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栽培蔬菜种类变化changes invegetable variety in ancient China中国蔬菜的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在历史的早期采食野生的蔬菜较多,栽培的蔬菜比较少,以后栽培的蔬菜增加较快。至今中国栽培的蔬菜堪称是世界上类型与品种最多的国家。蔬菜种类在驯化及引种栽培中不断增加的同时,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蔬菜发展地区条件的差异等因素,蔬菜的种类也发生相应的消长更替。 先秦时期 《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共132种,其中以蔬食的达50多种,但大半是采食的野菜,历代极少利用;历史上有栽培及受到重视的野菜共约25种,即瓜(薄皮甜瓜)、瓠、菽(藿,即大豆)、韭、蓼、葵(冬寒菜)、荼、芑、蒿类(蒌、蘩)、荠、薇、莱(藜)、堇、杞、葑(芜菁)、菲(萝卜)、葛、荷(莲藕)、芹、茆(莼菜)、荇(莕菜)、蒲(香蒲)、笋(竹笋)、蕨、谖(金针菜)。见于其他先秦文献的蔬菜有:芥、葱、薤、姜、菱、芝栭(食用菌)、芗(苏、荏)、芋、藷萸(即薯蓣)、苴蒪(蘘荷)、蘧蔬(茭白)、凫茈(荸荠)、苋、小蒜、芡等15种。以上40种蔬菜均原产中国。其中可以肯定当时已有栽培的只有瓜、瓠、菽、韭、葵、大葱、芋和姜等不足10种。按照现代农业生物学分类,分属于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葱蒜类和薯芋类五大类。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增加的栽培蔬菜有蓼、薤、芥(芥子菜和叶用芥菜)、苏、大小蒜、胡葱(丝葱)、芜菁、豍豆(豌豆)、胡豆(豇豆)、苜蓿(紫花苜蓿)、蘘荷。其他地区栽培的有菱、莲藕、冬瓜、茄子。这一时期从国外引入的蔬菜,如大蒜、苜蓿、胡葱等已开始有文献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 黄河中下游在前一时期栽培蔬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越瓜、胡瓜(黄瓜)、芦菔(萝卜)、菘(白菜)、芸薹、胡荽(芫荽)、兰香(罗勒)、芹、𦼫(苦)、堇、胡葸(苍耳)、芡、蓴(莼菜)。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增加的有苋和茭白。西北一带则有蓝菜(甘蓝的原生种)。至此栽培的蔬菜达40种,分别隶属于现在农业生物学分类法的12大类,只有食用菌类尚未见栽培的记载。这一时期的主要栽培蔬菜因地区而异,黄河中下游是葵与芜菁,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是菘,西北一带是蓝菜。 这一时期新增加的一些蔬菜,如兰香、𦼫、胡葸、蓴等,以后并未得到发展,有的种类甚至不久就退出了菜圃。 隋唐时期 茼蒿、菾菜、茴香、莴苣、菠菜、百合、枸杞、藷蓣、构菌、术、黄精、决明、牛膝、牛蒡、西瓜等是这一时期首次见诸史籍记载的栽培蔬菜。其中莴苣、菠菜、菾菜、茴香和西瓜是从国外引入的。另外,竹笋是先秦时期即已食用的蔬菜,五代后期,食用的竹笋种类已相当多,并已掌握了采收鞭笋的方法,反映这一时期竹笋的栽培已相当普遍。至此,现在农业生物学分类法的13大类蔬菜都已有了栽培,总数达50余种。不过,各大类所包括的具体蔬菜种类与现在不尽相同。即使相同,其在栽培蔬菜中的重要性与现在也有出入。为了寻求更加丰富多彩的蔬菜种类,这一时期将多种药用植物引入菜圃。大约人们经过实践后,认为不是很理想,因此以后并未得到发展。这一时期各地的当家蔬菜基本上与前一时期相同。但此时人们着手探索延长萝卜供应期的栽培方法。 宋元时期 芥蓝、丝瓜、胡萝卜、豆芽菜、荸荠、慈姑、甘露子(草石蚕)、蒟蒻(魔芋)、蒲(香蒲)、香菇、香芋(菜用土𪢲儿)是这一时期新增加的栽培蔬菜。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在各种蔬菜的类型与品种培育方面有显著成就,其中较突出的为白菜、萝卜与莴苣。直到这一时期为止,栽培的白菜(菘)都是不结球的。不过,南宋时已出现了多种类型与品种,如耐寒性较强的塌地菘、较耐热的夏菘、蔬油兼用以幼嫩的花茎入蔬的薹心等,因而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不结球白菜成了可以周年供应的当家叶菜。但是,在其他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葵仍然是当家的叶菜,被人们誉为“百菜之主”。这一时期培育了春种夏收、初夏种仲夏收的水萝卜,因而在长江以南广为栽培,不过在北方,芜菁仍然栽培较多。莴苣在隋唐时引入后,经过几百年的培育,到元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茎用莴苣变种——莴笋。