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印度的医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印度的医学

古代印度的医学

吠陀时期(约公元前2000~1000年) 印度医学据可考者,当推吠陀时代,梵语“吠陀”(veda),意思是求知或知识,有人解释为“圣明”或“圣经”。吠陀是当时人的诗集,也是表现印度宗教初期最古的文学。吠陀约著于公元前两千年,最初有三种或叫“三明”,后来增加一种即所谓四吠陀,即: 《梨俱吠陀》(Rig-veda)、《㨇摩吠陀》(Sa-ma-veda)、《耶桑吠陀》(Yajur-veda)及《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梨俱吠陀》或译作《赞诵明论》,是四吠陀最早者,乃赞诵神的诗集,但也提到药用植物,并提及麻风病和结核病,可惜语焉不详。其中《阿闼婆吠陀》或译作《禳灾明论》,约著于公元前七世纪,乃巫祝及祭祀的诗集,其中除讲述禳除灾害之礼仪外,且文中揭载77种病名及创伤蛇毒虫的病例,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草药,并提到妇人病和保健术。此外还记载了兽医学,以及解剖学,还提到骨胳的数目。
除上述四吠陀外,尚有四种续吠陀或叫《优婆吠陀》(Upa-veda),乃附属于上述四吠陀之作品。其一叫《寿命吠陀》或《阿输吠陀》(Ayur-veda),有人以为是《梨俱吠陀》之续,但按“Ayur”的含义乃有生命、活力、长寿之意,其中所讲述的也是健康医疗或生命学等,若从医学立场来讲,不如目之为和医疗有特别关系的《阿闼婆吠陀》的补充材料较为合适,书中分医学为八科。唐代译为八医,成为印度医学——亦即所谓阿输吠陀系医学的圭𣐥。 以后印度医学家所编的医书,也大致根据此八科分类,即:拔除医方,为拔除异物敷裹绷带等外科;利器医方,使用利器治疗头部五官等病;身病医方,即似今日普通内科;鬼病医方,印度人深信各种精神病是受鬼的影响;小儿方,为胎儿、幼童、产妇之治方; 解毒剂论;长寿药科; 强精药科。
由阿输吠陀文中可知印度古代既已认识多种疾病,而且对于医学相当注意。印度对《阿输吠陀》视为古来圣学之一,甚被尊重,如婆罗门教定《阿输吠陀》为学习的三十二明之一,佛教也将《医方明》列为应当学习的五明之一。
婆罗门教时期(约公元前1000~500年) 最早的医学文献,至公元前六世纪以前若干世纪内,一般学者,达克沙(Atreya)、因陀罗(Indra)、苾哩拘(Bhrigu)、德罕温塔里(Dhanvantari)及噉食(Atreya)等人对《阿输吠陀》均加以援引和发扬,据传噉食有弟子六人,其中对医学贡献最大者是如火(Agnivesa),所著有《噉食氏集》(AtreyaTantra),其中将《阿输吠陀》详加说明,内容也分为八章,论述八科之治疗方法(即内科、外科、头颈病科、神经精神科、小儿科、返老还童术科及生殖器科等)。其后不仅述及医药用植物,并涉及生理学、动物学如牛、马、象等的疾病,可知兽医学在印度发达很早。象在战争中很重要,故对象的疾病述之甚多,此书后被印度有名的内科鼻祖阇罗迦(Caraka)引录于其著作《阇罗迦全集》中。另一弟子布哈拉著有《布哈拉集》(Bhela-Tantra)。
其后,医学虽较之同时期的希腊与埃及医学仍有相当进步,但受婆罗门教之影响,已渐失其光辉,直至佛教兴起,始再获发展。
医生的地位 按婆罗门僧侣所制定的《摩奴法典》,将人为分四种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人或商人)及首陁罗(奴隶),医生最初是属于婆罗门,在神医学的医学时期,认为僧侣与神最接近,所以医生是僧侣兼职,但是不久随着实际操作医生的发展,医生的地位渐改为吠舍级。
医学学说 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三体液学说,乃是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的根本基础,在《阿输吠陀》中曾讲到这三种体液(Prabhava)或叫作三大triqhatu——气、胆及痰。三者必须均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后来将三者称为原素(Doshas)。
此外尚有七种成分(Dhatus),即乳糜 (消化之食物),血、肉、脂、骨、骨髓和精。一切食物均要化为此七种成分,更有所谓Malas (排泄物),即尿,粪、汗、粘液、发爪和皮皱。
对于疾病的治疗,阿输吠陀派的医生,根据上述的理论有其特定的实施,他们认为食物药剂有维尔耶、毗婆迦、拘那之性(即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生理活动),三者共同影响身体和疾病,依照各个人的体质来调整已遭紊乱的原素、身体成分和排泄物。
这种三体液学说成了印度医学理论的基础,正与中国的五行和希腊的四要素的说法可以媲美。以后三体液学说又增加了血液,成为四体液说,但它的基本理论并未改变。
佛教时期(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五世纪)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等级”,主张一切人平等,这样的教义获得了当时一部分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因而传播很快。为了传教,佛教徒颇好研究医学,故佛教时期印度医学最发达。
公元前五世纪摩迦达国(Magadha)之频毗沙罗(Bin-hisara)信奉佛教,对医学也注意,他的 “御医”耆婆(Jivaka)曾在五河地(PPanzab)之太克西拉(Taxila)大学学习医学。该大学医学课程要学七年之久,耆婆对小儿科特别专门,曾著有《迦叶波集》(Kasyapa Samhita)。
