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画《流民图》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画《流民图》赏析

流民图

明·周臣作

纸本淡设色

纵三一.九厘米

横四○.八厘米

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檀香山美术馆

《流民图》册末有作者自跋及明黄姬水、张凤翼、文嘉三跋。此册被后人一分为二,改装成手卷,分藏于美国两个美术馆。

图册共十二开,画有二十五个乞丐形象,基本上是一开两人,无任何背景。所画老、幼、妇、壮均有,其中一部分是身有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一位双足俱坏、爬行在地的老妇,似乎在向路人跪拜乞求哀悯。一位双目失明的瞎子,靠狗来引路,已足堪怜,而与之相邻的一位瞎眼婆婆,就更令人见之酸鼻,她不但双目失明,一足痈疽溃疡不利行动,而且怀中还有一个呱呱待哺的婴儿。另一部分尚有一些劳动能力,但由于长期缺食,严重营养不良,只剩皮和骨,形同枯槁。他们无论得到什么食物,都是狼吞虎咽,甘之如饴。另一部分人则不甘心完全乞讨,多少靠一点自己力量,或驯服蛇、松鼠、猴等动物,当众表演;或持竹板,挎小鼓,唱莲花落。另外有两人脸上都化了妆,一黑一白,足着麻鞋,可能是装扮民间传说中勾魂使者黑、白无常,是为人家办丧事而来的。内中还有一僧一道,僧人托钵化缘,道士怀抱鱼鼓,唱道情,实际都是乞丐。还有两个女性,一较为年长,一正在妙龄,较之其他乞丐,她们不但衣服整洁,而且眉目清秀俊丽,然而却背负包裹,匆匆路隅,显然她们原来生活并不困难,是在特殊情况下被迫过着行乞生活。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些不同的乞丐集中起来加以描绘呢?周臣自己题跋中说:“正德丙子秋七月,闲窗无事,偶记素见市道丐者往往态度,乘笔砚之便,率尔图写,虽无足观,亦可以助警励世俗云。”“正德丙子”为正德十一年(1516)。周臣是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未闻其远游,“素见市道”,应当是指当时的苏州地区。民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尚且如此,全国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反映和描写乞丐生活的作品并不多见。北宋郑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将所见上安门的灾民,绘制成《流民图》进谏宋神宗赵顼,有直接的政治目的。在宗教绘画中,有饥民饿鬼群像,曲折地反映和描写乞丐形象,目的在于超度亡灵,脱离苦海。如果就普遍的社会现象,提出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角度来描绘乞丐,周臣的这一作品,可能是前无古人的。他在自跋中讲到自己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警励世俗”,是要唤起世人的仁爱之心,对这些乞丐加以怜悯周恤。虽然他没有提到当道的官吏,但从他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看,正如张凤翼题跋中所说的,凡看过这一作品的人,“不恻然心伤者,非仁人也”。周臣向被文人们看成是“画师”,视同为“工匠”,被讥诮为胸中缺乏书卷,长期以来,在画史中对他的作品和人都颇有贬词。但从他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为人,他的社会道德观,要比一般文人画家更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思想,过去对他的苛刻评价,是非常不公正的。

《流民图》的笔致圆润,率尔涂抹而不失之粗,信手挥来而不失之野。笔墨技巧达到了相当高度。至于人物神态刻画,无论老弱病残,艳丑贤愚,皆呼之欲出,宜乎徐沁《明画录》中所评“古貌奇姿,绵密潇散,各极意态”云尔。

流民图


名画《流民图》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名画《流民图》赏析

流民图

现代·蒋兆和作

纸本设色

纵二○○厘米

横一二二七厘米

藏中国美术馆

“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正如蒋兆和先生所说的那样,打开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即是一群流离失所的苦难民众。这是一幅典型的现实题材的作品,它作于1943年。画家为我们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百态:死亡、饥饿、悲伤、无奈、恐惧、麻木、错乱……他们因为战争和穷苦而逃亡,又因为逃亡而愈发地穷苦。

流民图

画面中的人物有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知识分子;有老人,有青壮年,也有孩子,有男人也有女人,每个人的处境和在遭遇灾难后的反映又各不相同。画家的表现手法与鲁迅笔下的人物有着某种共通之处,即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展现现实,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苦难:如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绝望,面对饥饿孩子的母亲无奈的乞讨,背负着孩子艰难前行的母亲内心的挣扎;在大人保护下无知幼儿对于轰炸机好奇的张望,饥饿的孩子在面对食物时的复杂而又不加掩饰的心理,稍大一些的孩子已经懂得去体恤和安慰大人;经受了苦难,年老的妇女往往相拥而泣、共述悲伤,或从信仰中求得慰藉,而年老男人往往会将苦楚埋在心里,默默承受;壮年的男子失去了以劳动养家糊口的权利;而知识分子则又会对现状和出路有多一份的思考。……画家深入受难地区进行观察,将亲眼目睹的人、事、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细节真实地记录下来,从现实中提取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征,以求更为集中地反映现实,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年老妇女特有的三寸金莲,壮年男子手中的农具,以及各个不同人物的眼神表情,每一个情景似乎都可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而这种“可怕”的真实感使得这幅画被当时日军宪兵勒令禁止展出,可见这件作品与鲁迅的言语一般有着令敌人发憷的力量。

作品以横向的长卷形式展开,既是为了呈现各个典型形象,又像是一行流民从眼前走过,不知是从哪里开始的,也不知道何处是个尽头。为此,画家通过前后人物穿插和对处于远处人物及废墟的白描简写,并略加辅以投影,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

整件作品以墨笔勾勒,以淡墨、淡赭石和花青色为主基调,这一方面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服饰的色彩特征,另一方面也造成画面灰沉、阴郁的气氛,纵使人群中偶见的几点红也显得暗淡而全无生气。

此画虽然以中国画传统的毛笔进行创作,但更多的吸收了西画素描的表现方法,即通过用染色和皴擦来表现光影效果以突出物象的体积感,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笔墨特征,这与画家学习过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并与徐悲鸿的相识相交不无关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