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与经络的关系
口腔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及全身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直接循行于口腔的有:
手阳明大肠经: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咽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上唇,与对侧手阳明大肠经相交,到对侧鼻翼两旁。本经于口腔的病症,主要有下牙痛,口干,唇肿。故《灵枢·经脉篇》说:“是动则病齿痛……口干”。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如合谷、三间、商阳、阳溪等。
足阳明胃经: 循经鼻外侧入上齿龈内,环绕口唇,下交承浆穴处。 本经于口腔的病症, 主要有唇疹、口㖞、龈肉红肿,在《灵枢·经脉篇》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㖞、 唇胗……。”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如地仓、四白、大迎、巨髎、颊车、下关、内庭等。
足太阴脾经: 上循咽喉,连于舌根,散舌下。本经于口腔的病症,主要有舌根强硬,舌体痛,运动不灵,口底肿胀。《灵枢·经脉篇》有:“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舌体不能动摇……。”本经穴位少用于口腔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 其支者从缺盆沿颈侧上颊部,再分二支到眼内眦及眼外眦。本经于口腔的病症,主要有颊部及颌部肿痛,口腔粘膜溃烂。故《灵枢·经脉篇》有:“是动则病嗌痛,颌肿……颊肿”。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如颧髎穴。
足少阴肾经: 循经喉咙,挟舌根。本经于口腔的病症,主要有口舌干燥,齿豁,舌痹。在《灵枢·经脉篇》有:“是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如关冲、天牖等穴。
足厥阴肝经: 其支者循经目系,下经颊部内侧环绕口唇之内。本经于口腔的病症,可出现肝火上逆,口咽干而痛,口腔癌瘤等。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如行间、太冲穴等。
任脉: 从咽喉部上行环绕口唇。本经于口腔的主要病症为舌强、 口㖞、 流涎等。 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有廉泉、承浆等穴。
督脉: 循经鼻部上唇,到上唇内唇系带处。本经于口腔的病症主要有唇肿痛、口疮等。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如素髎、兑端、水沟、龈交等。
冲脉: 上循到喉,环绕口唇上至龈交。本经于口腔的病症主要有舌强、唇肿痛。常用于治疗口腔病的穴位如承浆。
此外,阴跷脉、阳跷脉亦循经口角。在口腔及口腔周围的穴位、经外穴位有金津、玉液、散笑、颏髎。督脉有龈交、水沟、兑端。任脉有承浆、廉泉。足阳明胃经有地仓、大迎、巨髎、颊车、下关。手阳明大肠经有禾髎。这些穴位用于口腔病的临床治疗。(口腔部经络及穴位图参见“耳与经络的关系”条内 “耳鼻咽喉口腔部经络及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