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正言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正言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注释】 ①子路:即仲由,是孔子的学生。②卫君: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辄的父亲蒯聩是灵公的太子,因罪逃往国外,灵公卒,由辄继为卫君。后来蒯聩回国,取得君位,辄则出奔,因此称为出公辄。③名:名分、名称、称谓。④阙(quē)如:空缺。⑤顺:合理、通顺。⑥错:通“措”。放置,安放。⑦苟:马虎、草率。
 【译文】 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等待着夫子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首先做什么?”孔子回答:“那一定是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子路说:“是这样的吗?您太迂腐了!为什么要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呢?”
 孔子说:“仲由啊,你怎么这样粗野!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一般采取搁置、存疑、保留的态度(你怎么能够乱说呢?)。语词、概念不正确,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则办事不能成功;事情办不成功,国家的礼乐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国家的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用之不当,百姓就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运用的词语,一定要能够合乎道理地说得出来;如果能顺理成章的话,也必能行得通。君子措词说话可千万不能有一点马虎和草率啊。”
 【评说】 孔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名和言的关系,认为言有赖于名,名不正,言就不能顺,正名是言论合理的前提和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是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说话用“词”(语词、概念)必须清楚确切的问题。孔子提出的“正名”(使语词、概念正确),要求名称和实际相符合,保持语词含义的确定性和确指性,“名不正”是不行的,因为那就是语词脱离了所指的对象,就是名不符实。言辞(概念)、语句(判断)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决不能含混不清或错误,只有有了正确的名称,说起话来,做起事来,才属正当,并且才会产生预计的效果,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名正言顺míngzhèng-yánshùn

形容说话办事理由正当充分。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成〉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多劳多得,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名正言顺

(同)理直气壮 义正词严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他既说的~,妈就打量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四八·1105)

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

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足。名:名义。顺:通顺。

☚ 马往犬报   能柔能刚 ☛
称号

称号

称 谓号 名号
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名(名义;名分;名目;~正言顺)
某种名义:旗号 幌子 招牌
鲜明的旗号:赤旗
担空的名义:挂名
坏的名义:帽子(戴~)
学术称号:学位 博士 硕士 学士 院士
冠军的奖品、称号等:标(锦标;夺~)
军人、学校等区别等级的称号:衔(学~;头衔)
对头衔的敬称:台衔
军人等的头衔:军衔 军阶 戎号
不实的头衔:虚称
死后给予的称号:遗称 遗号
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谥(~封;谥号;谥名)
帝王及公卿死后朝廷给的谥号:易名
褒美的谥号:褒谥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
开国之君的庙号:高祖
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尊号
分封的称号:封号
帝王给予的封号:宠号
褒扬赞美的称号:美号 徽称
光荣的称号:荣称 荣衔
某种光荣的称号:桂冠 贵冠 荣冠
美好的称号:徽号
向人炫耀的名义或称号:金字招牌
最高的称号:极称
显赫的称号:明号
尊贵的称号:贵号
超越本分的称号:淫名 僭号
有名无实的称号:虚号
(赋予某人、或某单位或某事物带有赞扬等成分的名称:称号)

☚ 名称   种类 ☛

说的话有理有力

说的话有理有力

词强理直
所说的话有道理:言之有理 言之在理
 话讲得合乎道理:言之成理
所说的话道理充分,确实可信:侃侃凿凿偘偘凿凿
说话做事合乎情理:通达 通情达理 顺理成章
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名正言顺

☚ 说话有理   说话无理 ☛

做事恰当

做事恰当

做事理由正当:名正言顺
 正式确定名分,使之名正言顺:正名定分
做事有正当理由:师出有名 出师有名
做事不过分:适可而止 见好就收
做事分寸把握得当:进退有度 进退可度
不做过分的事:不为已甚 岂为已甚
做事不过分,分寸把握适度:去泰去甚 去甚去泰
做事留有余地:留地步 留余地 留后路留后手
做事很及时:操刀必割
做事万无一失:百举百捷

