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养马技术
马是人类最早饲养供役使的家畜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驯养马。在殷商时代 (公元前13世纪) 的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马的记载,墓葬中也见同坑车马。
马不仅用于拉车,而且用于作战。周代人已掌握马去势技术。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养马业有了很大发展,按毛色分类达16类之多,并出现了相马术,产生了伯乐等著名的相马专家; 还提出了 “三牝一牡” 公母混养比例,特别是积累了 “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的调教方法。《吴子·治兵第三》 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备完坚。凡马不于伤末,必伤于始; 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劳于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此,横行天下。” 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汉代养马专著 《马经》 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养马书籍。533—544年,《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食有三刍 (恶刍、中刍、善刍)、饮有三时 (朝、昼、暮) 的养马术。唐代(7—10世纪) 的养马业有了更大发展,并且走向制度化,订立了马的饲料标准和繁殖、饲养奖惩制度,以及马籍制度和马印制度。
宋代 (10—11世纪) 建立了马匹生产基地,出现了疗马医院。1594年,明代总结出 “三饮三喂” 养马法。《马书·喂养事宜》 中说: “凡饱喂刍水者,其利有三,故云三饮三喂也。夫三者,一日少饮半刍,二日忌饮净刍,三日戒饮禁刍。少饮者,饥渴休饮足,旭赢休饮足,妊娠休饮足; 半刍者,饥肠休喂饱,出门莫喂饱,远来亦忌饱,此谓一饮一喂也。忌饮者,浊水休教饮,恶水休教饮,沫水休教饮; 净刍者,谷料须当节,灰料须当洁,毛发须当择,此谓二饮二喂也。戒饮者,骑来不得饮,料后不得饮,有汗不得饮,禁刍者,膘大休加料,骑少休加料,炎暑休加料,此谓三饮三喂也。夫饮喂而有其三者,则马驴四时无患,任使骑习矣。”“三饮三喂” 养马法的产生,使中国古代养马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养马技术
马是人类最早饲养供役使的家畜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驯养马。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3世纪) 的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马的记载,墓葬中也见同坑车马。
马不仅用于拉车,而且用于作战。周代人已掌握马去势技术。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前221),养马业有了很大发展,按毛色分类达16类之多,并出现了相马术,产生了伯乐等著名的相马专家; 还提出了 “三牝一牡”公母混养比例,特别是积累了 “习其驰逐,闲其进止” 的调教方法。《吴子·治兵第三》 日: “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备完坚。凡马不于伤末,必伤于始; 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劳于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此,横行天下。”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汉代养马专著 《马经》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养马书籍。533—544年,《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食有三刍 (恶刍、中刍、善刍)、饮有三时 (朝、昼、暮) 的养马术。唐代 (7—10世纪) 的养马业有了更大发展,并且走向制度化,订立了马的饲料标准和繁殖、饲养奖惩制度,以及马籍制度和马印制度。
宋代 (10—11世纪)建立了马匹生产基地,出现了疗马医院。1594年,明代总结出“三饮三喂”养马法。《马书·喂养事宜》中说: “凡饱喂刍水者,其利有三,故云三饮三喂也。夫三者,一日少饮半刍,二日忌饮净刍,三日戒饮禁刍。少饮者,饥渴休饮足,旭赢休饮足,妊娠休饮足; 半刍者,饥肠休喂饱,出门莫喂饱,远来亦忌饱,此谓一饮一喂也。忌饮者,浊水休教饮,恶水休教饮,沫水休教饮;净刍者,谷料须当节,灰料须当洁,毛发须当择,此谓二饮二喂也。戒饮者,骑来不得饮,料后不得饮,有汗不得饮,禁刍者,膘大休加料,骑少休加料,炎暑休加料,此谓三饮三喂也。夫饮喂而有其三者,则马驴四时无患,任使骑习矣。”“三饮三喂”养马法的产生,使中国古代养马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