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叶赛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前苏联俄罗斯诗人。16岁开始写诗,21岁出版第一本诗集《扫墓日》。早期诗歌,如《扫墓日》、《乡村日课经》,便显露他是一位思想敏锐的抒情诗人,擅长从人的内心感受的角度来描绘风景,感情真挚,格调清新,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才情。1919~1923年,加入意象派,写有组诗《牝马船》、《小酒馆的莫斯科》、和长诗《黑人》。运用现代诗歌技巧进行创作,但表现出某种颓废的情绪,反映出诗人创作发展的复杂过程。1924~1925年,是他诗歌创作的新的高涨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当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诗集《苏维埃俄罗斯》和长诗《安娜·斯列金娜》,反映了诗人对革命的理解,塑造了建设新生活的战士的形象。诗集《伊朗情怀》和《母亲的来信》、《致恰切洛夫的狗》等诗篇,是典型的抒情诗典范。这是一位热情而忧郁、坚定又彷徨的诗人。1925年,这位年仅30岁、才华卓著的诗人在精神忧郁和矛盾中自杀。 ☚ 比安基 肖洛霍夫 ☛ 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前苏联诗人。生于梁赞省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做过店员、校对员。第一次大战时服役。第一部诗集《扫墓》抒写田园生活与自然景物,也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十月革命后创作了不少歌颂无产阶级革命的诗,如《同志》、《列宁》、《大地的船长》等。1919~1923年间加入意象派。1922年在美国与现代舞蹈家邓肯结婚。不久离异,回到苏联,诗风有新的变化,创作了长诗《二十六人颂歌》和《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赞美革命和新生活。诗集《伊朗情怀》、《母亲的来信》与《致卡恰洛夫的狗》等为晚期著名诗作。他的诗篇感情真挚,想象丰富,带有浓厚的俄罗斯乡土气息。由于世界观的局限,终未能完全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后在列宁格勒自杀。 ☚ 马雅可夫斯基 伊萨科夫斯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