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新区 (湖城共生的生态城市)
合肥 “141”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 “一个主城区,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 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为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环路,西接上派河、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总面积约196平方千米。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这一要求,2006年11月15日,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 水系较多,其具体范围为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千米,其中312国道以北 (北部片区) 规划面积约27平方千米; 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 (中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0平方千米; 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南部片区) 规划面积约83平方千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部片区一期建设区面积初定为20—30平方千米。
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将成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新区的核心功能将体现为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等。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并通过 “十一五” 及更长时间的努力,将滨湖新区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新城区和城市未来的新名片。
滨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于2006年11月,按照“世界眼光,国际一流,合肥特色” 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启动区确定在紫云东路以南,沪汉蓉高速以东的区域。启动区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一路之隔,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接入便捷。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和骨干道路网,四通八达。滨湖新区启动建设以来,新建绿地20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4平方米。到2010年,滨湖新区绿化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按居住人口10万—15万计,人均绿化面积将达到50平方米。
合肥滨湖新区的特点是:
❶高起点规划。滨湖新区总体规划坚持 “高起点、国际化” 的原则,于2006年春节后面向全球招标。经过严格筛选,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英国沃特曼国际工程设计公司等国内外八家设计单位入围方案竞标。在充分吸收领导、专家、市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由深圳市规划院对八家方案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最终的规划方案。方案突出 “生态环保” 的理念和 “独具魅力” 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规划方案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广泛征求广大市民群众的意见,社会反响很大,既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又达到了宣传告知的功效。这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开发区建设史上都是一个创举。
❷ “两个依托” 迅速启动。按照 “规划要好,起步要小,两个依托” 的原则,市委、市政府选址紫云路以南、沪蓉高速以东区域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好的选址让滨湖新区以较小的成本迅速启动,“两个依托” 的优势充分体现。依托老城区,通过徽州大道、包河大道等连接城市骨干路网,BRT快速公交、即将建设的有轨电车等现代公共交通,让市民方便往来于老城区与滨湖新区之间; 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娱乐资源,吸引老城区及周边地区群众聚集滨湖新区。依托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路之隔,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接入便捷; 滨湖新区的城市功能与经济开发区的集聚工业发展互为补充,让一部分市民工作在经济开发区,生活在滨湖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