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后现代主义辞典︱《后现代主义辞典》序—d.c.霍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后现代主义辞典︱《后现代主义辞典》序—D.C.霍伊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后现代主义辞典

《后现代主义辞典》序—D.C.霍伊

 从中国人的观点看,后现代主义可能被看做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最近的思潮。而从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则常常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来源。马丁·海德格尔是首先从后现代的方向反思现代性的先驱者之一,尽管他并没有明确地称他的这一工作为“后现代的”。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去综合和控制一切。进一步海德格尔点出了这种现代态度由于下列现象的存在会被瓦解的可能性,即现实太巨大了,以至于不能被完全地算计和把握。海德格尔认为,这一瓦解将可能开辟一个新时代。由于缺少一个较好的名字,我们姑且用“后现代”标称它。
 虽然海德格尔并没特别提到中国,但对于西方思想来说,中国通常象征着不可把握和巨大。米歇尔·福柯所引的作家博尔赫斯的一般描述便是一例。他想像一种中国的百科全书对西方古典的将所有事物安排到一系统的分类表中的理想的瓦解和颠覆。在这部百科全书中“动物被区分成(a)属于皇帝的;(b)以香油涂尸防腐的;(c)驯化的;(d)哺乳的;(e)土鳗属两栖的;(f)传说中的;(g)迷途的狗;(h)包括在现行分类中的;(i)疯狂的;(j)数不清的;(k)拖着美丽的驼绒尾巴的;(l)等等;(m)刚刚打破水罐的;(n)来自远方看上去像苍蝇的。”①对于福柯,这种“中国式的”百科全书作为具有异国情调的别一种思想体系而同西方的现代思想体系相对立,它映照出“我们自身[思想体系]的局限”,以及思考这一局限的完全不可能性。福柯甚至认为这样一种分类观弄垮了一切为人们所熟悉的现代思想的界标,以及那些作为我们时代标志的思想的界标。当然,这种漫画式的概述仅仅重弹了“东方的不可理解性”的老调。大概这应该被看作仅仅是一种噱头,如同西方人眼中的一种典型的东方的琐碎一样。然而,博尔赫斯和福柯二者之所以被吸引到这一范式中来是因为该范式挑战了现代人对秩序和权力的迷恋。把握自然秩序的希望将导致对自然行使权力。当它被移植到社会领域,变成通过利用社会秩序对人进行驭使时,这一希望便变得很危险。而后现代的感悟(sensibity)则对现代人对“纯粹理性”的渴望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它怀疑所谓的理性的纯粹性事实上掩盖了奸诈的权力关系。
 因此,后现代的哲学态度常常有意是破坏性的和使人不安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它往往受到怨恨,常常被指控为太“尼采式的”或“虚无主义的”。那些坚持这些指控的人可以被称为“后期现代人”(late-moderns)。他们展开理性的大旗,指控后现代思想家捍卫非理性和虚无主义。于尔根·哈贝马斯也许是最著名的后期现代思想家。在由哈贝马斯所挑起的争论中,这位后期现代思想家视后现代主义为试图将世界变成混沌一团的“中国式的”百科全书。相反,一种对后现代主义的更加同情的解读能够将它们读作注意到社会世界的某些方面事实上像中国百科全书的范式。进一步,代替对秩序和权力缺乏的诋毁,后现代思想家有时甚至设法欣赏它们。通过学着嘲笑对权力的迷恋,后现代思想家并没成为虚无主义者。反之,他们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并揭露了统治在思想上的根源,即错误地将社会结构确定为不可避免的和永恒的。
 后现代性的六个特征确切地说,这里所说的
