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罗马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罗马农业agriculture of ancient Rome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罗马的农业生产组织变化及农业技术发展的情况。
古代罗马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兴起,到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沿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先后经历了王政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前27)及帝国时代(公元前27~公元476)三个阶段。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覆亡,西欧奴隶制终结,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于7世纪演化为封建制国家。
古罗马的农业生产组织及土地制度 公元前7世纪王政时代初期,氏族公社趋于瓦解,但土地仍归氏族共同分配使用。相传第一王罗慕洛斯(Romulus)时还曾分给多个民族成员2犹格(罗马亩制单位,相当于1/4公顷)土地。在分工交换及阶级分化的基础上,罗马出现了家长奴隶制,奴隶被视同家庭成员,受掌握财富并控制家庭的家长的剥削。富有的氏族成为氏族贵族(patricii),攫取氏族的土地与财富; 破产的成员受贵族庇护,从贵族取得份地。被征服的居民,处于氏族以外的无权地位,只占有部分土地或向贵族租地,从事个体生产,构成“平民”阶层。这时的社会是军事民主性质。公元前510年建立起贵族专政的共和国,通过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国家机构得到了调整。斗争的焦点是土地与债务问题,土地问题虽具有为奴隶制所决定的特殊形式,而实质上是小土地所有制与大土地所有制的斗争。在平民付出重大代价的基础上,终于在公元前367年的“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Licinius-Sexitius Laws)中得到初步解决。法案规定全体公民都可占有和使用“公地”(ager publicus,罗马国家所有土地,只有成为公民,才有权占有或参与其分配),但占有的最高限额不能超过500犹格。在“公地”上放牧时,大牲畜不能超过100头,小牲畜不得超过500头,这对历来垄断“公地”的贵族,是个重大冲击。它使土地集中的过程延缓下来,小土地所有制也因而一度呈现优势。但罗马在经历多次战争、统一意大利的过程中,将其占领下的各地区大量土地改成“公地”。而这些土地,除部分分配给破产农民,使其移居屯垦,余下的经元老院拍卖成为有财势者的私产,贫富分化的过程亦因之加快。共和时代后期,通过三次布匿战役(Punic War,公元前264~前241;公元前218~前201;公元前149~前146)罗马成为东起小亚细亚,西抵大西洋的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在征服扩张中所俘获的战俘做为奴隶,被广泛用来从事农业及手工业生产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在各地兼并土地的基础上,先后建立起奴隶制大地产(latifundium),在这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破产的小农。土地的集中和农民的破产,不仅加剧了社会动荡,也影响了兵源,从而削弱了罗马的国力。为此曾由格拉古兄弟(TiberiusSempronius Gracchus,约公元前163~前133;GaiusSempronius Gracchus,?~前121)推行土地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有“公地”数额,对超过部分收归国有,再分成30犹格的一小块,分配给贫苦农民,但不准买卖的办法来解决。这一温和的改革因遭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未能成功,但有近公民总人数1/4的8万人,在改革中获得土地。为镇压奴隶的反抗与起义,并缓解各种社会危机,1世纪建立起军事独裁的帝国。