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钧 叶绍钧1894—1988Ye Shaojun现代作家、教育家。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匋、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江苏省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父亲为经管地主田租的账房。幼年进私塾,接受封建传统的文化教育,同时受到民间口头文学和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熏陶。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对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平淡隽永的描写风格发生兴趣。1911年中学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开始了十年乡镇小学教员的生活,广泛地接触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和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秉性和生活状况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说。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关心下层人民疾苦、注目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特色。 1919年,叶绍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妇女受侮辱被损害的痛苦,表现地租赋税对农民的沉重剥削,指出小学教育的窳败,呼吁尊重儿童个性和改革小学教育;大都从同情弱者、悲世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出发,紧扣人生现实,力图揭露社会肌体的多种沉疴,带有“问题小说”的倾向。与这些冷静地剖析社会人生问题的小说不同,他有时也从正面提出自己对人生的理想。但他初期作品中写得最多也比较成功的还是他所熟悉的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这些作品都集中了乡镇小市民习气和心理的种种特征,当作旧中国腐烂肌体上滋生出来的赘疣加以剔析,描摹了在污泥浊水中翻滚自得的小市民的众生相,表现出冷峻讽刺的艺术特色。 五卅运动中,叶绍钧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交往,参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叶绍钧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并不断扩大着反映现实的题材,写丰收成灾的《多收了三五斗》,以及《一篇宣言》、《英文教授》等。自抗战以后,他的小说创作日趋减少,主要写作散文和文艺评论。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文集》3卷,收集了作者1914年以来的绝大部分小说。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代表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的艺术成就。他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地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他善于细腻准确地刻画人物心理。既长于洞幽烛隐,在绘声绘影的平凡生活画面里,鉴照人物心灵震动的波纹;也能够取精用宏,在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思想变化的脉络。他的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语言朴实凝练,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因而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叶绍钧的主要散文集有《剑鞘》(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西川集》(1945)、《小记十篇》(1958)等数种。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散文》(甲集),选收了作者1949年以前的大部分散文。这些作品常常是抒情写世、状物记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叶绍钧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早期童话集《稻草人》(1923)中大部分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对不谙世事的儿童认识社会人生有着一定的教育作用,但在童心色彩中也融进了成人的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则较为显明地反映了作者以集体力量反抗强暴的思想意识的形成。这些童话构思新颖,描写细腻逼真,在童心的想象中蕴涵着丰富的现实内容。鲁迅曾经指出:“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充分肯定了他对中国现代童话的开拓作用。解放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选收作者解放前的部分童话,出版了《叶圣陶童话选》(1956)、《〈稻草人〉和其他童话》(1979)。 叶绍钧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在长期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后来都成为知名作家。他还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选收了作者1919年以来论述语文教育的主要文章。叶绍钧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 朱自清 程今吾 ☛
叶绍钧 叶绍钧1894—1988Ye Shaojun现代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字圣陶。江苏省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幼年在私塾受到过传统的文化教育。1911年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无力升学,辗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当了10年的乡镇中小学教员,使他有机会广泛接触并深入体察到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和普通劳动者的实际生活,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8年始用“叶圣陶”发表文学作品,随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积极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1919年他参加了北京大学的新文化组织“新潮社”,1921年他又参与了发起“文学研究会”的工作,并被邀为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的撰稿人。1922年他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在杭州第一师范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刊物《诗》月刊。从1922年起,叶圣陶先后创作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散文集《剑鞘》(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等大量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佳作,《倪焕之》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有份量的、直接反映“五四”以后的社会时代及其对人物命运深刻影响的长篇小说,被茅盾誉之为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叶圣陶的小说和散文创作,都以平实诚挚的态度,描写了他所熟悉的生活和人物,尤其善于揭示城镇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和灰色情感,显示出质朴无华、自然真切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的两个童话集《稻草人》(1923)和《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构思新颖,想象奇特,描写细腻,以纯真的童心透视严酷的现实,为丰富现代童话的创作开辟了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他还继续创作了很多童话作品,1956年出版过《叶圣陶童话选》等集子。 叶圣陶从1923年担任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起,有着长期的编辑生涯,先后编辑过《诗》、《小说月报》、《中学生》、《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刊物,发现并培养了很多青年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继续为新中国的出版事业贡献力量。 叶绍钧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先后在多所小学、中学和大学任教,并积极从事教育研究,“五四”时期就写过《对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的论文,后来又写下了《对中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作文论》等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他曾多次与夏丐尊合作,编著了《国文百八课》、《文心》、《初中国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等书。1937年他还完成了《文章例话》一书,1945年又完成了他和朱自清合著的教学论文集《国文教学》,这是现代教育史上第一部以国文教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论文集。叶圣陶还与朱自清合著过被列入“新中学文库”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对语文教师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60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叶圣陶,仍亲自听课,评改作文,并经常在报刊发表重要的教育论述,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述均收入《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一书。叶圣陶一生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也选入了他的多篇创作,如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散文《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和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叶圣陶集》收入了叶圣陶的绝大部分作品。 ☚ 赵树理 冰心 ☛ 叶绍钧 叶绍钧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中学毕业后在苏州、上海、杭州等地任小学、中学教员,广泛地接触了挣扎在底层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和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秉性和生活状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生活素材。1914年起,开始发表小说。1919年参加新潮社,陆续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新诗、剧本、小说等。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出版有《隔膜》等短篇小说集。1923年到1930年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任编辑,主编《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刊物。五卅运动中,写有《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对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投以极大的愤慨。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火灾》、《城中》、《未厌集》和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倪焕之》是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长篇佳作。1930年在开明书店,负责《中学生》杂志和中学语言课本的编辑工作。抗战时期,参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同盟,后在重庆中央国立戏剧学校、武汉大学等校任职,同时在成都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的编辑事务。其间写了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造成的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出版有散文集《小记十篇》,歌颂新中国的新人新事。还出版了《叶圣陶童话选》、《叶圣陶语言教育论集》和《叶圣陶文集》等。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全国政协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 郭沫若 张恨水 ☛ 叶绍钧Ye Shaojunsee 叶圣陶(Ye Shengt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