 确切地说,这里所说的“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是什么意思呢?在哲学中可能存在一种用来区分现代和后现代的不同的时间框架。现代哲学通常被说成是肇始于笛卡儿。因此后现代哲学将开始于哲学概念发生决定性变化的时刻。对于现代人来说,哲学是为理性的进步服务的,它追求的是确定性。虽然许多甚至也许大多数哲学家今天仍然把自己看作(在这个意义上的)“现代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在19世纪,一种可供选择的哲学概念便已诞生了。如果我不得不挑选一个后现代哲学诞生的日子的话,我愿选择1889年1月3日。这是尼采神经陷入错乱的日子。通过给我们留下片断的警句格言式的哲学著述,尼采提供了一种哲学模式,一种不同于康德,不同于其他现代哲学家的哲学模式。我们被迫称之为后现代哲学。
 哲学中所发生的后现代感悟的开端,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体察和辨析。要考察这些特征,还得从福柯的《事物的秩序》讲起,因为它所站的位置是现代与后现代的交汇点。②依照福柯的分析,现代性的基本驱动是去思考未思的东西(theunthought)。具体地说,现代哲学所迷恋的不是哪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问题,而是知识本身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因此,现代哲学努力思考的未思之物其实就是思想本身。
 福柯本人似乎超越了他所描述的现代思维,不过他也似乎试图思考这个未思之物。然而,与现代思想家不同的是,后现代思想家并不企望使这个未思之物变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和完全透明的。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早期现代思想家的错误主要不在于他们努力思考未思之物上,而在于他们坚信未思之物是可以被完全把握的这样一种信念上。现代思想家将眼光紧紧瞄向透明性。因为他们渴望达到自我透明(self-transparency)。在一种弱意义上,透明性通常是一个可接受的概念,指的是知识作品或伦理实践如何不应该被认识者或道德主体所误解。启蒙理性主义坚持的是强意义上的透明性。认为除非我们能系统地分辨和指出使它们成为可能的规则、原理或信念,否则我们不能理解我们自己或我们的认识、道德和社会实践。③后现代思想家继续试图思考那些未思的东西,但他们抛弃了未思之物可以被完全透明把握的想法。
 然而,现代思想家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区别将不存在于他们所做的事情上,而存在于他们对自己所做之事的态度上。后现代态度有下列六大特征。(1)它接受而不是哀悼完全把握“未思之物”或“未说之物”的不可避免的无能。现代思想家认为,巨型未思之物贯穿在世界的一切形式和活动中,除非我们理解了这个未思之物,否则我们不能真的要求理解世界的一切。然而对于后现代思想家来说,思维永远不可能是完全的和自明的,它总是产生进一步的复杂性和复杂情况。后现代思想家对这一点的接受完全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无可奈何,而是一种肯定性的和解放性的行为。(2)后现代思想家因此并没放弃思考未思之物。第二个特征便关涉到他们如何继续试图思考未思之物。他们无需成为唯心主义者,无需否认被留下来尚未思考的现实仍然主宰着思想。他们可以接受到那些他们正努力把握的未思之物是真的或真正地发挥作用的,但不认为他们可以将它们捕捉到一个理论中,使之成为完全透明的。未思之物可能包括背景条件和一种思维方式的总的组织风格,因此不能同特殊的对象、内容或观念一样被理论化。(因此之故,福柯并没声称有一种关于权力的“理论”,在他的一些著作中,权力是他所探寻的未思之物。同样,德里达也没有一种“书写”理论、“踪迹”理论或“分延”理论,后者既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一个概念。)
