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区生态农业
在山区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有效的产业组织与运作,以产业的经营方式,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发展山区生态农业的原因:
❶在山区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松散、脆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缓冲外界影响的平衡能力差,加上大面积毁林开荒,几乎成为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日益恶化,严重破坏了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重建、恢复山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山区农业稳步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和统一的关键。
❷山区有良好的气候条件,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为发展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传统的低层次的平面垦殖,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有开发山区生态农业,才能实现各种农业植物、动物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得对山区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避免对部分资源的掠夺经营,使山区农业建立在资源再生、永续利用的基础上。山区生态农业把农业的范围扩大到了三维空间,使农业系统不仅包含广度生物生产功能维、深度资源开发功能维,而且具有高度经济增值运转维,从而实现山区经济良性循环。因此,生态农业是山区农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和统一的最佳选择。
山区生态农业的生产结构配置方式。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立足于山区某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种资源状况,围绕取得良好综合效益这个中心,从定性、定量、定位等多方面选择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它们组合成合理高效的山区生态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山区生态农业生产结构配置的基本原则。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山区农业绿色植物第一性生产的原则; 按山区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关系,确定生产结构的原则,能量和物质利用率最大的原则,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原则等。只有综合兼顾各个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不断优化生态农业的生产结构配置,山区经济结构才能产生突破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