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叔本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叔本华1788—1860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商人家庭。1793年全家移居德国。曾求学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一度在柏林大学任教。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人体是意志的产物,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人的本质就是意志,完全否定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独立存在及其客观规律性。创用“生活意志”一语,宣称物体的引力和拒力,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本能以及人的求生、求偶等欲望都是生活意志的表现。并认为任何意志都表现为自我奋斗,人们的生活意志都是为自己打算的利己主义,而且永远得不到满足,以致人类历史是无止境的屠杀、掠夺和欺压,故人们的生活意志是万恶之母和痛苦之源。他因袭了印度“吠檀多派”和佛教的说法,认为必须断绝“我执”,否定生活意志,才能求得解脱,达到“涅槃”(佛教名词,意即“最高境界”)。主要著作有《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汇通了东西方哲学,其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他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合而为一,使肉体和心灵合而为一,首次强调了意志在哲学上的重要性,从印度哲学的观点来讨论意志,认为意志是绝对的。他强调生命的悲剧性,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他还著有《充足理由原理的四重根》、《视觉与颜色》、《论自然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附录与补遗》等书。 ☚ 弗洛姆 行为主义 ☛ 叔本华1788-1860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生于波兰但泽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母亲是颇有才气的女作家。曾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并深受其影响。1813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31年起定居法兰克福。主要著作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论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1841)、 《附录和补充》(1851)等。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原。意志是不能遏止的无法用理性的概念加以界说的盲目冲动,通过理念的不同等级而客体化为表象世界中的万物。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这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的。个体是求生意志显现的样品和标本,利己是人类的天性。由于人的自私的求生欲望的驱使,个体意志必然从宇宙的绝对意志中分离而独立。个体一旦独立就只知道追求和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排斥和力求毁灭其他一切障碍。因此,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竞争,由竞争导致永久性的相互仇视和残杀,而且只要有求生意志和欲望,人类就永远不能摆脱竞争和痛苦。不幸是一个普遍法则,人生只是一场梦。人的生育本身是罪恶,而性欲是最大的罪恶和耻辱。人要摆脱痛苦,就要否定生命意志,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桎梏,达到忘我。这可以通过哲学的沉思和艺术的鉴赏,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达到永久的解脱。禁欲分为三步: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死亡寂灭。自愿放弃性欲是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其次是甘于受苦。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不断的煎熬,以至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和绝对意志的关系,才能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最后自愿以死来彻底绝欲。因此,人要不断地忏悔,不断受苦,以抑制、降低、直至灭绝意志,达到“寂灭中的极乐”。叔本华的伦理思想,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悲观失望的颓废情绪。他的唯意志论的非理性主义的伦理思想体系,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成为现代西方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思想渊源。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1788年2月22日生,1860年9月21日去世。1809年进哥丁根大学,1814年获耶那大学博士。1822年柏林大学任讲师。1819年发表4册书《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9年后发表《论自然界中的意志》,但1853年后其哲学才为世界重视。《叔本华全集》已出版7卷。 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0Shubenhua, Schopenhauer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近代反理性主义的代表。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今属波兰的格但斯克),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柏林大学任教。1831年离开柏林,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逝世。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可见世界只不过是意志的现象;人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意志也是人的本质,人的认识和活动是意志的表现,人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意志的显露。他断言“世界是我的表象”,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以主体为条件,为主体而存在。在历史观上他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出类拔萃的“才子”创造的,没有才子的指引,人类就要沦落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他是悲观主义的著名代表,强调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永远无法满足,因而人生是痛苦的,如同在一条由炽热煤炭铺成的环形跑道上不停地奔跑,人们只有根本否定意志,才能达到解脱。他的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对现代西方许多哲学流派都有影响。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 唯意志论 尼采 ☛ 叔本华1788—1860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出生于但泽(即今波兰格但斯克),曾学医,后改学哲学,一度在柏林大学执教。把意志神秘化,看作世界的本质。意志首先是求生的欲望,物体的排斥和吸引、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本能和人的求生、求偶欲望都是生存意志的表现。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它受意志的支配去认识意志所要支配的东西。宣称由于意志的驱使,人生便是一场苦难。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人们利己的意志却永远不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只有舍弃“生存意志”,达到极端宁静的涅槃境界,才能求得解脱。在美学上,他是反现实主义者。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参见“美学”中的“叔本华”。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用唯意论解释美,认为审美观照可以使人达到物我合一乃至忘我的境界。美是意志通过其“单纯空间性现象”的合适表现或客观化。即把美归结为意志的表现。认为人生在整体上是悲剧。只在细节上才有喜剧意味,审美艺术活动是暂时解脱人生痛苦的工具。参见“哲学”中的“叔本华”。 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先驱。出身于但泽一个银行家家庭,曾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柏林大学副教授,因与黑格尔争夺听众失败而辞职。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普遍的意志,它就是康德的物自体。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意志的表象,它们按照不同等级的理念而构成从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不同阶段,人,特别是天才的人具有最清晰的意志表象,最有资格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他的意志就是世界的意志。人世一切痛苦都由意志产生,只有在艺术和审美中人才能暂时忘记意志而与世界合一,真正彻底的解脱痛苦则只有等待死亡降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 黑格尔 费尔巴哈 ☛ 叔本华 叔本华1788—1860Schopenhauer, Arthur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出生于波兰但泽。1809年进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曾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因与黑格尔竞争遭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生活。其思想受康德、柏拉图、以及佛教理论的影响,直到晚年他的著作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 唯意志主义 尼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