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表面解剖标志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临床上为了反映这些解剖特点,可根据一些表面解剖标志来确定其位置。
骨性标志 常见有颧骨、颧弓、鼻骨和下颌骨等突出于面部,容易识别。有的需要通过触扪始能确定位置:
❶眶上缘:位于眉弓下,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有眶上切迹或称眶上孔,有眶上神经、血管穿出此孔。
❷眶下缘:位于下眼睑下方,在眶下缘中点下0.5~1cm处可扪到凹陷处,即眶下孔。其位置相当于鼻尖至外眼角连线的中点,有眶下神经、血管自此孔穿出。
❸下颌角:在耳垂下前方可扪到下颌支后缘,其垂直向下与下颌体下缘相交形成下颌角,其角度的大小与年龄及咀嚼力的大小有关。
❹颏孔:位于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相当于第二双尖牙下方。正常人正视前方时,眶下孔和颏孔恰在同一垂直线上。
❺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侧面,可从耳屏至嚼肌前缘下角作连线,其中点即下颌孔的表面投影。
❻下颌乙状切迹:在耳屏前约2.5cm,即髁状突前方,相当于喙突与髁状突之间,在颧弓下缘呈凹面向下的半圆形切迹。常作为颞下途径阻滞麻醉三叉神经第二、三支的进针标志。
❼腭前孔:位于上颌正中切牙之后,腭中线前端有一突起乳头,其深面即腭前孔,有鼻腭神经、血管穿出此孔。
❽腭后孔:位于上颌第二、三磨牙之腭侧,从龈缘至腭中线的外中1/3交界处,有一凹陷区即腭后孔,有腭前神经、血管穿出此孔。
❾蝶骨翼钩:位于上颌最后磨牙的后内侧方,用手指可触及突起的骨尖,进行腭裂整复术时,常将其凿断以松弛腭帆张肌的张力。
❿耳屏: 位于外耳道前方,呈软骨性突起,其前方即髁状突所在位置。(11)鼻翼耳屏线 (Camper's line): 从鼻翼底至耳屏中央的连线,几与颌平面平行,常代表颌平面的位置。 口腔修复学常用来定位和定向。(12)眼耳平面(Frankfort plane):通过眶下缘到外耳道上方耳轮脚的连线,构成一个与地面平行的假想平面,或称为面部横平面。由此平面了解牙弓及颌骨的高度发育情况。(13)眉间点与鼻根点: 眉间点位于两眉弓之间,其深面为鼻骨与额骨相交处,称为鼻根点,常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点。(14)鼻下点:位于鼻小柱与上唇相交处,常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点。(15)颏下点:位于颏部正中最低点,常作为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点。
软组织标志 常见为
❶口角:为上、下唇左右两侧融合点,即口裂的终点,当两眼平视前方时,口角位于两侧瞳孔往下延伸的垂直线上,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双尖牙之间。
❷鼻唇沟:为鼻外侧与面部相接处的凹沟,往下外方延伸至口角外侧面。在上份鼻、面相交处,称鼻面沟;在下份唇、面相交处,称唇面沟。沿鼻唇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❸翼下颌韧带: 由颊肌与咽上缩肌在翼内肌前缘相连构成。大张口时,可见磨牙后区有一自上而下的垂直粘膜皱襞,即为此韧带。临床上是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之一。
❹颊脂垫尖: 是颊部脂肪垫所形成的三角形尖端,此三角形底向口角,尖端正对翼下颌韧带,其指向相当于下颌孔的平面,临床上是下颌阻滞麻醉的标志之一。
涎腺导管、血管与神经标志
❶腮腺导管:从耳屏至鼻翼与口角连线的中点作一连线,其中1/3段即腮腺导管走行方向的表面标志。
❷腮腺导管口: 正对上颌第二磨牙冠的颊粘膜上皮,有一乳状突起为其开口处。
❸颌下腺导管:位于口底粘膜下,在颌舌沟内舌下皱襞是导管走行方向的表面标志。
❹颌下腺导管口: 位于舌系带两侧的舌下肉阜。
❺颌外动脉(面动脉): 自嚼肌前缘下角至眼内眦的弧形连线即其走行方向的表面标志。在嚼肌前下角此动脉位置表浅,可扪得搏动,面颊部及唇部出血常可压迫此处止血。
❻颞浅动脉:在耳屏前、颧弓上可扪得其搏动,额、颞部出血常可压迫此处止血。
❼面神经出茎乳孔的位置: 成人位于乳突前缘中点,距皮肤表面2~3cm,即茎乳孔,面神经主干由此孔穿出。婴儿乳突尚未发育,故茎乳孔较浅,恰位于外耳道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