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新增加的栽培蔬菜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种的,如:番茄、辣椒、结球甘蓝、花椰菜、洋葱、南瓜(包括西葫芦、笋瓜等)、马铃薯、菜豆、软荚豌豆、菊芋等;只有少数几种是中国原产的,如豆薯、金针菜等。球茎甘蓝是15世纪时开始见诸典籍记载的。其后迅速成为西北一带较主要的栽培蔬菜。南北朝时曾是西北一带最为常食的蓝菜,直到元代,仍然是陕西的“主园菜”,及至球茎甘蓝出现后却销声匿迹了。清代纂修的极个别的地方志中虽著录有“蓝菜”这个名称,实则却是指球茎甘蓝。陕西某些地方直到民国年间纂修的地方志中还称球茎甘蓝为蓝菜。因此,推测球茎甘蓝可能是明代初叶,从南北朝以前即已引种至中国西北一带栽培的甘蓝的原生种——蓝菜培育成的。15~16世纪间,大白菜(结球白菜)的培育成功是太湖地区的先民在中国蔬菜栽培史上一项重大成就。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不结球白菜,这一时期又培育成了一些新的类型与品种,并迅速而成功地引到全国各地栽培,从而形成了一些不同类型的集中产区,如华南的菜心,安徽省江淮之间的乌菜等。 中国蔬菜经过千百年的栽培实践,培育成了丰富多彩的种类与品种,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栽培方法。随着人类文明不断的进步,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对栽培蔬菜的种类也不断进行比较,选优汰劣,明清时期栽培蔬菜的种类承前启后,消长变化既普遍而又明显,从而奠定了当今这种栽培蔬菜种类组成的格局。其中消长变化最突出的有下列几种: 菘(白菜)与葵(冬寒菜) 白菜在明代以前基本上局限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栽培。早在南北朝时,即已是那一带最为常食的蔬菜,宋代已培育成不结球白菜的不同类型与品种,因而已可周年栽培供应。冬寒菜自古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栽培的主要叶菜,早在汉代就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以延长供应期,直到元代,人们还誉之为“百菜之主”。及至明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结球的菜也成了北方的当家菜,冬寒菜在北方的菜圃中却消失了,仅在长江以南的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的菜圃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栽培。发展到清中叶,大白菜又取代不结球白菜成为北方的主栽叶菜。清代后期,连西北的青海、东北的黑龙江等高纬度省份,栽培的大宗蔬菜也是大白菜。 莱菔(萝卜)与蔓菁(芜菁) 芜菁早在汉代就是黄河中下游栽培的蔬菜,根、叶俱入蔬。发展到南北朝时,已成为那一带重要的蔬菜、油料、饲料三用作物,既可作为叶菜,分批播种,自春至秋常有供应,也可作为根菜,于农历六至七月间播种,封冻前采收。可是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栽培却较少,古人认为它不适宜在南方栽培。萝卜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唐代以前栽培较少。自从宋元之际培育成春种夏收、初夏种仲夏收的水萝卜,明代初叶又培育成四季萝卜后,萝卜便逐渐取代芜菁成为南北各地广为栽培的根菜。而芜菁则主要在高寒地区栽培,其他地区却较少栽培了。 药用植物与蔬菜 中国自古药食同源,唐代曾以多种药用植物的幼苗入蔬。直到近代仍然有此情况,只不过大多仅局限于个别地区。但是,百合与金针菜在这一时期却成了较名贵的蔬菜。前者早在唐代即已开始栽培,可是一直徘徊于蔬菜与药用植物之间,后者在北宋时即以幼苗与花入蔬,迟至明代的典籍中才提到它的栽培方法。 这一时期从国外引种的蔬菜种类比较多,其栽培发展并不平衡。有些种类,如辣椒等,栽培发展较快;有些种类则反之。番茄与结球甘蓝的栽培发展历程则颇为曲折。 番茄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引种至中国的。引入后长期被当作观赏植物栽培。到19世纪中叶才渐次被引入菜圃,但是,发展却很缓慢。直到清代后期,即使是通都大邑上海,番茄仍然是一种栽培较少的蔬菜。 从明代后期开始,结球甘蓝曾分别经由不同的路线多次传入中国。但是,传入后大都没有得到栽培发展;只有从中亚经由新疆天山南路传入的,清代在北方,特别是在西北各省得到缓慢的栽培发展。19世纪上半叶,不仅是山西省栽培较普遍的蔬菜,而且是“汾、沁之间菜之美者”,并已发展到四川省,进而又传到与四川省接壤的湖北省西南部与云南省东部。不过,直到清末,也未能遍及全国。历史上结球甘蓝在山区栽培一般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平川栽培则往往不包心。这大约是结球甘蓝引入中国后栽培发展缓慢的症结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