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反抗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反抗期 反抗期fankang qi指青春期开始前的一段时期,通常指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这段少年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正经历着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剧烈变化,往往导致身心失衡,但他们本人乃至其周围的成人(如父母、老师等)对此一般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一时期的孩子身高增长很快,从童年型向成年型接近,青春发育的剧变使他们的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 他们的经验和能力都在飞快地增长。这些变化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长大,要求周围人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感情和观点。他们渴望独立地参与社会活动,享有与成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但他们事实上又不成熟,其生理发育过程尚未完成, 心理方面也还保留着许多童年期的特征, 情绪也不稳定。他们渴望积极地干预生活, 但想法往往片面, 也缺乏成人深思熟虑的计划能力。他们喜欢交朋友, 但常常不能确立正确的择友标准。正因如此,成人往往认为他们还是儿童,不成熟,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发生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少年常常表现出反抗心理和行为。例如,在态度上表现孤独、冷漠、与人疏远,对团体规范或家庭、学校的要求表现出抗拒倾向等。但反抗期并非人类的普遍现象,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并且不同文化层次间也有所不同。 ☚ 心理健康 内驱力 ☛ 反抗期period of resistance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独立性倾向表现最明显的时期。(1)儿童三四岁左右为第一次反抗期,此时儿童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自主加以活动,如受到某种限制就感到自我受到伤害因而引起反抗。(2)十一二岁~十四五岁左右为第二反抗期,此时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少年在外形上越来越接近于成人。身体的变化也带来了心理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为证明自己已长大成人,少年在很多方面都表现为不愿顺从成人,而成年人对此往往心理准备不足,仍按照对待儿童的方式对待少年,就会引起少年的抵触与反抗。第二反抗期的青年与儿童的直观式的第一反抗期不同,他们能在观念上试图对成人社会进行逻辑上的批判和反抗,故容易成为积极的、攻击性的、英雄主义的反抗。但因这一时期的青年阅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故面临着E.H.艾里克森所指出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对立和内部冲突,这也是第二反抗期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了解人生这两个反抗期有助于正确把握人生不同年龄阶段上所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 反抗期 反抗期resistance period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3岁和11~12岁到14~15岁是两个重大转折的时期,突出特点是出现新的自我意识,要求摆脱成人的约束,独立性增强。通常说的反抗期即指这个时期。第一反抗期的标志为儿童掌握代词“我”,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向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独立性增强,常说“我自己来”,不喜欢成人帮助。这次“反抗”的规模小,时间短。在第二反抗期,由于身体的急剧发育,特别是性的成熟,儿童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感”。在行为上表现为反对成人干涉,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有了显著发展,开始对一切都表示怀疑,爱发表看法。在个性发展方面,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的自我,开始把视线从外部转到内部,不仅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也关心别人的内心世界,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他们实际上又不成熟,还保留着许多童年期的特征,如精力旺盛、行动积极,但常常缺乏计划性: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常常流于片面或是非界线不清, 以及情绪波动较大、易冲动等。成人往往容易更多地看到他们不成熟的地方,仍将他们当小孩看,故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儿童人生观、世界观奠基的最佳时期。成人若能妥善处理与少年的交往,教育指导方法得当,使他们顺利通过此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出现全新的特征,否则会阻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 繁殖对停滞 反社会儿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