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教会侵略斗争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对基督教在华势力的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获得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权利。基督教会势力遂在中国各地迅速扩大,其活动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出版和慈善事业各个领域。传教士中虽有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人士,但更多的则是执行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华政策,也有少数人本身就是侵略分子。教会强买民地,掠夺房产,包揽词讼,曲庇教民等等。传教士种种为非作歹的行为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和反抗,各地“教案”纷起,汇成了持久的、广泛的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参加斗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市民、文武生员、地主士绅、衙役兵丁和部分官吏。斗争遍及全国,此起彼伏,连年不断。斗争以烧毁教堂、驱逐及殴毙教士和教民等暴力行动为主要形式。后期出现了会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并与义和团运动结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