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黄河流域的灌溉工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黄河流域的灌溉工程

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工程起源甚早。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大致以上、中游兴修农田水利为多,下游虽以防洪为主,但也不乏引水灌溉的记载。
先秦时期(前221年以前),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曾经“尽力乎沟洫”,引水灌田,发展农业。商周时期,开沟渠灌溉的记载增多,《周礼》中明确记述了田间的灌溉系统。战国时在汾水支流晋水上修建的智伯渠,是黄河流域最早的灌溉工程。这个兴修于前453年的工程,原是用来筑坝壅晋水攻晋阳城,后被用来渠道灌溉和供水。漳河原是黄河的支流,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2年)邺令西门豹引漳水开十二渠,使邺地土地得以开发,成为富庶之地。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在关中兴修了引泾水灌田400平方千米的郑国渠,秦国因此富强起来。另外,相传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五龙口,秦时曾筑有枋口堰,在沁水南岸开口凿渠,引水浇田,后世称为“秦渠”。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汉代是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兴起的时期。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发水利出现高潮。在黄河上游,河套地区的灌溉事业得到相当规模的开发。元狩四年(前119年)自朔方(今后套)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大量开渠屯田,沿河一带广泛兴建起农田水利工程。在宁夏境内,至今尚存有汉渠和汉延渠,传说均为汉代所开。到了元封二年(前109年),除了河套地区扩大灌区建设工程外,在今晋、陕之间的黄河北干流河段上也兴建有不少灌溉工程。汉宣帝时,大将赵充国在黄河上游的湟水流域进行军屯,浚沟渠,灌溉自今兰州以西至西宁的农田2000顷以上。东汉时期,黄河上游的灌溉事业在原有规模上略有发展。汉王朝对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尤为重视,以泾、渭河为中心,修建了不少灌溉工程。汉武帝元光年间开出兼有灌溉之利的长安漕渠。元朔至元狩年间又开凿了引洛水灌溉的龙首渠,首次采用了“井渠”技术。接着,又在关中兴修了六辅渠、成国渠、灵轵渠、𣲗渠及蒙茏渠。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穿渠引泾水的白公渠修成,与郑国渠相连,合称郑白渠,新增水浇田4500余顷,对泾河下游的农业开发发挥有重大作用。东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在泾河下游又修建了樊惠渠,为一小型引泾工程。汉代关中水利事业的兴盛,使这一地区成了当时最富饶的地区。在黄河下游,西汉时有名的灌渠有济水支流汶水上的引汶灌区,济水入海口之南(今广饶)的引巨定泽灌溉工程等。
魏晋南北朝至北宋末(220年~1127年),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出于屯田称霸的需要,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如在关中除重修成国渠、引汧水灌田外,还曾引洛水于同州(今陕西大荔)筑临晋陂,可灌田30平方千米。又在黄淮之间大兴水利。如在浚仪(今河南开封)之南,修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颖”,“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在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镇将刁雍于黄河两岸开艾山渠,可灌田400平方千米。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于关中富平县筑富平堰引水东入洛水,是郑国渠东段的重修。北周保定二年(562年)于同州重开龙首渠,又于黄河东岸蒲州(今山西永济)引涑水开渠灌溉。
