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叶绍翁《夜书所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叶绍翁《夜书所见》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①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② 【注释】 ①客情:即旅人的思乡之情。②促织:即蟋蟀。篱落:篱芭。 【译文】 梧桐叶萧萧瑟瑟,送来了寒意秋声,江上吹来了秋风,牵动我游子客情。那一定是几个孩童在斗蟋蟀,你看那篱笆墙边,一盏灯火闪烁在深夜中。 (王 洪译) 【集评】 今·钱钟书:“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宋诗选注》第296页) 今·倪其心、许逸民:“首二句采用逆入法,发端即是所感,而后三、四两句始写所见。……倘若按事情的自然顺序来写,必然平淡寡味,如今稍作逆笔,便觉来势突兀,倍增神韵。”(《宋人绝句选》第411页) 今·李敏:“‘儿童挑促织’……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宋诗鉴赏辞典》第1245—1246页) 【总案】 诗写秋夜羁旅思乡之情。前二句用烘托法,景哀情哀。后二句用反衬法,景乐情哀。清人陈廷焯评姜夔《齐天乐》咏蟋蟀词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移以评此诗亦切。 叶绍翁《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无官无职,浪迹江湖,对羁旅漂泊有很深的感受,《夜书所见》可见一斑。 静静的夜,听到了梧叶飘落的萧萧声,诗人凛然而生寒意。究其实,这是客居异地、远别亲人的寂寞之感。江上不停地吹来阵阵秋风,想到了晋代的张翰,引动客子思乡之情,怅然欲归。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想到故乡著名风物莼菜羹和鲈鱼脍,便辞官归去。“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登楼赋》),诗人与张翰一样有怀恋故土的深情。一叶知秋,何况是梧叶萧萧,秋意浓浓;秋气悲凉,何况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的笔法,有力地烘托出客子的凄凉心境。一、二句触景生情,富有感情色彩,三、四句客观描摹,深意蕴含其中。“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惹起了诗人对故乡童年生活的回忆,曾经“呼灯灌穴,敛步随意”(张镃《满庭芳·促织儿》),仔细逮住蟋蟀。背井离乡多年,别梦依稀,思乡之情更加强烈。其次,这是对诗人孤身一人、忧愁交织的观照与反衬。秋风萧瑟,深夜茫茫,儿童还在挑灯捉促织,当然是一家团圆、儿辈戏嬉的情景,与诗人流落异乡、一家分散适成对照。儿童们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尽情欢乐,又反衬出诗人的愁绪满怀,忧心忡忡。“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由一、二句到三、四句,跳跃极大,但思想内容一线贯穿。从叙写的角度看,秋风引起乡愁,思绪纷纷,难于入睡,于是走到户外,遥望家乡,看到了“儿童挑促织”的一幕,也是顺理成章。情深景真,便是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叶绍翁《夜书所见》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1。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 【注释】 1.客情:即旅人的思乡之情。 2.促织:即蟋蟀。篱落:篱笆。 今译 梧桐叶萧萧瑟瑟, 送来了寒意秋声, 江上吹来了秋风, 牵动我游子客情。 那一定是几个孩童 在斗蟋蟀, 你看那篱笆墙边, 一盏灯火明灭在 深夜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