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果树栽殖技术fruit tree breedingcultivation in ancient China果树繁殖包括扦插、压条和分株三种无性繁殖法。南北朝时,这三种繁殖方法在果树栽培中应用已相当普遍。并已认识到采用这类无性繁殖法,可以保持种性,防止劣变。当时的农书《齐民要术》以“栽”字泛指这三种繁殖方法,也兼指采用这三种方法繁殖成的苗木。 扦插繁殖 此法在战国时的文献中已有记载。用来繁殖果树最早见于汉代的文献。古代常称此法为扦(亦作“签”)或插,扦插一词是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著录的。历代采用此法繁殖的果树主要有葡萄、石榴、无花果等。在历史的早期,扦插是在农历三月上旬或二月行硬材插;清初的文献提到梅雨时亦可扦插,当系指绿枝插,其后的文献中还提到根插。硬枝插的插条或于春季随剪随插,或预先于冬季剪下埋窖在熟粪中,至春季芽开始萌动时再插。插条通常选用健壮的一年生枝条,或连带一段两年生枝条剪下,古人特名之为“鹤膝”。这相当于现在的撞木插。明代的典籍中指明插条的剪口应剪成马耳状。《齐民要术》中强调插条剪下后,需用火烧灼下端约4~5厘米的一小段,以防树液流失。古代插条的长度出入较大:南北朝时,扦插石榴,插条长约折合45厘米;元代扦插葡萄,插条长约折合92厘米;明清时期,插条的长度通常均折合40~50厘米左右。插条较短者,插时将插条的一半插入土中,一半露在土外;插条较长的,则将插条的大半插入土中,只留小部分在土外。或者采用类似现在的盘条插法,例如扦插葡萄,将插条剪成约长120~150厘米,卷成小圈,埋入土中,只留两节在土外;扦插石榴,如一时不易得到大量的插条,可剪取较长的插条,盘成一圈横埋于土中。据说采用前者,不到两年即可使葡萄长成大棚,而且“实大如枣”;后者方法,可以萌发成多株,但是,发根较差。不少典籍都提到,扦插时不将插条直接插入插床中,而是先将插条插于芋头、萝卜或芜菁中,而后连同芋头等一并插入插床中。这类似现在的球插(或称团插)法。是否具有较球插法更优越的作用,值得进行试验研究。关于扦插注意事项及扦插后的管理,明清时期的典籍中都曾涉及,主要是扦插宜选择阴天进行;插后要常浇水,以保持湿润;需搭棚遮荫,冬季换用暖棚,次年方可拆除。 压条繁殖 用此法繁殖果树是《齐民要术》首次提到的。历代主要用于苹果类果树、荔枝及柑橘等果树的繁殖。史籍中记载的果树压条繁殖法有屈枝压条法与空中压条法两种。屈枝压条法古代简称为压或压条,于农历正二月间,将树下部的枝条屈倒,取木钩固定于土中,用燥土壅培近树干的一段,而将枝梢露于土外。至梅雨天即可生根。待到次年正月间,截取栽种,或于次春先行从母株截断,到霜降后再移栽则更好。空中压条,古人称为脱果法,最早见于南宋初年《琐碎录》(见《琐碎录·农艺门》)的记载。对扦插不易生根,而又树型高大的荔枝,古代主要采用此法繁殖。在不同的地区,此法有不同的称谓,如:掇树法、锯芦、穞、夺接、博(亦写作驳)等。具体方法是,在农历八月间,微伤分枝处的韧皮部,用牛羊粪包裹,外裹以纸,用麻紧缚,至次年夏秋间启视,见生根,则断下植于土中;也可在春初或清明前后,或荔枝开花时进行,至秋季生根后,从母树上锯下定植。 分株繁殖 果树的分株繁殖最早见于《齐民要术》。古代用于果树的分株繁殖方法有根蘖分株与吸芽分株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李与苹果类果树,后者仅用于香蕉。据典籍记载,李树采用分株繁殖时,常先将根蘖挖出,植于苗圃中培养,待长大一些再行定植。古人的经验,不易发生根蘖的苹果树,可在距离树干数尺处掘坑,露出根头,以促生根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