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吏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曾自言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并称“韩柳”,与诗人孟郊并称“韩孟”。与宋代散文家苏轼并称“韩苏”,与欧阳修并称“韩欧”。贞元八年进士,始为宣武军节度府观察推官,累迁四门博士、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租赋,触怒德宗,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召为国子博士,后历任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随宰相裴度讨淮西,任行军司马。乱平,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谏宪宗迎佛骨,几乎被杀,后贬为潮州刺史,改袁州刺史。翌年召为国子祭酒。迁兵部侍郎、京兆尹,官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索引:韩愈,退之,韩子,昌黎,吏部,文公。

吏部

吏部

官署名。东汉时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改称吏部,专司选举之事。南北朝沿置。隋代以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领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司),总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 令史   民部 ☛
吏部

吏部

官署名。宋承唐制置,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文武官员选试,注拟、迁叙、考课之政令以及勋封、赏罚等事。但宋初文官班秩品命多归中书,武官也多归枢密,吏部职任甚轻。长官尚书、侍郎为寄禄官,另设判部事二人以主持。元丰改制,始以史部、侍郎主管吏部,并归复旧职。

☚ 员外郎   司封 ☛

吏部

官署名。(1)东汉尚书始设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列为六部之首,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长官称吏部尚书,一度改称天官尚书。旋复旧名。(2)指吏部司,尚书省二十四司之一,属史部。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等,并掌流外官的选补。

吏部

吏部

旧时六部之一,为主管官吏的任用、升降、勋阶、考课等事务的主管机构。汉代的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等)可算是吏部的雏形,后来又曾改作选部等,但自魏晋起皆设为吏部,其班列一般排于六部之首。部以尚书、左右侍郎为正副主管官员。例见第四十八回。

☚ 巡盐   知州 ☛

吏部

(一)、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见《通典·职官五》。
(二)、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一》:“韩子苍言,欧阳文忠公寄荆公诗云:‘翰林风月三千者,吏部文章二百年。’吏部,盖谓《南史》:‘谢朓于宋明帝朝,为尚书吏部郎,长五言诗。沈约尝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文忠之意,直使谢脁事。” (三)、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宋江端友《韩碑》诗:“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

吏部lì bù

官署。为中央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京内外文职官员的任命升降奖励等政务:几年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侍郎,兵部尚书。(九二·1191)那年正值京察,工部将贾政保列一等;二月,~带领引见。(九六·1232)

吏部lì bù

〖名词〗
官署名。掌管全国的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1)。《泷冈阡表》: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又过了十年,修做了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吏部郎中。

吏部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隋唐列为六部之首,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以后历代沿用。《明吏·海瑞传》:“将履新任,会高拱掌~,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吏部

官署名。六部之一。汉代尚书分曹治事,西汉有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东汉始将常侍曹改为吏部曹,汉末又改为选曹。曹魏正式将选部改为吏部,历晋、宋、齐、梁、陈及北魏、北齐,皆称吏部,其地位独尊,在尚书省诸部之上。隋正式定六部,以吏部为首。唐代因之,以后各朝相沿。《唐六典》:“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封爵策勋之制,权衡殿最之法,悉以咨之。”其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唐科举取士,仅获得出身资格,还须再经吏部试,通过者方能授官。文官铨选归吏部,武官则归兵部。宋另设审官院掌铨选,吏部已无职事。元丰改制后,权归吏部,仍掌文武官员选试,拟注差遣、资任、叙迁、荫补、考课等事。明、清又将吏部头司改称文选清吏司,以与兵部之武选相对。至清末,其选官之权又并入内阁。

吏部

官署名。东汉尚书台始置,称吏曹或吏部曹,后改名选部,专掌官吏任免考课。三国魏改名吏部,掌文职官吏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台(省),以尚书为长官。两晋沿置,兼掌武官选举。南朝为尚书省六曹之首。北魏、北齐亦置,为尚书省六曹之首,掌文武官吏任免、考选、封爵之政令。隋、唐、五代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领吏部(选部)、司封(主爵)、司勋、考功四司。唐前期,除掌官吏铨选外,兼掌科举考试事。开元二十四年(736)后,科举考试事划归礼部。北宋前期,文武选分归中书、审官院、枢密院、三班院。元丰改制后,始掌全国文武官吏铨选、爵勋、考课之政令。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领吏部、司勋、司封、考功四司,各设郎中、员外郎。辽、金亦置。元改隶中书省,掌文官铨选。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直接隶属皇帝,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政令。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初领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洪武二十九年定置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清沿明制。嘉庆六年(1801)定制以大学士领部务。设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均满、汉各一人。宣统三年(1911)废。

