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医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医院

古代医院

古代医院系指古代为治疗病人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由于灾疫流行,政府明令“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一种临时隔离的措施,为古代医院的雏型。
我国最早的正规医院,始于南北朝时期。从《南齐书》和《魏书》的记载中,可知这时医院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对医生已有一定的考核及奖惩办法。北魏太和21年(497年)已有设坊派遣医生四人救护年老痼疾的制度。永平2年(510年)又敕于太常空旷之地别立一馆,以居住京城内外的病人,并严敕太医署派遣医师负责治疗,考查其治绩予以赏罚。隋开皇八年(588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收容病人于厅事,也近似于临时传染病院。但有些病坊的设立与佛教有关。如: 后梁天保七年(568年)北天竺沙门那连㮛黎耶舍在汲郡西山寺置病坊,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居住,后来各处多有设置。《高僧传》载: 唐释道宣“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又释智岩住石头城(甘肃武威附近)为病人吮脓洗濯,终于疠所。自长安(701~704年)年间后,京中各病坊由政府设专门使臣管理,至开元22年长安的病坊(悲田坊)更兼收乞丐。会昌五年(845年)由政府派乡绅管理,并以“悲田”为佛教语,改名为“养病坊”。其后又有专收麻疯病人的“福田院”,其名亦出佛家。《唐书·百官志》曰:“官方患病,有药库监门”,并且“医师、医监、医正别一人莅坊”,可算是最早的官员疗养院。至于僧徒的养病机构,在唐末有“延寿察”,专为病僧安养而设。五代时,后唐明宗长兴2年(931年),敕诸道州府各置囚院,并委派随处长吏经心管理,遇有病囚,及时差人诊候疗理。两宋时也设有病囚院,并准许罪轻者在外责保看医,待痊愈时,再行处分。
宋代的医院建设,在继承隋唐旧制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不仅种类、名称和数量明显增多,而且,规模逐渐扩大,设备、管理也有所进步。医院可分为官办与私办两种,有福田院、安济坊、将理院、广惠坊、养济院、安养院、安乐坊、保寿粹和馆、军医院、病囚院等十余种。官办的医院有“安济坊”、“将理院”等。内有医师和专职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这类医院设立在京城开封和一些大城市;私人开办的医院称“养济院”、“安乐坊”等,医学家庞安常、诗人苏东坡都曾私人开办过病坊。宋大观四年(1110年)政府颁行医院管理条例“安济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济贫法。在医院的管理上,宋代也较前更为周密。注意对病人按性别、病种、病情的轻重,作到必要的隔离。医护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并且重视护理工作。病坊设有专人负责饮食、扫洒、杂使等。对于医生的考核,也更为严格。给医师每人发“手历”,专门记录“所治痊人,岁终考其数”。作为奖励的依据,并且明确规定了奖励条例。从条例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病坊管理制度已相当严格。
元代除在京都及诸路继续设立养济院外,还建立了阿拉伯式的医院——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同时,设置了具有军队医院性质的安乐堂。为了增加战斗力,政府很重视对安乐堂医生疗效的考核。明代的医院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据《明会要》记载:安济坊、养济院的设置更为普遍,并且注意院址的选择。在明成祖迁都北京时,曾设安乐营收留患病民工,太医院派医生350人诊视,规模较大。清代的医院设置基本上是继承宋、明旧制,凡直省、州、县均设立养济院,其特点是私人捐款开办的医院——普济堂,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受到清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普济堂还立有规约,对医师、药房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也积极兴办医院,疗养院等。反映了农民革命军关心人民疾苦的进步性。
总之,医院之名称,在中国医学史上早在宋代以前已经存在,宋代以后医院建设日益完善。

☚ 古代医学教育   古代医学文献 ☛
000133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