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后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后溪刘光祖,字德修,号后溪,南宋简州阳安人。绍兴十二年生,嘉定十五年卒。南宋学者。乾道进士,任剑南东川节度推官,潼关提刑司检法。光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旋出为外官。宁宗即位,任侍御史,迁起居郎。因谏罢朱熹事,被劾去。后官至显谟阁学士。谥文节。博览群书,旁综百家。著有《后溪集》十卷,今佚。后人辑有《鹤林词》一卷。 ![]() ![]()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後溪 後溪 hòuxī 手太陽小腸經穴。在手外側第五掌指關節後緣凹陷中,因握拳時,其形如溝溪,故名。主治癔病,失眠,頭項强痛,癲,狂,癇。”始見於秦漢典籍,達於當代。《靈樞經·本輸》:“手太陽小腸者……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爲腧。”《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後溪能治諸瘧疾,能令癲癇漸漸輕。” 后溪经穴名。代号SI3。出 《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 穴。八脉交会空之一,通督脉。位于手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握拳时,当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是穴。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并有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通过。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0分钟 (图56)。 图56 后溪Houhsi系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取穴:于第五掌指关节后横纹头,当第五掌骨小头后之尺侧赤白肉际陷中,握拳取之。施针时直刺1~1.5寸,或透劳宫穴。主治热病、目赤、耳聋、颈项强直、肘臂及手指挛急、癫痫、盗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 后溪经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耳聋,目赤目翳,肘指挛急,热病,疟疾,癫狂痫证等。直刺0.5—0.8寸;可灸。 后溪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穴。取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见图2-1-1)。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目翳、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手指挛急及肘臂疼痛、癫、狂、痫、热病、疟疾。刺灸法:直刺0.5~1寸或深透合谷。局部酸胀或向全指放散。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 神门 天宗 ☛ 后溪hòuxī经穴名。代号SI3。出《灵枢· 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穴。位于手掌尺侧, 微握拳, 当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盗汗、癫痫、精神病、疟疾、落枕、急性腰扭伤。直刺0. 5 ~1 寸。灸5 ~10 分钟。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督脉。 后溪 后溪SI3Houxi手太阳小肠经穴。首见《灵枢·本输》。本经俞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后溪 ☚ 前谷 腕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