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体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而言。产生较早,形成于汉魏六朝。形式比较自由,每篇句数不拘,每句或五言,或七言,或五、七言杂以三至十一言,故又分为五言、七言、杂言诸体。以五、七言体较为常见,亦称“五古”、“七古”,不讲究对仗,押韵范围较宽,平仄韵均可用,既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也可间隔换韵。 ☚ 歌行体 五古 ☛ 古体诗 古体诗系对“近体诗”而言,亦称“往体”。它包括古诗和乐府。古诗有长篇、短篇之分;乐府有古乐府、新乐府、正乐府、拟乐府、系乐府、小乐府之别。总之,除“骚体”以外的各种诗体,统统包括在内。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苏、李而上,高简古淡,谓之古;沈、宋而下,法律精切,谓之律。”简要地说明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的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平仄,不讲对偶,句不必整齐,韵可以转换,或隔句一韵,或三句一韵,转韵时亦可平可仄,即篇幅亦可长可短,一切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但仍以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最为常见。 ☚ 促句体 往体诗 ☛ 古体诗 古代的“自由诗”。唐代将周秦汉魏不讲究格律的诗称为 “古体”或“古风”,以与齐梁以来开始流行的格律诗即 “近体诗”相区别。“古体诗”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近体诗出现之前,除了楚辞体而外 (古人曾将其视为赋体),几乎所有的诗歌包括乐府,都可包括在 “古体诗”之内。但古体与近体不是从时间上区分,而是从格律上区分,所以,唐代有近体诗,明清有古体诗。从句式上说,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之分,实际上就是格律诗以外的所有自由诗体包括乐府诗的总称,以五古和七古最为流行。古体诗既不用讲对仗、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只要读起来上口就行。句数没有严格的限制,如白居易的七言古体 《长恨歌》 长达一百二十余句,而杜秋娘的七言乐府 《金缕衣》却只有寥寥四句: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这样一种形式上自由灵活、便于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体,自然受到历代诗人的青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是写古体的高手。近代诗人龚自珍甚至认为,李白写得最好的诗就是乐府,他说得非常幽默: 现在所传的李太白诗,除了乐府,大都是伪作。后代擅长古体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 古体诗语言古朴、格律较为灵活的一类古代诗歌体载的总称。与“近体诗”、“今体诗”相对而言。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汉魏时代。唐以前有其体而无其名。至唐律诗兴起,乃称律诗为“今体诗”,谓非律者为古体诗。每篇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杂言诸体,以五言、七言、杂言最为常见,四言、六言较为少见,九言更少,八言极罕。古诗不求对仗,平仄灵活,邻韵可以通押,篇中可以换韵,较今体诗自由。 古体诗【同义】总目录 往体古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语言古朴、格律较为灵活的一类古代诗歌体裁的总称。与“近体诗”、“今体诗”相对而言。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汉、魏时代,唐以前有其体而无其名,至唐律诗兴起,乃称律诗为“今体诗”,谓作律者为古体诗。每篇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杂言诸体,以五言、七言、杂言最为多见 ,四言、六言较少见,九言更少,八言极罕。古体诗不求对仗,平仄灵活,邻韵可以通押,篇中可以换韵,较今体诗自由。 ☚ 七言诗 古诗 ☛ 古体诗[古诗、古风];今体诗、近体诗○古体诗gǔ tǐ shī(名)指区别于近体诗的流行于唐朝以前的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产生较早|杂言~|~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说〖古诗〗、〖古风〗。 ●今体诗jīn tǐ shī(名)近体诗:~比古体诗产生得晚。 ●近体诗jìn tǐ shī(名)唐代开始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古体诗jìn tǐ shī ← → gǔ tǐ shī近体诗:唐代形成的绝句和律诗的通称,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较严格的规定。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风”或“古诗”。是唐代文人模仿隋唐以前的古诗而形成的一种体裁,与近体诗相对。这种诗体一般不受近体诗格律的约束,形式比较自由,可长可短,从四句到数百句不等。除五言、七言较为常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杂言诗。在押韵上,既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仄声韵中上去两声常可通押,邻近的韵可以合用;还可以换韵,也不避“重韵”(但韵脚相同的字以距离较远为妥)。古体诗不讲求平仄(入律古风除外)和对仗。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凡作古体、近体,其法各有异同。”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有别。 ☚ 巧体 古风 ☛ 古体诗诗体名。与近体诗相对,不受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较自由。《瓯北诗话·陆放翁诗》:“试观唐以来~,多有至千余言四五百言者。” 古体诗旧体诗的一类。亦称“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其特点是不受平仄、对仗的约束,用韵不十分严格。每首句数不限。分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体。唐代以后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亦称七古。著名的古体诗如《古诗十九首》、汉魏乐府诗等。唐以后用这种体裁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各种诗 各种诗皇帝作的诗:宸藻 天章 ☚ 诗 各种用途的诗 ☛ 古体诗 248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唐代以后指区别于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古体诗韵律自由,平仄不拘,字数不限,有四、五、六、七、杂言等形式。 ☚ 杂言诗 近体诗 ☛ 古体诗 古体诗gutishi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包括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均为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可长可短。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的乐府之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属古体诗范围。另有一种“古绝句”,以四句为单位,不讲平仄,与近体绝句不同,唐时也有作者,也属古体诗一种。 ☚ 诗式 近体诗 ☛ 古体诗 古体诗诗体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与近体诗相对而言。也称“古诗”、“古风”。产生较早,形成于汉魏六朝,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少者仅二、三句,每句或四、五言,或六、七言,杂以三至十一言,故称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其中以五、七言体较多,亦称五古、七古。多用口头语言,也不讲究对仗,押韵范围较宽,较自由,既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也可间隔换韵。 ☚ 汉乐府民歌 古文 ☛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种类。相对近体诗而言,此种诗体形成的时代较早,最初见于汉魏六朝时期。它吸收了《诗经》以及民歌的某些创作形式,包括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古辞、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等等。古体诗的形式比较自由,篇幅有长有短,短者只有两三句。古体诗的句子长短也各不一样,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等,或者五言、七言中又杂以三至十一言,因此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体之分,其中以五言、七言最为常见,也称“五古”“七古”。古体诗在语言上,多采用民间的口头语言形式,通俗朴实,诗中不讲究词义与音韵的对仗,押韵的范围比较宽,换韵也比较自由,诗句中的平仄音调没有固定的规则,既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也可隔句押韵,中途变韵,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古代诗体。自唐代以后,人们对古体诗的看法,习惯于把它和近体诗相比较,即凡是不遵循近体诗的创作原则与规律的诗歌,一律都称之为古体诗。 ☚ 歌行 近体诗 ☛ 古体诗诗体。又称“古诗”、“古风”,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不讲究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以五言、七言为多,简称“五古”、“七古”。 古体诗gu ti shi【文学】form of pre-Tang poetry,usually have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to each line,without strict tonal patterns or rhyme schemes 古体诗gu ti shiancient-style poetry 古体诗classical-style poetr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