另见:言行 做事 恰当

☚ 做事恰当   行事有条理 ☛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the name is correct and what is said accords with reason (/the truth of things) —perfectly justifiable; fitting (/right) and proper
❍ 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以讨国贼。(《三国演义》629) You have restored peace over this ‘Land of Streams’,and your becoming Emperor would be according to God’s will and the desire of the people. Then by right and title you could destroy rebels…/照母亲的意思,虽然不勉强要他们举行订婚那一套仪式,但是总也要~地通知亲戚和最好的朋友一下。(杨沫《青春之歌》471) She would not force them to go through a formal betrothal,but she did want to make their engagement known in a suitable manner to their relatives and best friends.
❍ 他既然说的~,妈妈就打量着丢了一千、八百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红楼梦》593) As his arguments sound reasonable,you may as well send him off to have a try—at worst it only means wasting eight hundred or a thousand taels.
❍ 在这种时候,他看女儿是个会挣钱的东西,他是作爸爸的,跟她要钱是~。(老舍《骆驼祥子》163)At such times he saw her only as a money-earning object while he,as her father,had every right to ask for some of it.

名正言顺

❶proper name and sound reason
❷fit and proper
作为他的唯一后人,你可以~地继承他的财产。You are his only heir,it is perfectly justifiable for you to inherit his legacy.

名正言顺mínɡ zhènɡ yán shùn

名义正当,说起话来顺理,道理也讲得通;也泛指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去做事。be perfectly justifiable, fitting and proper, come within one’s jurisdiction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解义】名:名义,名分。正:正当。言顺:说起来顺理。有了正当的名分,说话才有力量。
【用法】表示有了职位或正当理由才能发号施令,可用此语。
【例句】同学们都说:“你是班长,代表全班上台领奖,当然是~。”
【近义】理所当然
【反义】师出无名

名正言顺

《辞源》源云: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三国演义》七三:“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按,此语之源,诸本均无异议;此语之出,新例颇多。然先于《辞源》者盖有:江苏版《成语词典》云: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又按,此语或当出:《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九·文苑二·罗处约》上奏:“然而圣朝之政臻乎治平,当求稽古之规,以为垂世之法。……如此则名正而言顺,言顺而事成,省其冗员则息其经费。”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名义正当,道理讲得通。也指事理具有充分理由。《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集注“名不当其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名正言顺

公元前496年,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大司寇(最高法官),代理相国职务。他尽心尽力,大大改变了鲁国的风俗。
孔子的成就使齐国国君景公感到害怕,就特地挑选了八十个美貌的歌伎送给鲁定公,意在腐蚀鲁君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整天沉湎于歌舞淫乐中,连上朝也不去了。
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失望,就在学生子路的建议下,去了卫国。卫灵公久闻孔子大名,对他十分欢迎,给他和在鲁国一样多的俸禄。
孔子的学生们见老师有了落脚之处,都很高兴,就问孔子,如果做了卫国的执政官,首先做些什么。孔子回答说:“我认为首先要讲究纠正名分,做到名正言顺。就是说,名义要正当,说话要合理,才会获得百姓的信赖。”
不料,卫灵公欢迎孔子的话,不过是一时说了,并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在卫国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由十分懊丧。
不久,有人在卫灵公前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孔子在卫国无法容身,只得离开了。
后来,人们就用“名正言顺”这个成语,来表示所做的事情理由正当而充分。

名正言顺mínɡ zhènɡ yán shùn

指名分或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泛指做事的理由充分正当。宋·苏轼《太常少卿赵瞻可户部侍郎敕》:“先王之论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名正而言顺,则财可得而理,民可得而正。”
【例】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林莉《小巷深处》)

名正言顺mínɡ zhènɡ yán shùn

【释义】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 ?? ?? ??? ??.
????? ??. ????.
【例句】领了结婚证,他俩名正言顺地开始了夫妻生活。
?????? ?? ?? ??????? ?? ??? ?? ????.
【近义词】理所当然 理直气壮
【反义词】理屈词穷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正:正当。顺:合理。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指行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理直气壮之意。唐弢《“天讨”》:“革命之所以能够‘~’,为的是它适合社会的需要。”
〔出处〕《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
〔近义〕理直气壮 理所当然
〔反义〕师出无名

