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文人文学概述
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统一规范的文字,历代文人主要用汉文写作,保存至今的大多是诗歌。
远在秦汉时期,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同内地就有了较多的文化交往。到了唐代,由于中央王朝推行羁縻制度,这种交往更加频繁。接受汉文化影响较多的首先是壮族的一些大小土官和贵族,他们是当地最早的知识分子。现在保存在广西上林县的唐代碑刻《大宅颂碑》和《智城洞碑》,其碑文和颂、诗,完全出于当地土官之手,是壮族文人文学的发轫之作。随着科举制度在南方的推行,壮人学习汉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成了进士。如宋代覃光佃、覃庆元、覃昌祖孙三人都曾进士及第,覃昌还刊行过作品集《祭酒文集》,只是没有流传下来;仅覃庆元有一首诗保存至今。此外,现在能见到的还有北宋隐者韦旻的一首诗。元代尚未发现壮族文人作品。到了明代和清代,随着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教育渐兴,书院日增,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也多了起来。据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组的初步统计,仅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中进士的就达130人左右,中举的有近2000人,其中有一部分人做了地方官,少数人成了朝廷的重臣。但大量的还是科场失意、仕途偃蹇的知识分子,他们均能用汉文作诗。到了清代后期和民国初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汉文诗歌的繁荣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明以后保存至今的诗歌近2万首,保存下来的其他文学著作也有30余种(不包括与文学无关的学术著作)。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无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有的甚至还填补了空白。
综观古近代壮族文人诗歌,至少有以下特点:一、对近代时局给予了特别关注,流露出可贵的爱国热情。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等在诗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黄焕中、赵荣章等还直接参加了抗法斗争,他们的诗显示出一种阳刚之气和悲壮之美。二、壮族文人大多出生于农村,或长期在农村生活,因此对农事活动和农民的疾苦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例如余明道的《弃儿行》,就反映了乾隆盛世发生在南国农村的悲剧。这样的诗篇即使在汉人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它无疑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的不协和音,因而具有特殊价值。其余如黄彦坊的《武邑庚子复遭水灾续作》、黄焕中的《苦农行》、曾鸿燊的《鬻女行》和《贫女行》、农嘉廪的《流亡行》等等,都继承了汉文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内地文人笔触难以达到的边陲生活。三、科举制度既给壮族文人提供了求学取仕的机会,但也同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精神创痛,象蒙泉镜,一生14次赴乡试,始终不得一举,多次形诸笔墨,发为浩叹:“自怜学未足三余,又落孙山岂命欤! ”韦丰华先后数次参加乡试会试,屡遭踬踣,直到60岁时还念念不忘功名:“敢谓壮心仍未已,登科再指计来秋。”科举之毒可谓沦肌浃髓! 四、在壮族文人作品中有大量的风情诗和山水诗,令人赏心悦目。象谢兰的《丽江竹枝词》、韦丰华的《廖江竹枝词》、赵荣正的《龙州风土诗》、黄现琼的《凤山竹枝词》、黄体元的《邕江杂咏》等,写的是他们所熟悉的风物民情,运用的又是汉族竹枝词和壮族民歌相结合的手法,所以显得天球不琢,妙趣横生,这是内地文人无法捉刀代笔的。描写本乡本土山水的诗篇,则令内地人大开眼界,使人们发现,广西的名山胜水比比皆是,决不仅仅是桂林。当然,他们的诗也有局限性,例如有的对待太平天国起义采取敌视态度;有的对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的革命,表现为不理解,等等。
令人遗憾的是,壮族文人作品散失严重,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它们主要是靠张鹏展的《峤西诗钞》、梁章钜的《三管英灵集》、苏康甲农樾诸人的《宁明耆旧诗辑》、地方志等以及有限的别集得以保存至今的。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文人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境况不佳,未能刊刻传世,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有限的作品集大多为稿本或手抄本;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兵连祸结,图书多毁于水火;三是在旧中国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不重视对少数民族文人作品的采辑、出版和保存。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制订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逐渐受到重视,从50年代后期开始,有一批学者对历代壮族文人文学进行搜集和研究。1959年内部出版的刘介的《广西壮族文人文学史概要》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等人编写的《壮族文学史》(包括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问世,标志着文人文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出版了曾庆全的《历代壮族文人诗选》,与文学史相辅以行。近几年,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等单位对广西少数民族文人古籍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并制订了整理计划。目前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有刘映华注释的《亦嚣轩诗稿》和《菜根草堂吟稿》、顾绍柏注释的《茹芝山房吟草》、丘振声注释的《今是山房吟草》、岑贤安注释的《小隐园诗稿》等。
本部分收著述词条40余条,另有文人词条60余条,置于“人物类”。收词原则是:照顾历史,照顾地域。所谓照顾历史,是指清乾嘉以前收词从宽,乾嘉以后则从严。这是因为年代愈久远,文人作品保存下来的就愈少,有些不过是一两首诗,但在壮族文人文学史中,也算是吉光片羽了,如果不收,就会留下空白。乾嘉以后特别是近代,文人和作品的数量激增,因此对于生平不详、留下作品又极少的,一般不收。所谓照顾地域,指的是文化比较发达、文人比较多的地区收词从严,反之从宽。这样做意在从纵横两方面反映历代壮族文人文学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