 在如何把握未思之物问题上的差异导致了三个进一步的必然结果。它们解释了何谓后现代的未思概念。(3)不存在单一的拥有特权的或独一无二的思考未思之物的既定方法。(4)不存在一种贯穿在一切现象中的单一的、独一无二的、“占支配地位的”未思之物。(5)未思之物本身不是一个单一的事物(即只有一个正确的描述,或一个分析层面)。概而言之,后现代思想家是多元论者,能够找到不止一个未思之物去谈论。福柯从分析作为未思的话语转向权力、性的自我形成。同样,随着对每一文本的分析,德里达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未思(诸如踪迹,增补,嫁接,或辅助装饰)。④后现代的多元论与像哈贝马斯这样的后期现代思想家寻找单一的现象———交往能力———独一无二的先天结构的冲动是相悖的。依照哈贝马斯,现代传统所渴望的普遍理性正是从这种结构中衍生出来的。
 第六个特征从上述特征而来,也抓住了后期现代与后现代在态度上的区别。后期现代认为启蒙运动关于通过理性的前进而进步的理想不可能真的被抛弃。后期现代思想家将后现代对进步信仰的缺乏解释成一种绝望,这种绝望勾起人们对素朴的前现代时代的思乡愁绪。然而我却不敢苟同这种观点,后现代态度的第六点特征我认为是:(6)后现代思想家认为乡愁只有在与对进步的希望的对应中才有意义。因此真正抛弃了这一希望也就导致了他们对乡愁的超越。像海德格尔也许包括阿多尔诺这样的思想家,在这个意义上似乎是怀抱思乡愁绪的,因此依我的观点看他们并不算真正的后现代思想家(尽管哈贝马斯倾向于将他们归入尼采、福柯和德里达一类)。如同后现代建筑一样,最好不要把后现代思想理解为是乡愁的枯竭,而应看作前瞻性的欢呼,这种欢呼以不可预料的方式设法重新结合和操作现代性的要素。
 缺乏乡愁的一个标志是对哲学自我立法任务的不感兴趣。当然,福柯和德里达并没强求他们的观点和方法内在地是首尾一致的。然而他们并不寻找思想的基础,而是寻找思考文本和解释文本(以及其他世界性的现象,诸如我们自己)的其他方法。我并没看出德里达的播撒策略和福柯的系谱学有丝毫要求成为惟一正确解释方法的迹象。方法无所谓真假,区别仅在于用处的大小,因此一种解释方法的合法性主要在于它的启发性的价值。
 对自我立法兴趣的丧失可能使后现代思想家看起来似乎像游戏人间的人,甚至是不严肃的和不负责的,特别是在对待他们自己的事业上。⑤尽管在个别情况下可能是这样,然而我要说的是,对于他们来说关心自我立法与进攻后期现代主义和捍卫作为在现在情景下惟一可行的态度的后现代主义之间是矛盾的。当利奥塔明确接受后现代主义标签并捍卫它时,也许他落入了一个陷阱。然而,如果后现代态度真的如我所描述的那样,就它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最先进的、最合理的或概言之,是惟一可能的态度而言,那后现代将是前后不一致的。如果历史中不存在必然的进步,后现代在以后的岁月里便不能要求一种规范性的品格。这样一种规范性的品格被包含在现代性的观念中,至今仍然被后期现代思想家所坚持。但是后现代似乎抛弃了现在必然比过去好的观念和对过去的怀旧情绪。因此后现代不应声称比后期现代更好或更先进或更智慧,也不应该努力证明后期现代一定必然成为后现代的。为后现代的。
 反之,后现代主义应该学会接受它自己的偶然性,并视自己本身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作为今日复杂的也许是不可把握的世界中的惟一可能的立场。尽管后现代思想家不会说他们能够把握博尔赫斯的“中国式的”百科全书,但现在这部由中国学者王治河教授所主编的《后现代主义辞典》则揭示了可能的选择范围有多宽广以及后现代思想家能够容忍的哲学差异。这与后期现代思想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思想家通过拼命建构所谓关于世界的单一视角而努力对哲学差异进行还原。后现代将欢呼哲学风格、哲学理解和哲学观点的多元化。从哲学上、伦理学上和政治上看,后现代的范围可能存在限度,但就试图拓展这些界限而不是将它们还原到某个单一的理性概念来说,后现代主义似乎有理由将自己看做当代哲学中最健康的一种选择。

(王治河译)

☚ 后现代主义辞典   后现代主义辞典︱《后现代主义辞典》编委会 ☛
000108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