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发展概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发展概况 澳门工业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有较明显的变化,七十年代发展速度加快,八十年代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澳门四大经济支柱之一;而到九十年代初,又开始出现放缓现象。 早在三百年前,澳门便有铸造铜炮和製造帆船的工业,且颇负盛名。后来,铁炮取代铜炮,加上其他历史原因,澳门铸炮工业被淘汰而衰落,成为历史陈蹟。 在近一百多年间,神香、炮竹、火柴等手工业兴起,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曾经一度成为澳门的主体工业。到了六十年代后,神香、炮竹、火柴等手工业为新兴的织造工业和製衣工业所取代而走向式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澳门开始出现织造工业,是一种使用木机进行生产的手工劳动,家庭式经营,规模很小,生产毛巾、线衫及粗布等低级产品,这是澳门织造工业发展的雏型。 五十年代中期,小规模的胶鞋厂、搪瓷厂、手套厂、彩瓷厂、雕刻家具厂、小五金厂相继出现,不少工业採用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有了进步。但是,销售市场祇有葡国及葡属东西非地区,由于市场狭窄,产品销量因此受到限制。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澳门工业出现新的变化,毛织业由家庭式的手工业工场发展到设厂生产。部份製衣厂换上电动缝纫机,规模逐渐由小到大,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产量亦有所增加。假髮工业和胶珠刺绣工业,在短时间内有数十家工厂投产,发展相当快;后来由于受原料供应的影响,以及产品追不上市场需要,数年后便趋于式微。 六十年代后期,为适应澳门毛织业发展的需要,首家毛纺厂建成投产,奠定澳门毛纺工业基础。在此期间,澳门工业产品市场逐步扩大,除了葡国及葡属地区之外,开始向欧洲共同市场如英国、法国、西德等国家拓展,不久又打开北美市场,澳门工业产品从此便走向世界市场。 由于受西方经济发展的刺激和香港经济兴旺的带动,同时,澳门政府逐步推行开放政策,吸引港商及外商到澳门投资,促使澳门工业在七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製衣业和毛织业迅速壮大,塑胶、电子、玩具、人造花、建筑材料等新工业开始兴起。自 一九七六年之后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状态,特别是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数以万计的内地移民涌入澳门,为澳门工业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解决工业发展与劳力不足的矛盾之后,工业经济出现罕有的好景象,带动了澳门整体经济的繁荣。根据前澳门政府统计司统计,一九七八年澳门有工厂八百七十家,总产值为十四点四三三六亿元,而一九六一年全澳祇有一百七十二家工厂,总产值仅得七干五百六十九万元。对比之下,一九七八年工厂总数等于一九六一年的五点零六倍,总产值等于一九六一年的十九点零七倍,工业的发展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资料显示,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一年的十年间,澳门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百分之十六点七,是世界经济增长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在同期内的增长率是百分之十点四,还逊色于澳门。 以纺织工业为主的澳门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八十年代进入全盛时期,工业行业的数目、工业场所的数量、工人人数和生产总值,均达到澳门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在这十年内,除了一九八五年由于受到外销市场收缩的影响,工业生产受挫而出口下降了百分之一点零七之外,其余年份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普查生产值由二十九点五五亿元增至一百三十四点八一亿元,增加了百分之三百五十六点二一,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六点四。到了一九九一年,工厂减至二千零六十九间,工人减至六万一千三百八十人,不过产值仍有增长,达一百四十点一三亿元。一九九三年全澳工业总产值一百四十三点一五九九亿元,比一九九二年微升百分之零点一一。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澳门纺织工业形成纺、织、缝、染、洗生产配套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基本上是达到要求的,这是澳门纺织工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誌。与此同时,为工业提供服务的辅助性工业,如配料、商标、机绣、拉链、钮扣、印花、洗水、纸品、胶袋等行业应运而生,使澳门工业如虎添翼,在八十年代达到顶峰。 由于经济环境较佳,在八十年代期间有商人投资开设一些工业新项目,如生产钢琴、露营帐篷、珠饰、牙科配料、首饰、磁带、骑具等。虽然投产的工厂数目很少,每个项目大都是一家工厂,但是在工业多元化方面却起带头的推动作用,对澳门的经济和民生是有益的。例如钢琴这种高档消费产品,目前澳门出产的钢琴已经销往海外多个地区。过去澳门所需的牙科配料是由香港製作的,自从澳门有了牙科配料厂,就不再到香港去配製了;这不仅对病患者是一件好事,同时还为澳门培养了牙科技术人才。 可惜有些行业因遇到困境而又无法解决,由此一蹶不振。例如新兴的电子工业,一九八四年产值二点三二亿元,在澳门工业出口总值中排第四位,很有发展前途。但是,一九八五年世界市场出现饱和,大量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加之缺乏设计新产品的技术人才,澳门当局又未能及时提供贷款和援助,不少工厂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另有一部份迁往大陆,原本一九八五年有三十多家电子厂,到八十年代末祇剩下二、三家。 进入九十年代,澳门工业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降情况,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市场疲弱,减少进口数量,直接影响了澳门工业生产的发展。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一九九○年澳门有四十家工厂因违反产地来源规定条例,约有五亿元的纺织品被禁止输入美国,工业出口总值因此而减少。同时,美国取消四类纺织品的配额,数量达五十一点一万打,使澳门工业受到冲击而出现负增长。海湾战争也是一个不利因素。此际,由于我国内地、泰国、马来西亚等邻近地区的生产成本(包括工人工资、厂房租金、水电费)低于澳门,成为澳门强大的竞争对手,致使澳门原有的优势削弱,逐渐处于被动地位。 一九九二年澳门工业生产情况晷有起色,根据前澳门政府统计司的资料,一九九二年工业出口总值为一百四十点八三亿元,增加七点五七亿元,增幅百分之五点六八。究其原因在于美国市场经过一九九○年和一九九一年疲弱性的消化之后,一九九二年增加进口的数量,补充市场的需要。澳门输往美国的工业产品增幅较大,也与美国恢复纺织品配额有关。同时,开拓亚太地区的新市场,销往该地区的工业产品所佔的比例上升至百分之二十八点四,也是好转的主要原因。 澳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六十年代初期从家庭式纺织业起步,经过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蓬勃发展,成为澳门的第一大工业。