隋唐时期把农田水利建设推向了高峰。隋朝虽短,但却在京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及其周围兴修有永丰渠、普济渠、茂农渠、白渠、金氏陂等。在长安西武功县境,尚书元晖决杜阳水灌溉三畤原,扩大水浇地数千顷。在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刺史杨尚希引瀵水开稻田数千顷。在黄河下游的怀州(今河南沁阳),刺史卢贲重修引沁灌溉工程,开利民渠和温润渠。唐代黄河上中游自湟水以下至河套曾大兴水利。今宁夏引黄灌区,唐代有汉渠、御史渠、光禄渠、特进渠、七级渠、薄骨律渠及千金陂等。在内蒙河套一带,唐代开有延化、咸应、永清、陵阳等灌渠。在李氏唐朝起兵之地太原一带,水利工程受到重视,修建有晋渠、栅城渠、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千亩渠、涑水渠、瓜谷山堰、十石垆渠、马鞍坞渠、高梁堰、夏柴堰、百金泊、新绛渠、沙渠等。特别是唐德宗时期,在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韦武主持下,凿汾河引水,建成灌田1.3万余顷的大型灌溉工程。隋唐定都长安,关中水利极受重视。唐代郑白渠仍为主要灌区,虽沿渠豪佑多建水碾、水磨,前期灌田仍可达100平方千米,唐后期降至60平方千米。唐代引渭水建升原渠,可灌田200平方千米。并开引洛水和黄河灌溉,在龙门引黄河水浇灌韩城县农田达60平方千米。同州(今大荔)刺史姜师度于开元七年(719年)引洛水及黄河浇灌稻田20平方千米。洛阳附近的水利工程也得以发展。唐代引沁灌溉工程得到整修,大和七年(833年)大修枋口堰,灌溉济源至武陟一带农田50平方千米。与此同时,城市供水工程也得到发展,不少州县专门修建了解决城市居民饮水的供水工程。尤其在京城长安,唐初就在隋代的基础上,整修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道,这几条渠道穿过城内的大街小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网,解决了上百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北宋时期,黄河流域新建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不多。在关中地区,整修了引泾灌渠,名曰“三白渠” ,到大观二年(1108年),已灌农田250平方千米。代表宋代水利成就的是宋神宗时,利用黄河和汴渠等浑水放淤肥田或淤灌,也利用秦晋山区洪水淤灌,几年内,全国兴修水浇田3600平方千米。熙宁十年(1077年),一次就引黄河水淤灌开封附近的农田90平方千米; 而在八年,则淤灌深州(今河北深县)土地270平方千米。北宋的大放淤,涉及黄河下游、中游的京东、京西、河北、河东的广大地区,其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它使贫瘠的碱卤之地,变成膏腴良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南宋至明清(1127年~1911年),南宋时,金朝占据黄河流域,不重视水利。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忽必烈统治时期,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上游西夏地区,郭守敬于至元元年(1264年)修复了当地的古灌渠,利用唐徕渠、汉延渠等大小灌渠,灌田900平方千米。对关中古老的引泾灌渠进行整修,可灌田450平方千米。并重修河南境内的引沁灌渠,时称 “广济渠” ,使济源、温县、武陟等县的农业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明代宁夏灌渠在前代基础上又有增修,扩大了灌溉面积。清代则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黄河西岸贺兰山东麓新修了大清渠,雍正四年(1726年)又增修了惠农渠、昌润渠,与唐徕、汉延2渠合称河西5大渠,使宁夏地区数万顷良田得以灌溉。甘肃境内自平凉至泾川的泾河上游地区,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开凿出长达100余千米的利民渠,可灌田3000余顷。到了清代,省城皋兰黄河两岸安装有100多架轮式水车,引河水自动灌田达2万亩。黄河的几条主要支流如大夏河、庄浪河、洮河、大通河、泾河、渭河等都兴修了水利工程,原来干枯的脊壤成了富饶的农产区。位于黄河最上游的西宁地区,清代黄河、湟水、大通河两岸相继修闸开渠,引水灌田达40平方千米。海拔2000米~3000米的河湟地区,出现了连绵不断的绿洲。位于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虽然农田水利在汉唐时期得到发展,但到明清时期已趋荒废。只是到了清道光五年(1825年)才凿修成缠金渠(后称 “永济渠” ),可灌田40平方千米。此后,水利工程兴修不断,到1905年,又先后修成了刚济渠、通济渠、长济渠,塔布河渠、义和渠、沙和渠、丰济渠,与永济渠合称 “后套八大渠” ,灌田可至160平方千米,使河套水利达到极盛。
明代关中引泾灌渠得到修复,改郑白渠为广惠渠。山西汾河流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兴修了相当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并扩大了井灌的规模。清代,晋陕水利以小型工程到处涌现为特点,泾河、渭河、汾河及其支流的小水利星罗棋布,灌溉面积较前增长。河南引沁灌区在明代得到改建重浚,并于万历年间凿山穿洞,建成广济渠、永利渠和利丰渠,灌田数千顷。清代河南境内黄河及伊、洛、沁等支流的灌溉事业又有发展,洛阳一带伊、洛河流域新修了农田水利工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