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目录亦称“史家目录”。指我国古代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东汉班固《汉书》著《艺文志》,开史书记载图书目录之先河。后代一些官修史书仿此体例,记载藏书(或出版)情况。清代以后,又有很多学者为缺《艺文志》或《经籍志》的正史作补志工作,共修成《后汉书艺文志》、《补后汉书艺文志》等30多种,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史志目录体系。由于明代以前的官修目录多已亡佚,故要了解某个时代图书总的概况,往往要参考史志目录。又由于正史的连续性,故将史志目录连接起来,可构成从上古至清代的古籍总目。通过比较、联系,可以了解历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文献流传、存佚的情况。因此,史志目录对于研究古代学术、文化,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前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书目,后者则为现存的最早用经、史、子、集四分法区分图书部属的完整节目。它们既分别反映了上古、中古时代的文献概况,又各自代表着“六分法”和“四分法”两种不同的图书分类体系,在目录学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史志目录又称“史志书目”。主要指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记录一代或一朝人的藏书、著述。如《隋书·经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