公元前四世纪时印度人旃陀罗麴多(chandragupta)驱逐了希腊的侵略者亚历山大,建立了孔雀王朝,当时太克拉西大学为一极负盛名的医学校,旃陀罗麴多的首相迦南克耶(Canakya),或叫考蒂里耶(Kantilya),曾著《治国要术》(Arthasastra)一书,虽非专论医学之著作,但其中对医学、植物学有很多论述,由其内容知当时印度不仅有一般医生,而且有普通外科、产科、中毒治疗科、军事外科及法医人材。并对医师行医条例,报告死亡,与发生危险病症时之手续等均有规定,更于人或兽类发生流行病时定有特殊管制法的规定,书中对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等也有记载。
公元前三世纪旃陀罗麴多之孙阿育王曾订佛教为国教,他是个好大喜功的统治者,曾完成许多次胜利的出征,在这时期印度医学也随着发达,传布到亚洲、东欧和北非。由阿育王所留的石诰中,可知当时为解除人和兽的痛苦曾有多种设施,并知培植医药用的植物作药剂。此外,为了战争和怀柔人民,在全国各地设立医院和兽医院,并有很多医务人员管理。据1919年Castellani报道,在锡兰岛之古都Aunradhapura地方,有公元前五世纪的病院,至阿育王时期更加增多,据云每十余个村镇即有类似医药局的设置,由此可见当时印度医学发达之一斑。
阿育王死后。中亚的大夏,波斯的萨迦,里海的安息及中亚的大月氏诸民族相继侵入。这些民族也多信崇佛教。公元一世纪印度有名的大内科医生阇罗迦即迦腻色加王(kanishka,大月氏第三代王)之御医(虽然有人反对此说,但考中国巴利文藏经的译本中亦有此项记载),著有《阇罗迦集》,乃《阿输吠陀》系医学中之权威著作。
阇氏之著作乃将前述如火所著之《噉食集》加以整理重编而成,盖如火之著作经数世纪已经散乱,其三分之二由阇氏整理(另三分之一由八世纪时特里达巴罗Dridhaba-la所整理修订)。其中包含八篇共119章——通论三十章,解剖学八章,生理学八章,病理学八章,药理学十二章,治疗医术十章,并有十一章论感觉,十二章论治法。阇罗迦的著作为印度《阿输吠陀》系医学的内科代表著作。
《妙闻集》(Susruta Samhita):乃《阿输吠陀》系医学的外科代表著作,观其语文及内容似较《阇罗迦集》之原始部分《噉食集》稍晚,其详细年代已不可考,有谓妙闻系德罕温塔里之弟子,此书后来曾经被若干人篡改,直到公元四世纪哲学家兼药学家龙树 (Nagarjuna)始将此书修订。书中分六篇,共186章——通论46章,病理学16章,解剖10章,药理学8章,治疗法40章及全身外科66章。
《妙闻集》与前述之《阇罗迦集》是印度《阿输吠陀》系医学的内、外科二大名著,此二书籍后在八世纪阇迦般尼达陀(chakpap-anidatta)注释,为现存的最早注释本。
《Bower抄本》: 1890年,鲍尔(Bower)在中国新疆之库车佛教塔,发现若干古代梵文的著作共七部,由考古学的证据,知此书的时代约为公元前350年左右,其中有三部医学书,第一部论大蒜之医疗用途,谓可治消化器官病、咳嗽和眼病,并谓常食之可以长寿。第二部名为 “精髓”(Navanitaka)乃古代方书之精要,其中精选当时各专家所用之验方,并提到许多古代印度医家,但除妙闻外,今多不知。可见印度古代确有很多医学家,可惜因宗教和后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使印度人不注意本国历史和文物的保存,以至失传。第三部为记载油剂、酊剂、丸药、擦药等之配方。
《八支集》(Ashtanga samgraha)和《八心集》(AshtangaSamhita):公元五、六世纪尚有婆拜他(Vagbhatha)。婆氏与前述之妙闻氏,阇罗迦氏,同位印度的三大名医。他被欧洲人称为印度的盖仑(Galen),曾将当时尚存的印度古代医书,按《阿输吠陀》的分类,编辑而成散文体的医书,叫《八支集》(或译作《八科提要》),即内科,大外科,小外科、精神病科、小儿科、毒物学、长寿学和医学八科。
更以诗歌体编一书名《八心集》(或译作《八科精华》)。由他的著作可见当时许多印度古医书已经在若干地区散失。中国高僧义净在唐高宗时(公元673年)出访印度,并曾到那烂陀(Nalanda)大学,当时该校曾收学生万余名,讲授文学、哲学、技艺和医学。义净曾记载印度医学家由八科组成,并云近正由人摘录为一册,他所指的,大概就是婆拜他氏。
印度教时期 (公元五世纪至十二世纪) 四世纪初叶,印度北部的一个小封建领主,夺取整个北部印度的诸小公国,成了封建的王国,叫笈多王国。在这个时期,印度的文化曾一度繁荣,并传布到阿拉伯、希腊及罗马,也传布到中国、越南、锡兰岛及印度尼西亚。当时印度医生在国外享有普遍的盛名,伊朗和拜占庭曾给他们很高的评价。但是,这种灿烂的文化,只不过为少数人所享受。这种文化没有继续长久。同时佛教经过数世纪的统治时代,渐渐趋于形式化、偶像化。不久佛教被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所驱除。印度教取得了许多婆罗门教以及佛教的旧例,更增加了许多新神,维持了大量的僧侣和尼姑,建立巍然高大的庙宇、巨人似的千手和多头的偶像,以此恐吓农民,暗示他们必须敬神。封建领主和皇朝官吏的压迫,服从一切权力的宗教习惯,使农民社会对外来的侵略者不作任何抵抗。六世纪初叶,不断遭到哒族的袭击,使笈多王国渐渐削弱。至七世纪印度又分成了七十多个小公国,拖延了若干世纪。到了十世纪以后印度终被回教徒侵入了。
由于社会的影响,在医学方面,远不如佛教时期兴盛,可载入史册者为八世纪时摩陀婆伽罗所著之《摩陀婆尼旦那》(Madhava-nidana)或简称《尼旦那》,这是一部研究病理和诊断的书籍,所以也叫《疾病的研究》。此书说明了当时印度的医生已经进一步发展了《阇罗迦集》中的对症疗法,与《妙闻集》和《阇罗迦集》一起被译为阿拉伯文。
金属药品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的龙树,到十世纪之后,因为封建主及僧侣们追求长寿、返老还童术的结果,增加了对金属药的提炼,使汞剂和硫剂药物更为精纯。于是增加了《阿输吠陀》系医学的药物内容。十三世纪左右沙恩伽陀罗著的《沙恩伽陀罗集》(Saranga dhara-Samghata)中曾提到鸦片和水银的制炼法,并对脉诊有所述及。