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澳门工业面临新的课题,即如何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现在全澳工业从业人员约五万人,比一九九一年时的六万一千二百八十人已减少了百分之二十。 发展概况某专业或技术领域新事物的出现、发展以及变化趋向的一般记述。 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安徽省的农垦事业是在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1949年8月,皖北行署农林处派员接收原普济垦殖社,建立普济圩农场,到1950年底,垦荒7万余亩,这是安徽省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 ☚ 六 农垦建设 物质基础不断加强 ☛ 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1949年全省有5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4400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办学条件陈旧、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接管和改造旧有高中,恢复和发展高中教育,到1952年高中校数调整为39所,在校生发展到5700人,比1949年增长30%。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全省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到1957年高中校数发展到59所,在校学生2.29万人,教育质量也逐步得到提高。1958年,受到“大跃进”的影响,违背客观规律,高中校数猛增到105所,在校学生达到3.0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1.78倍和1.32倍。1961年以后的三四年里,全省对新办高中进行了调整和巩固,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抓重点带一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高中教育较协调地发展,到1965年,全省共有普通高中118所,在校学生3.61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高中教育遭受严重摧残,文化课被大大削弱,智育遭到极端轻视和否定,“文革”初期中学停课达2年之久,1971年后,根据“上高中不出公社”的要求,盲目发展高中。1977年全省普通高中的校数为1563所,在校学生为38.92万人,分别是1965年的13.25倍和10.78倍。1978年后,全省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整顿普通高中,逐步消除普通高中的“虚肿”现象,并确定恢复和办好一批重点中学,将全省普通高中教育纳入计划发展的轨道。到1992年,全省共有普通高中622所,在校学生26.72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12.20倍和60.73倍,普通高中的平均办学规模扩大4倍。 ☚ 三 普通高中 积极进行普通高中的各项改革 ☛ 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历史状况 安徽出版事业历史悠久。明代中叶,徽州地区刻版印刷已很风行,直至清代中、晚期,仍为全国6大刻版中心之一。曾刻有《古今医统》、《理性大全》、《水经注》、《汉魏丛书》等。自18世纪中叶以来,现代印刷技术兴起,木刻印刷相形见绌,日渐衰落。到1949年,全省尚没有正规的出版机构,印刷行业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除芜湖、安庆、蚌埠等地印一点教科书和社会零星印件外,没有印制过象样的书刊。 ☚ 一 出版 出版组织 ☛ 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安徽城镇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是在解放初期,由各地民政部门接收原救济院、儿童教养所等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新建起来的。1949年,皖南地区先后接收歙县救济院、屯溪残废所、芜湖县救济院,皖北地区先后接收合肥、安庆、蚌埠、阜阳、宿县、滁县、六安、桐城等18所原救济院,并将其改造成生产教养院。1951年至1952年,安徽救济分会筹备组会同有关部门接收了原外国教会办的各种孤儿院、育婴所、幼儿园等,并入当地生产教养院。至此,各地共设生产教养院31所,游民教养院2所,共收容和收养残老3313人,孤儿919人,弃婴544人。1959年,全省生产教养院一律改称社会福利院。到1963年,全省有社会福利院86所,院民7168人,其中残老3139人,儿童3879人,精神病人150人。1965年3月,全省各地福利院先后更名社会救济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救济院工作停滞,院民逐年下降。1972年,全省58所社会救济院有院民2992人,职工249人。有的救济院职工多于院民。安徽省民劳局于1972年8月通知各地,要求院民过少的救济院在本专区范围内撤并。1974年,全省社会救济院减为54所。 ☚ 二 城镇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 收养范围 ☛ 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皖南、皖北行署民政处均设社会科,办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工作。1952年8月,安徽省民政厅设社会救济处,以后历经更迭,至1978年恢复社会救济处及其职责。其社会救济内容分为紧急救济、常年救济和特殊救济几个方面。城镇救济和农村救济也有很大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徽省各级民政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组织灾民抗灾自救;紧急救济20多万因受战争灾害的灾民、7万多城镇失业工人和大批贫苦市民;疏散遣送流入城市的3万多灾难民;接受改造30多所旧的救济院和教会津贴的慈善机构,收容安置3700多流浪乞讨人员和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封闭妓院,安置改造游民、妓女5800多人,以及禁烟禁毒等,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救济等工作为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政权,保证经济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8-3-7 安徽省社会救济工作情况统计(1988—1992年)
☚ 二 1949年以来的社会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紧急救济 ☛ 发展概况 发展概况进入80年代,随着整个国家形势的变化,安徽省的社会治安形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说来是经济犯罪迅速增加、农村犯罪日趋严重,大案要案居高不下、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针对这一新的情况,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公、检、法部门进行调查研究,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单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而且也是解决整个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 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与完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