名义正当,道理也通顺名正言顺

格式 直叙式。
释义 名正:名义正当。言顺:道理上讲得通。
出处 《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
举例 会上发表不同意见,~,不必有什么顾虑。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理直气壮 义正辞严
li zhi qi zhuang yi zheng ci yan
【名正言顺】 原为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讲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源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正确,因而说话气势旺盛。
【义正辞严】 道理正当,措辞严肃有力。也作“辞严义正”。
﹝例﹞ 我本来就是军机关里的人,军机关也要参战,调我回去并不是啥出大格的事嘛!只要你“雷神爷”说一句“这是工作需要”,那就名正言顺了!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如果公司让我们提前生产,就要给我们解决设备和材料问题,不具备条件,是不可能快生产的!”邵仁展显得理直气壮地说。(李云德:《沸腾的群山》)所不同的,只是他总有一面辞严义正的军旗,还有一条尤其义正辞严的逃路。(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言语也就顺理。也泛指做事的理由充分而正当。
〔例〕你去参加这次会议~,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提示】多作谓语。

名正言顺mínɡzhènɡ-yánshùn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原意是名分不正,所说的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好。后以“名正言顺”指名义正当,说话做事就理由充分。

名正言顺mínɡ zhènɡ yán shùn

解释 本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道理也讲得通。现多用来指做事的理由正当并且充分。
出处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
孔子说:“必须先正名,首先规定事物的正确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绕得太远了!正名干什么啊?”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搞清楚,说话就不理顺;说话不理顺,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干好。因此,君子给某个事物命名一定有其命名的根据、有理由可说,说了以后就必定能够施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当时不但有大量新生事物需要进行认识、概括与规范,而且由于诸侯争霸与割据,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解释,也需要进行调整与规范。孔子之所以认为治理国政首先应该从“正名”入手,是因为在他心里“名实相违”是当时社会混乱的本质原因。
例句
对不正之风提出批评,这是名正言顺的事,你不必藏头露尾的。

名正言顺mínɡ zhènɡ yán shùn

❶ 指名义正当,说话就顺。
❷ 指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有理直气壮之意。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解义】 名:名义,名分。正:正当。言顺:说起来顺理。有了正当的名分,说话才有力量。
【用法】 表示有了职位或正当理由才能发号施令,可用此语。
【例句】 同学们都说:“你是班长,代表全班上台领奖,当然是~。”
【近义】 理所当然、师出有名
【反义】 师出无名

名正言顺mínɡ zhènɡ yán shùn

名: 名分,名义。正: 正当。顺: 通顺。名分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指理由正当而充分,含理直气壮之意。唐弢《“天讨”》:“革命之所以能够‘~’,为的是它适合社会的需要。”

名正言顺ming zheng yan shun

名正:名义正当。言顺:道理上讲得通。形容做事名义正当而且理由充分。含有理直气壮、事易成功的意思。语本《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
【近】顺理成章理直气壮
【反】名不正言不顺理屈辞穷

名正言顺 理直气壮míng zhèng yán shùn;lǐ zhí qì zhuàng

形容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过去;说起来顺畅而气势很盛。汤雄《第一声啼哭》:“‘你笑什么……’刘彩凤愠怒地说道。‘这却是一个~的继承人呢!’乔一凡指了指刘彩凤那挺起的肚子说道。”

名正言顺míngzhèng-yán shùn

名:名分,名义。正:正当。顺:顺当,合理。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例】他看女儿是个会挣钱的东西,他是作爸爸的,跟她要钱是名正言顺。(老舍《骆驼祥子》)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名实相等、理由正当而充分。名正:礼制上、名分上名实相符。《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正言顺míngzhèng-yánshùn

〔并列〕 名,名分。名分恰当,办事说话道理就讲得通。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张平《抉择》:“杨成是市委书记,是市里的第一把手,把这一问题反映给他,~。”
△ 褒义。用于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面。
【近义】理直气壮 入情入理
〖反义〗名不正则言不顺 理屈词穷

名正言顺míng zhèng yán shùn

《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名义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即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