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①。汉兴以来, 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②,其为 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③,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 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④,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⑤,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 于版⑥。光恐久而漫灭⑦,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 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 可不惧哉? 【注释】①得:能够。② 萃:聚,集中。③志:记。④汲 汲:追求。⑤谏官:始设于西 汉,称谏大夫。宋初谏官称为 左、右司谏,左、右谏议大夫, 左、右正言。宋真宗时并入谏 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 共有六名官员。⑥钱君:疑指 钱明逸,字子飞,钱塘人。庆历 四年为右正言,供职谏院;六年 擢知谏院。版:通“板”,这里指 谏院的厅壁。⑦漫灭:磨蚀 湮灭。 【鉴赏】宋代设谏院,以 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掌管 向皇帝进谏规诫之事。宋仁宗庆历年间,谏官开始将自己的名字题写在 谏院的厅壁上。仁宗嘉祐八年(1063),司马光为右谏议大夫,又改将谏官 姓名刻于碑石上。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件事。 全篇两段,仅一百六十余字,起笔突兀,引人注目;收笔凛然,警策动 人;议论周详无遗,记叙简洁利落。首段一开始提出古无谏官,给人意外, 再交代汉代始置谏官,点明源流。进而阐明谏官责任重大:天下的政事, 全国民众的“得失利病”,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因此谏官必须抓大事,弃 细小,分轻重缓急,专心为国,不为身谋。作者从方法和品德两方面来阐 述谏官应怎样尽职尽责。次段以天禧、庆历、嘉祐三个年号冠头,把设置 谏院、谏院题名、易版为石这三件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短短四十个字,时间 跨度却达到四十多年,既做到面面俱到,又惜墨如金。结尾点出本意:把 谏官的姓名刻于石上,好让后人指着他们的姓名,评论他们在担任谏官时 是否忠、诈、直、曲,接受考验。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评论道: “文仅百余字,而曲折万状,包括无遗。尤妙在末后一结。后世以题名为 荣,此独以题名为惧。立论不磨,文之有关世道者。” 本文体现了司马光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 神。他曾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 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一直被人传颂,本文则是他这一品质的表现。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91-292页.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①。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②,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③,钱君始书其名于版④。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⑤,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 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呜呼,可不惧哉! 【鉴赏】 本文选自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谏院是古代规谏朝政缺失的谏官的官署。宋仁宗嘉祐六年 (1061),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八年 (1063),他为谏院题刻石撰写了这篇 “题记”,意在阐明谏官的职责及应具备的品德,指出谏官应“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要忠于职守、刚正不阿。 “题记”先从谏官来历谈起。古代虽无谏官,但 “公卿大夫至于工商”,都有“谏者”为其谋划。到了汉代,始置谏官。再谈谏官的职责与品德。谏官的职责是“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 集于一身,故应认真思考,以便为朝廷提出兴利除弊的建议。谏官的品德是: 要有求大舍细、先急后缓的工作方法,要有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的高尚品质。这样,谏官才能同那些热衷于名利的小人大大地区别开来。 末尾,“题记”又说明谏院题名的经过。先是庆历中,钱君书谏官名于“版”(名册),司马光怕“久而漫灭”,故将谏官名刻著于石,目的是让后人来评他们的功过是非。这里,作者借后人之口告诫谏官要尽职敬业、忠正不阿。 全文短小精悍、事理清晰、立论宏大、简洁明快,充分表现了作者忠贞爱国的精神。文中对谏官“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的要求,今天仍不乏深刻的教育意义。 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1。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3! 天禧初,真宗诏置诔官六员,责其职事4。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5。光恐久而漫灭,嘉佑八年,刻著于石6。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7。呜呼,可不惧哉! 【注释】 1谏:以言正人谓之谏,后遂专指臣讽劝君。汉始置谏议大夫,专掌指陈朝政阙失之职。宋于门下省和中书省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和左右正言,同掌规劝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仁宗明道初,置谏院,直属中书、门下省。2萃:聚集。 3汲汲:不止息地急于求得的样子。 4天禧(宋真宗赵恒年号)元年(公元(1017)二月,“置谏官、御史各六员,每月一员奏事,有急务,听非时入对。”(《宋史·真宗纪三》) 5钱君:疑为钱明逸。庆历四年(公元1044)为右正言,谏院供职,六年,擢知谏院(先从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附从《钱明逸传》和《续通鉴长编》卷二五三)。版:名籍。《周礼·天官·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注:“版,名籍也,以版为之。” 6嘉佑:宋仁宗的最末一个年号。司马光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以修起居注同知谏院。 7回:奸邪。《尚书·秦誓》:“崇信好回。” 【今译】 古时候没有专门进谏的官吏,从三公九卿、一般官吏到工人、商人,没有不能够进谏的。汉代建立以后,开始设置谏官。把天下的政治、全国的百姓、国家的得失利弊,都聚集于一个官吏那里,让他去向皇帝陈说这些事。谏官承担的责任也算是重大的了。担任这个职务的官员,应当记住那些大事,丢开那些小事,先考虑那些急事,后考虑那些不要紧的事;要专门为国家谋利,而不要只考虑自身。那些急切地追求名声的人,就象急切地追求私利的人一样。这两者之间相距多么遥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人,并责成他们应执掌的事宜。庆历年间,钱君开始把谏官的名字写在木板上。我担心时间长了文字磨灭,因此,于嘉佑八年把它刻写在石头上。后世的人,将会一一指点他们的名字,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虚伪。”唉!这样一来能不使人警戒吗? 【总案】 司马光这篇记写于嘉佑八年(1063),当时作者正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文章虽短,所论却大。它不仅交代了谏官的由来,说明了谏官责任的重大,强调了谏官应有的品德,并且说明了为谏院题名刻石的经过与目的。文字简洁,笔锋带着感情,尤其是在阐明谏官应有品德与谏院题名刻石的目的方面,情见乎辞,作者用两个感情强烈的感叹句,宣泄了作者的感情。在作者看来,身为谏官应具备这样的才德:一是所谏内容要分别“大”、“细”、“急”、“缓”,这是谏官的“才”;二是要“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这是谏官的“德”。德才兼具方可以为谏官,因为“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责任重大’,舍此,岂不有害国家,成为“汲汲于名”、“汲汲于利”的人了吗?封建社会每一位“居是官者”知此而必然决定自己的行事原则,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或“汲汲”于名利而忘了国家。一句“其间相去何远哉”,表明了作明鲜明的态度。在作者看来,在谏院题名刻石,意义非常重大,可以利于“后之人历指其名的议之”,树立“忠”、“直”的榜样,从而鞭笞那“诈”、“回”的谏官,使之成为反面教员,让后之谏官以此为戒。一句“呜呼,可不惧哉”,似警钟长鸣,那些“诈”、“回”之徒在这声音面前,岂不要汗颜万状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