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代对黄河源的勘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对黄河源的勘察对黄河源的勘察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尚书·禹贡》 中有 “导河积石” 的记载,认为黄河是从积石山方向流来的。《山海经》指出: “昆仑之丘” ,“河水出焉” ,认为积石山以西的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到了汉代,已认识到积石山以上千里之遥的赐支河(析支河)一带是黄河的源头。唐代贞观九年(635年)大将李靖、侯君集曾 “过星宿州,至于柏海,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 。《新唐书·吐蕃传》则有河出 “闷摩黎山” (抹必力山)的详细记载,抹必力山即今天的巴颜喀拉山。这时,不仅把河源地区的两湖(柏海)和它以西的星宿海载入史册,而且也有了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实际认识。到了元代,各民族的统一国家进一步形成,为深入勘察河源提供了便利。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专程踏勘河源,查明了河源地区两个湖泊的位置(称其为“阿刺脑儿”),称星宿海为“火敦脑儿”。都实一行不仅对河源地区及黄河上游各支流和干流的情况作了详细记录,并且对河源地区的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广泛地考察,说明元代对星宿海以上的源头已基本了解。清代为进一步探明河源,曾作了3次河源查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派侍卫拉锡、舒兰探源,在这次踏勘后写成的《河源记》中,已将两湖记作“扎陵”和“鄂陵”。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又派喇嘛楚儿沁藏布等人前往青海、西藏“愈河源、涉万里”,把河源地区“一山一水,悉入图志”,绘制成《皇舆全览图》,把星宿海以西的一条河标以“阿尔坦河“字样。齐召南在1761年写的《水道提纲·黄河》中,已按晷度标出黄河源头在“西二十度,极三十五度”。(即东经95.8度,北纬35度。)这里标记的已是黄河源头西支河流约古宗列曲的位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弘历曾派侍卫阿弥达“往穷河源,告祭河神”,这次查勘已越过星宿海向西150余千米,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坦郭勒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