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为适应后勤工作需要而确定的各种机构体系及其相应制度的统称。由统帅部根据作战指挥体制、技术装备水平、后勤建设方针、后勤保障任务、后勤历史经验等因素确定。包括:后勤组织体制;后勤动员体制;后勤指挥体制;后勤保障体制;后勤管理体制;后勤训练体制;后勤科研体制;军工生产体制等。
后勤体制houqin tizhilogistical system
军队为开展后勤工作而建立的组织体系与相应制度的统称。主要包括:后勤机构设置、后勤环节确定、后勤制度建立和职责权限划分等。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军队后勤整体构成及各个系统和各个层次的组织结构、地位作用和职能关系等问题。科学合理的后勤体制,对于加强后勤建设、充分发挥后勤保障能力和提高后勤保障效能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按建制分为:总部后勤体制、战区后勤体制和部队后勤体制等。按性质分为:后勤组织体制、后勤指挥体制和后勤保障体制等。按规模分为:战略后勤体制、战役后勤体制和战术后勤体制等。按系统分为:陆军后勤体制、海军后勤体制、空军后勤体制和战略导弹部队后勤体制等。后勤体制由军队统帅部确定。
后勤体制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❶萌芽阶段。古代后勤体制,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制约,数千年间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国家军队编有部分后勤机构和人员,尚未形成完整的后勤体系和制度,主要是寓于国家行政系统或军队指挥系统之中,后勤保障由政府和军队共同负责。中国西周时期的司马、司徒和司空,秦汉时期的治粟内史(汉代曾称大司农)、太仆和少府,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兵部、户部与工部等政府机构和官员,都兼负重要的后勤职能。在古希腊,“雅典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负责军队经费的拨付、给养物资的筹划、军事设施的管理以及辎重队的调派等项任务。军队中的后勤保障,通常由将帅决策,并通过简单的保障机构和主管后勤的官员具体实施;
❷形成阶段。近代军队后勤体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需求日益扩大,逐步从国家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在军队内部自上而下建立起各级后勤机关、部队和分队。通常是国家负责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军队具体组织实施后勤保障。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在中央军事部门和部队编成内设置总军需部和各级军需部。法军陆军部下设军需部、军械部、财务部和军医委员会、兽医委员会等机构,并编设军需兵、卫生兵和弹药兵。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在湘军设立“粮台”,组织后勤保障。同时,在其所管辖的区域内,还设有转运局、支应局、厘金筹划局和军械制造局等机构,负责湘军的粮饷、军械筹措和转运事宜。1902年,袁世凯效法西方国家军队的参谋本部,创设“直隶军政司”,下设参谋处、兵备处和教练处。其中兵备处设有考工、执法、筹备、粮饷(后改军需)和医务等5股,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统管后勤事务的机构;
❸完善阶段。现代军队后勤体制,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并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设立后勤支援司令部和各类后勤保障部队及分队。苏军于1941年成立红军总后勤部和方面军、集团军后勤部,并设置部队各级后勤首长(由相应的军事副指挥员兼任),实行后勤工作的统一领导。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8月成立后方勤务部和卫生勤务部。同时,战区设兵站总监部,集团军设兵站分监部,直属军团(军)设兵站支部,师设师属分站,旅、团设兵站派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军队在后勤指挥体制上,更强化集中指挥。如苏军的各级部队都是副指挥员兼后勤首长。在后勤供应体制上,普遍采取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方式。如美军将原来的“单一军种负责制”进一步改革,成立国防后勤局,统一负责三军通用物资的采购、供应与三军的专用物资由三军各自的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供应。
确定后勤体制的基本原则:
❶与军队作战指挥体制相一致。原则上,从总部到军种、战区和部队的每一个作战指挥环节都应编设相应的后勤组织机构,负责本环节后勤的组织指挥和保障勤务。但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保障速度和效益,合理确定各级后勤的规模;
❷与国家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军队后勤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依赖于国家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依赖于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发展。确定后勤体制,要从国家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做到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❸有利于整体结构功能的发挥。确定后勤体制,要遵循有利于整体结构功能发挥的原则,力求系统完备、层次适应、职责分明、关系顺畅、重点突出和均衡协调,达到力量组合上的优化;
❹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确定后勤体制,从总部到战区,要把军队后勤力量和地方支前力量纳入后勤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军队和地方共同遵守执行的规章制度和原则,确立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后方部署,建设军民兼容、平战结合及具有独立保障能力的后勤保障区;
❺简化、精干和高效。确定后勤体制要贯彻简化、精干和高效的原则。简化就是后勤体制结构紧凑、编制精干、职责明确和关系顺畅。凡有碍后勤保障能力发挥的组织、层次、部门和人员都应精简。
为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各国军队普遍强调:
❶改革后勤体制。为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集中指挥和统一供应的要求,多数国家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向联勤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具有高技术装备水平的军事小国,实行一体化的划区保障。如以色列和加拿大。具有高技术装备水平的军事中等国家,实行平战有别的联勤体制。如英国和法国。具有高技术装备水平的军事大国,实行统分结合的联勤体制,联勤的程度和范围不断发展。如美国和俄罗斯;
❷调整后勤保障部队和分队的编成。为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快速机动作战的要求,多数国家军队后勤保障部队和分队的编成由单一功能的专业型向多功能综合型发展;
❸采取以立体直接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以逐级保障为主的传统保障方式正在被空中与地上、前送与伴随、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直接保障方式所代替;
❹寓军于民,精干高效。在平时尽量寓军事后勤机构于国家和地方有关机构之中,军队后勤机构力求精干和灵便,人员训练有素,并有一整套快速动员的制度和措施,能迅速从平时体制转入战时体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配备高效能的后勤装备,健全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适当增加指挥跨度和管理幅度,逐步减少层次,提高后勤工作的时效性。建立健全后勤快速保障部队体制。健全后勤基地组织体制,合理确定规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高后勤基地的综合保障能力和防卫能力。完善后勤训练和科研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