《阿输吠陀》系的主要医学书籍

书名著 者年 代摘 要
噉食集如火公元前七世纪今不存,但为以后闍
罗迦引录,为代表
噉食派著作,如火
乃其弟子
布哈拉
布哈拉公元前七世纪今不存,也是噉食派
著作,布哈拉也是
其弟子
闍罗迦
本集
闍罗迦公元前五世纪至
公元一世纪间
完成一部分,主要论
内科
妙闻本
妙闻公元前五世纪至
公元五世纪间
仅完成一部分
八支集婆拜他公元七世纪治医疗八科的书
妙闻全
龙树公元七世纪初龙树完成此部集录
尼旦那摩陀婆公元七世纪论病理诊断之书
闍罗迦
全集
特里达巴罗公元八世纪特里达巴罗完成闍罗
迦的著作
 察克罗般尼达
陀,阿如那
达罗等注释
作家
公元十一世纪至
十四世纪
为注释以前阿输吠陀
系的书籍
沙恩迦
陀罗
沙恩迦陀罗公元十三世纪医方书,载用金属药
剂治疗,并鸦片、
汞剂和检脉法

外国入侵时期(公元十二世纪至十八世纪) 自从十世纪加斯尼的马穆德不断侵入印度,以及十六世纪初蒙兀儿入印度以后,数世纪来印度之文化被破坏,医学书籍也有不少被毁,阿拉伯的药物知识和回教医学一同被带入印度,成了与《阿输吠陀》系医学以外的另一系医学。而原有的医学开始没落,自十二世纪以后印度《阿输吠陀》系的医学虽然有些著作,但是不出注释范围,没有新的贡献。至十八世纪英国入侵印度,印、回二系医学更趋衰落。《阿输吠陀》系的主要医学书籍见表。
☚ 小亚西亚的医学   古代希腊的医学 ☛
000137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