋前期为阶官,无职事;元丰改制,其阶易为寄禄官金紫光禄大夫(《元丰官志》)。 官品❶宋前期沿唐、五代之制,为正三品(《六典》卷2《吏部尚书》)。 编制一人(《宋史·职官志》3《吏部》)。 简称与别名❶吏书。《宋宰辅》卷9,元祐二年四月戊申:“欲以李清臣为吏部尚书。王岩叟曰:‘必有议论。’清臣除吏书之命卒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