帝国初期维持了将近200年的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时经济发展,贸易繁盛。但在帝国全盛之际,却因对外扩张已达极限而随即转向衰落。由于奴隶来源渐少,奴隶反抗加强,到了2世纪时奴隶主大多已被迫采用奴隶授产制。即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佃耕者,隶农制渐趋流行。隶农最初是指自耕农,共和末期成为大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分块出租时承租的佃耕者。到帝国初期,隶农的来源除一部分奴隶,主要是破产农民。隶农除上缴三分之一左右的实物,还得缴纳货币充做地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全面危机,为挽救农业衰落,有的皇帝曾设置低利贷款基金,购买土地分给农民,或规定元老须以1/3以上财产投于农业,但均无成效。在奴隶、隶农和其他阶层人民多次起义打击下,加上从5世纪初日耳曼人等蛮族相继入侵自立王国。476年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废黜了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在奴隶制瓦解的基础上,日耳曼人的公社制度与罗马内部萌发的隶农等封建因素相结合,在西欧逐步成长为封建庄园制度。
古罗马农业的结构与布局 以奴隶制为主,但就阶级结构来看,除奴隶主及奴隶外,还存在其他阶级与阶层,这些阶级与阶层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各不相同。王政时代的贵族与平民长期对立的经济基础,是大和小两种土地所有制矛盾的集中体现。共和时代旧的氏族贵族的特权基本上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新贵们”(nobilitas)仍是占有大量土地的有权者,但占有少量土地的小农曾一度处于优势。共和后期大地产者增长与小农破产,大体在以同步进行。破产的小农有的沦为债务奴隶,有的流入城市成为流氓无产者,也有的变为承租土地的佃耕农户,而这些农户又可分为契约租户与世袭佃农两类。在帝国初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两种人,即佃农与奴隶。得到较大发展的大地产,多由奴隶出身的管事(villicus)来经营。在农忙季节从事劳动的除奴隶,还有临时雇用的具有自由民身份的佣工。小农虽然无法与大地产者相竞争,但却依然得以存在而未完全消失。帝国后期农业日益衰败,加上社会动荡,捐税繁重,贫苦农民更难谋生。为求得庇护,有的投身依附于有权势者,献上自己的土地,之后再来承租耕种,与获得部分自由的奴隶合流成为隶农。农业一向是罗马的基本经济部门,但其结构与布局随同罗马的经济发展与对外扩张,也经历了变化过程。共和前期在征服意大利的进程中,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及其他适于耕种的地区,已普遍种植谷物、蔬菜,而葡萄等果树则多生长在丘陵山地,羊群等牲畜有的到亚平宁山区放牧。共和后期,当罗马已成为囊括地中海沿岸的大国时,在新设置的行省掠取粮食,继而通过贩运来供应意大利各城市。当这些地区成为供应罗马的谷仓时,意大利半岛上的谷物种植有些就为获利更多、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果树、蔬菜所取代。但高卢、爱琴海诸岛及西班牙等地区盛产葡萄、橄榄,特别是加工后的葡萄酒及橄榄油,一直能维持与意大利相抗衡的竞争地位。此外,随同富有权势者的生活日趋奢靡,在其地产上设立了养鸟棚、养鸡场,乃至渔池、猎场等。加图在他的《农业志》中,曾把意大利的农庄经营分为七类,即依次为葡萄园、菜园、柳树园、橄榄园、牧场、谷物和森林。为能获利,农庄要少买多卖,位置以交通方便临近城市处为佳。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也有面积超过1000犹格的大牧场,夏季赶进山区放牧,冬季在平原饲喂。但畜牧业在帝国后期,因种植业萎缩,农民弃耕后形成大片荒地,不少农庄改成牧场,这一过程甚至扩展到高卢与非洲等地。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缩小,使一些一向以剥削奴隶并与市场有联系的大地产,被迫把土地分块出租,或逐步转变为剥削隶农的、具有自给自足倾向的农庄。