吏部

吏部

官署名。始置于隋,定型于唐,此后历代沿置至清朝灭亡止。吏部之名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其改掌主百官事务的常侍曹为吏部曹。至隋始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各置尚书设僚属以主本部事务。唐代在隋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作为中央六部的职能机构。吏部掌百官考核进职、罢免,选授封爵等事务。《晋书·职官志》: “后汉光武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隋书·百官志》: “尚书省,事无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1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是为八座。属官: 左右丞各1人,都事8人,分司管辖。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2人,主爵侍郎1人,司勋侍郎2人,考功侍郎1人……” 《旧唐书·职官志二》: “吏部,尚书1员 (正三品); 侍郎2员,(正四品上)。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其属有四: 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凡选授之制,每岁集于孟冬。去王城五百里之内以上旬,千里之内以中旬,千里之外以下旬。尚书、侍郎分为三铨 (quan)。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 (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三实,谓德行、才用、劳效,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 较之优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冒,进贤能。然后据其官资,量其注拟。其有历职清要,考第颇深者,得隔品授之,不然即否。凡出身非清流者,不注清资官。凡注官,若官资未相当,及以为非便者,听至三注。凡技术之官,皆本司定,送吏部附甲。凡同司联事勾检之官,皆不得注大功已上亲。凡持亲诸亲及军功,兼注员外郎。凡注拟,必先具官阶团甲,送门下以闻。凡大选,终于季春之月,所以定九流之品格,补万方之缺政,官人之道备焉。”

☚ 理刑司   吏科 ☛

吏部

官署名。魏晋始置,由东汉尚书下设之吏曹而来。隋唐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官吏考核、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历代沿置。清代并其职于内阁。

吏部li bu

the Board of Civil Office

吏部

Board of Civil Service

吏部

Ministry of Civil Personnel; Board of Civil Office(古官署名)

吏部lì bù

官署名。三国时魏始置,晋沿其制。《晋书·职官志》:"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及晋置吏部、三公。"自此以后,除北周和辽两代不置吏部外,其余各朝均置吏部。起初权势不太重,后来权势渐重。唐置六部,吏部为首,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其后各朝也大致相同。《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上,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吏部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选补流外官等;司封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掌勋级;考功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吏部

官署名。尚书省下属机构。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改选部为吏部。隋唐时列为六部之首,掌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及爵位、勋位等事项。长官为吏部尚书,隋时设侍郎副之,除北宋前期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外,历代相沿不变。隋时下属机构有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曹,其后各朝略有变化。自魏晋以来,凡为吏部及其官属者,资望均高于其余各部。清末,其职掌归于内阁。

吏部

官署名。汉代尚书实行分曹理事,曹相当于后世的科。西汉尚书有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东汉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斋祀事。东汉末又改吏部曹为选部曹,专掌选举之事。曹操任汉丞相时,相府的东曹成了铨选机关,有察举百官的职权。魏文帝承统以后,东曹便改为吏部,置尚书,主选事,即东汉选部的职任。蜀有左右选部郎,尚书设置未详。吴亦置选部尚书,权任颇重。晋与魏同。南朝宋吏部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齐梁陈也都设吏部尚书。北魏、北齐吏部尚书统吏部、考功、主爵三曹。北周有吏部中大夫,掌选举,属夏官府。隋置吏部,统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司。炀帝时定制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唐沿置,掌全国文官选授、勋封、考课的政令。此后确定为六部中的第一部,直至清代,职掌大致相同。光宅初改吏部为天官,天宝中改吏部为文部,旋均复旧。部内分四司与隋同,惟改主爵司为司封司。文官选授是吏部最主要的工作。因为唐代科举取士,只是给予出身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授官。除五品以上要职由宰相与皇帝商定以外,一般官员都由吏部按期召集合格的人,具体拟定以某人补某缺,并征求本人同意后始予任命。五代沿袭唐制,于尚书省置吏部。宋代在元丰改制以前,铨政分别由几个机关行使。审官东院与审官西院分掌较高的文武官铨选;流内铨与三班院掌较低文武官的铨选;官告院掌管任命文武官的文凭。这些掌管铨政的机关,只有流内铨为吏部所辖。吏部尚书、侍郎为寄禄官,吏部置判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官充任,掌京朝官叙章服、申请祠祭、差官摄事,拔萃举人及幕职州县官格式、阙簿、辞谢等事,并兼南曹、甲库事务。元丰改制,始以吏部尚书、侍郎主管吏部,掌文武官员选试、拟注差遣、资任、叙迁、荫补、考课。改审官东西院为尚书左右选;流内铨与三班院为侍郎左右选。唐代与明清之制是吏部只管文官的铨选,宋则元丰改制以后文武官员铨选均归吏部。这是宋制特异之点。部内组织分四司如唐制,以吏部司的郎中四人,分别主管尚书左右选及侍郎左右选。官告院亦改隶吏部。辽北面官以南枢密院当吏部之任,南面官中尚书省所属有吏部。金吏部不分司,以郎中员外郎分判诸务。部内有架阁库,置管勾。吏部兼文武两铨并辖官诰院,亦犹沿宋代旧制。元吏部不分曹,有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之属。富大用《事文类聚》说: 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无专曹,有封诰科、勋封科、考选科,以令史分头掌之。”明吏部分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其制与唐宋同,惟各司均加“清吏司”字样。其办理部内行政事务的机构有司务厅。清制吏部组织与明同,惟增设堂主事一职与本房、催督所、当月处等办理部内行政事务的机构。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五月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裁撤。

吏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