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同崔邠登鹳雀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同崔邠登鹳雀楼(唐)李益 鹳雀楼前百尺樯①,汀洲云树共茫茫②。 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这首七律,除状物外,主要抒写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以及思乡伤春之情。崔邠,字处仁,武城(今属山东)人,举进士,宪宗时官至太常卿。 【作者】 李益(748—829),唐诗人。字君虞,郑州(今属河南)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中讽谏主文科,授郑县尉,后历朔方节度使从事、侍御史、都官郎中、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等,大和元年(827)以礼部尚书致仕。诗当时与李贺齐名,以音律和美著称,常被乐工谱曲传唱,今存《李益集》。 【注释】 ①前:或作“西”,或作“南”。樯:船桅杆。也可以指帆或帆船。②汀洲:水中小洲。③汉家箫鼓:汉武帝刘彻《秋风辞》有句: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④魏国山河:战国时,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永济地方时属魏,故称。⑤目:望、看。 同崔邠登鹳雀楼
【释】 1.崔邠 (音 bin) (754—815):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曾任中书舍人,知吏部、尚书铨事等职。鹳雀楼:一名鹳鹊楼,旧址在山西蒲洲(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外,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 2.樯 (音 qiang):原义为桅杆,引申为帆船。百尺樯:是说船高、大。汀 (音 ting)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云树:高大的树。 3.汉家箫鼓: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当年到汾阴(当时属河中府)祭祀后土祠,曾作《秋风辞》,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魏国山河:鹳雀楼所在的河中府,战国时属魏国地界。据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文候既卒,起事其子武候。武候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唐帝国日渐衰微的深沉感慨。 4.归:一作“乡”。远目:犹言“远望”。 【译】 登上鹳雀楼远望, 楼西有桅杆百尺的巨船游荡, 沙洲呀高树呀都混入了暮色中的苍茫。 当年汉武帝“泛楼船兮济汾河”、 “箫鼓鸣兮发棹歌”的雄伟气象, 早已如流水般逝去; 当年魏武候浮西河而下, 有过“美哉乎山河之固”的喟叹, 如今只有泣血残照的夕阳。 往事倏忽已是千载, 真使人遗憾飞逝的时光, 愁绪袭上心头, 又觉得一日太长。 暮色里的风烟, 都是我思归的意绪, 极目望远, 处处皆无春意, 真令我独自哀伤。 【评】 鹳雀楼有三层之峻,远瞻中条,俯瞰黄河,李益与王之涣之咏,皆为佳作。但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气势雄伟,正盛唐气象;李诗则抚今追昔,充满失落惆怅感。纵有汉武雄才,空付流水,空有山河之固,残落夕阳。“因言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卷四上)人间万物万事,真莫可言说,“千年”与“一日”,何短何长?伟业消逝,虽有千年仍觉其速,而愁烦之时,即便一日也觉漫长。将时间长短的相对性悟通,便自然“趁势转笔,写是日归心刻不能待也。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地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同上)。 唐人中另有畅当同一题材之《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全唐诗》卷二八八)亦为佳作。 同崔邠登鹳雀楼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是思归望,远日非春亦自伤。 鹳雀楼位于唐代河中府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在唐代是一处名胜。唐诗人登览题咏鹳雀楼的传世佳作不少。据《全唐文》卷四三○李翰《河中府鹳雀楼集序》,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元和九年(814)七月。与会者无李益,此诗应是读崔诗后追和之作。 前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此诗写登楼对景,出手便先写河中百尺危楼,与“峰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发唱惊挺。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耐味。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独因怀古而然,于中也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顷,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至理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乎?无怪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妇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 全诗通过即景抒情,铸辞造语,皆见匠心。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打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