古罗马的农业生产技术 种植的作物中主要谷物有小麦及大麦,燕麦是后期种植的,黑麦则很少栽培;豆类有豌豆、蚕豆等;牧草有红三叶、苜蓿等;蔬菜有蔓菁、卷心菜、羽扇豆等;果树有葡萄、橄榄及无花果等。此外还有胡麻等油料作物。施用的肥料以动物粪尿为主,也有用草木灰和绿肥的。古代罗马施肥多限于在两年连作的时候,而恢复地力通常是用隔年休闲的办法。作为主要农具的犁(见图),是只有铁制犁铧


古罗马的犁

的轻型犁(aratrum),适应较为疏松的土壤,一般用两头公牛牵引。耕作一般在收割后、春播前及休闲期中进行三次。适应气候及土壤的特点,以浅耕松土为主,以便减少水分蒸发。耕地形成长宽各120码,面积约为1/3英亩的“方形耕地”(blockflur)。耕毕用锄(sarculum)碎土,再把种籽撒下,之后的田间管理主要是除草、培土。通常谷类两次,豆类三次,菜籽四次,而蔓菁有时多达五次。谷类收割时使用镰刀,其形制与今相近,操作上则大多从穗部摘取。根据普林尼在《博物志》中的记载,在高卢南部的平坦地区,还曾使用过由一头公牛推动的带轮割谷器。收割后摊在脱谷场上,用牛、马直接践踏来脱粒。其产量要比中世纪高些。劳动生产率是犁耕时一人两牛每天大体能耕1 2/3犹格。收割时每一犹格需工: 小麦为2/3个,大麦、豆类是一个,亚麻则要3个。耕作制主要是休闲轮作的“二圃制”。因为地中海沿岸是年雨量约为500cm的冬雨地区,小麦在10月秋播,次年6月收获,休闲之后越冬,再按春耕秋种来轮种。由于地中海沿岸及高卢等地都适于种植葡萄及橄榄,加工后制作的葡萄酒及橄榄油又是能赚取厚利的商品,并成为罗马多年财政的主要来源,因而从公元前2世纪起,改变其自生自长的野生状态,建立果园加以集约管理。在此过程中,通过育苗、栽插和嫁接等技术,改良并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管理上也探索出修剪、压条及施肥的新方法,提高了产量及品质。据加图的记述,葡萄园应在较湿润的地方,面积如为100犹格,管理上不能少于16名奴隶。橄榄园宜于较为干燥的处所,如面积为240犹格,同时还放牧饲养有100头羊,则用13名奴隶就行。古罗马饲养的家畜有牛、马、驴等役畜和猪、羊等小家畜。公牛用来耕地,马是供贵族战争或狩猎时骑乘的,猪、羊主要充做肉食,而山羊及绵羊还提供主要衣着原料的皮毛。除了羊是放牧,其他多已陆续改用舍饲,饲料用大麦、苜蓿及干草等。羊群放牧时,白天可以把分属不同牧主的混在一起,晚上再分开由各牧人守护自己应管的一群。牧人的选择以机敏健壮的为宜,需要时可以从中选出技艺较高的充当牧夫长。对家畜的配种、去势、外形鉴定也都积累了一定知识。如去掉睾丸的骟马(cantherli),由于不再产生精液而变得驯顺,适于运载服役。去势后的阉猪(maiales)和阉鸡(capi)都可缩短育肥期和提高肉的品质。马骡和驴骡都是杂交产物,虽然不会再生育,但都健壮有力。好马的外形应是胸部丰满,腹部大小合适,腰部下倾,肩胛骨宽,腿直对称,宁向里弯而不外屈,膝头圆而小,蹄质坚且硬,尾巴毛多而略弯曲。而猪的体型,则以体长头小的受欢迎。在大牲畜的疾病医疗方面,也已了解到很多症状和治疗方法。截至近代初期在生产技术上发生重大变革前,西欧农业技术基本上不超出这一水平。
古罗马的农业文献及有关典籍 公元前2世纪至4世纪的600年里,罗马有四部专门讨论农业的专著传世。即: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科路美拉的《农业论》和4世纪时由帕拉迪阿斯(RutilusTaurus Aemlianus Palladius)撰写的《农事论》(OpusAgriculturae)。《农事论》以农事诗的体裁,来讨论帝国后期已濒临全面危机形势下的农业问题。用农事历的形式依次记述有关农耕和家计活动,反映出奴隶制大地产者已趋萎缩、濒临解体时的情况。记述有关古罗马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典籍还有被誉为罗马一代诗宗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9~前19)的《田功诗》(Georgica,公元前29)。其内容依次为:耕耘(有关耕耘等田间技术)、畜牧(有关家畜饲养等技术)、园圃(以葡萄、橄榄栽培为主的园艺技艺)、养蜂。用诗体韵文来赞颂歌吟与农业有关的技艺,极易流传,对中世纪及近代初期的西欧农业有相当大的影响。此外还有普林尼(Secundus Graius Plinius,约61~113)的《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约70)。是包括天文、地理、生物、农业、医疗及矿冶等多学科的百科全书式的论著,共37卷。其中27~29卷就与农业有关的作物、土壤、肥料及耕耘等技术作了较精确的分析,而且有多处体现了后来被强调的实验方法对农业改进作用的叙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