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派
五四运动后考订古史的一个学术派别。以顾颉刚为代表人物。从1926年到1941年共出《古史辨》七册,故名。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点,认为古先尧、舜、禹等人及其历史本来是虚无的,西周以后人们逐步造出这些人和他们的历史,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传说愈来愈周密,因此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其用意在使人不盲从前人对古史的记载,对考证周秦两汉古文献有积极意义。但把上述看法作为古史本身的规律,认为东周以前无史,“所谓很有荣誉的四千年的历史,……精密的考来都是伪书的结晶”,则导向错误的历史抹煞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批判。
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
古史辨派以顾颉刚编辑的《古史辨》而得名。这个学派便是在胡适提倡 “整理国故”的影响下,继承乾嘉学派考据求真的学风,对以经学著作为主的古典史籍进行全面的考证辨伪工作。其中顾颉刚认为“孔子只与《诗经》有关系,但也只劝人学诗,并没有自己删诗。” (《谈 〈诗经〉经历及老子与道家书》)并著《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诗经〉 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 等文,详细论证《诗》三百全为乐歌及周人用诗于典礼、讽谏、赋诗、言语的情况,很多真知灼见几成定论,被现代学者所接受。
☚ 现代《诗经》研究大师闻一多 《诗经》今译 ☛
古史辨派
中国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史学流派。因刊行《古史辨》而得名。又称“疑古派”。认为古史是各时代后人层累造譌的产物,因而治史要敢于疑古。提出治史“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反对“唯古是信”。主要人物有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