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标记技术
用放射性同位素取代化合物中的原子,被取代后的分子性质如分子构型、旋光性等并不发生改变,这种技术称为同位素标记技术。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H、14C、35S、32P、15N、131I和125I等。其中3H和14C应用最多。3H标记掺入快,游离少,射线短,定位准确;14C只放射β粒子,具有足够能量,测量较易,外照射弱,半衰期长,适于长时间的连续示踪实验。
同位素标记方法可分为内标记法和外标记法两大类。内标记法是用14C、3H等标记氨基酸或核苷酸,将其加入培养基内; 在此培养基中培养的细胞在合成蛋白质或核酸过程中,摄取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因而细胞内含有放射性标记物。利用此法可研究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位置和动态变化,研究遗传物质复制,细胞融合,细胞膜功能,致癌物作用,药物作用原理等等。外标记法是将放射性元素如131I、125I直接结合到抗原、抗体分子上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氯胺T (氯甲苯磺酰胺钠)法。氯胺T为一缓和氧化剂。在氯胺T作用下,碘分子与蛋白质分子中的某些氨基酸(主要是酪氨酸)结合,因而蛋白质被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