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西亚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西亚史 古西亚史guxiyashi泛指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包括小亚半岛),北依黑海、高加索山脉,南连阿拉伯半岛这一广大地区的古代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编年范围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公元5世纪。古代西亚同古代埃及不同,这里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发展很不平衡,大体有如下三大类人:1.苏美尔人,古提人,加喜特人,原始赫梯人,其语言系属至今不清。2.属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亚述人,阿摩列依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以色列、犹太人),迦勒底人。3.属印欧语系的赫梯人,米底人,波斯人。其中最先进入文明史的是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他们是人类社会中最早步入文明、产生国家的民族之一。之后,西亚其他民族才陆续在不同的地区形成自己的阶级社会。在整个古西亚史中,两河流域地区因其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一直是古西亚人历史活动的中心舞台。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即铜石并用时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便出现了约17个以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村而成的小邦,较著名的有乌鲁克、乌玛、拉伽什、基什等。各国实行由原始军事民主制转化而成的早期君主制。国王(苏美尔人称之为“恩”、“恩喜”、“卢伽尔”)虽为一国之君,但权力或多或少受到贵族议会和公民大会的制约。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一种双重形态,正在发展的私有制与残缺不全的公有制并存。出现世界最早的楔形文字。苏美尔各国彼此为土地、财产、霸权而不断从事侵略或防御战争,对内则发展私有制,剥削本国自由民与奴隶,从而在内外矛盾中削弱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北邻阿卡德王国(前2371—2191)军队乘机南下,其国王萨尔贡一世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巴比伦尼亚)及邻近地区,君主专制开始确立。约公元前2190年,东部山区的古提人灭阿卡德后,建新王朝。约公元前22世纪末,乌尔与乌鲁克起兵驱走古提人。继之,乌尔胜乌鲁克,在巴比伦尼亚建立新的统一国家乌尔第3王朝(约前2113—前2006),出现西亚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形成利用大批奴隶劳动的王室大地产,君主专制牢固确立,产生西亚最早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成文法典《乌尔纳木法典》。后来埃兰人和阿摩列依人入侵两河流域,乌尔第3王朝亡,苏美尔人及其语言逐渐消失,王室大地产崩溃,兴起了古巴比伦王国(约前1894—前1595)。汉漠拉比在位时(约前1792—前1750)两河流域大体统一,颁行世界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后来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人所灭。之后400年加喜特人以巴比伦为中心立国,但留下的历史痕迹很少,直至亚述帝国(约前1000年代初—前605)统一两河流域乃至西亚大部地区和埃及。亚述统治者建立庞大国家机器,对被征服地区疯狂掠夺,奴隶制得到较大发展。帝国最后在米底人和迦勒底人联合打击下灭亡,废墟上兴起新巴比伦王国(前626—前538),促成奴隶制的高度繁荣,奴隶劳动面广,形式多样,奴隶人数众多。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在伊朗高原兴起,推翻米底人的统治,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然后越出高原,灭新巴比伦王国,入主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中亚等广大地区,成为古代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的改革使帝国行政、财政制度定型。进入公元前5世纪,帝国与希腊城邦发生长期战争。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前336—前323)东侵,灭波斯帝国而代之亚历山大帝国。随后帝国分裂为几个由希腊人统治的王国,西亚为塞琉古王国(古代中译名为条支,前305—前64)所控制。而后安息(前247—226)崛起,占伊朗高原西部、两河流域、中亚南部,成新帝国。公元前1世纪,罗马灭塞琉古王国,与安息相持于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一带。226年,波斯人推翻安息,建萨珊波斯王朝(226—652),走上封建化道路。国内一些学者把5世纪的马资达克起义作为古西亚史终结的标志。古代西亚人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苏美尔人发明了曾流行于西亚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创造出方便的字母文字,希伯来人的犹太教孕育了后来流行世界的基督教。至于古代西亚人在科学、文学、建筑、艺术方面的成果对后世也有重要影响。科学意义上的古西亚史研究出现于19世纪中叶。随着楔形文字的破译,形成一门历史学的新分支——亚述学,专门以使用楔形文字的古西亚人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目前,大批古代城乡废墟出土,约40万块泥版文书得以发现, 古西亚社会经济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西方一般认为古西亚存在的是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史学界也有不少人认为那里并非有过奴隶制社会经济形态。 ☚ 图特摩斯三世 古巴比伦王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