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与脏腑的关系
口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均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常反映于所主的口腔不同部位。在临床中,口腔与脾、心、肾、胃、肝关系最为密切。
脾 口为脾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脾主口……在窍为口。”《灵枢·五阅五使篇》说:“口唇者,脾之官也。”《灵枢·经脉篇》又说:“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若脾气健运,精气上输于口腔,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脾胃消化水谷,润泽咽喉唇舌。《素问·六节脏象论》载有:“脾……其华在唇四白。”《灵枢·脉度篇》又有“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可见脾与口腔的生理关系。当脾脏发生病变时,引起口腔发生病症,如《医学正传·卷5》说:“脾热则口甘。”《证治准绳·杂病第8册》也有:“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茧唇。”因此,在临床上有以口腔的不同病症的表现来候脾的病变,如《灵枢·师传篇》说:“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灵枢·本脏篇》还有这样的记载:“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心 心开窍于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心与舌在生理关系上又如《灵枢·脉度篇》指出:“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若心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发生病理变化,则引起口腔病变,在《杂病源流犀烛·卷23》说:“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备急千金要方·卷13》亦有“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唇色赤,甚则言语不快。”可知心的生理、病理变化多可反映于舌,故又有“舌为心之苗。” 在临床上常见由于心经热盛而出现口腔红肿疼痛、溃烂、唇红燥裂等症。
肾 “夫齿者,为肾之标,骨之余也。”(见《医学正传·卷5》)《灵枢·经脉篇》说:“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指明肾与齿彼此间关系。肾为藏精之脏,精气充沛,则口腔生理功能健旺,故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当肾气亏损,以致为邪气所犯,则发生口腔病症。《素问·痿论》说: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医学正传·卷5》有:“肾热则口咸。”这些均说明肾脏发生病理变化而反映于口腔。
胃 脾合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共为熟腐,输布水谷精微,在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上,往往两者相互结合。而口腔下连脾胃,是胃系所属,参与胃系之生理功能活动,故口腔与胃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足阳明胃经,连于舌本而络于唇口。《证治准绳·杂病第8册》有:“牙床属胃”的论述,如胃功能失常,反映于口腔。在临床上常见因胃火上升引起口腔病症。
肝 足厥阴肝经,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筋脉经肝胆而络于舌本。若肝气郁结,导致气血痰浊结聚而成口腔肿块,在临床上见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见《素问·痿论》),“肝热则口酸” (见《医学正传·卷5》),“肝胆气虚,口苦舌疮”(见《医方考·卷5》)及“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 (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等病证。
在临床上,口腔病除多见于脾、心、肾、胃、肝等脏腑病变引起外,亦常因小肠、膀胱等脏腑病变而产生,如口糜为“膀胱移热于小肠”而致(见《素问·气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