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叉Chā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晋城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或音chǎ。


叉Chǎ

《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现代罕见姓,一作‘杈’。《新编千家姓》收。”(按: 《新编千家姓》有“杈”,无“叉”,且音chā,《大全》有误,姑收录以备考。)

叉chā

頭有分杈,用來刺物、取物的器具都稱叉。見下。

头钱全是正面时,叫做“叉”。

☚ 头钱   快 ☛

读音ch·a(-),为a韵目,属a—ia—ua韵部。初牙切,平,麻韵。
❶鱼叉、钢叉等的统称。
❷用叉取东西。
❸叉形符号。
❹交叉;交错。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ch·a(ˋ),为a韵目,属a—ia—ua韵部。初牙切,平,麻韵。
❶[劈叉]武术和体操中的一种动作,两腿向两侧分开,臀部着地。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ch·a(ˇ),为a韵目,属a—ia—ua韵部。初牙切,平,麻韵。
❶分开成叉形。如:叉着腿。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ch·a(ˊ),为a韵目,属a—ia—ua韵部。楚佳切,平,佳韵。
❶阻塞;挡住。如:路给大卡车叉住了。

上一条: 下一条:

叉chá

挤,卡,挡,交叉在一起:电影散场时,人都~在门口,越挤越出不去。(汪玢玲 李少卿《长春市民俗方言》)

叉岔cā

挡,堵塞。例:把墙上的豁豁用垎墼(hú qǐ)~封了。
❍ 把路~住,不要让人过。
《汉语大字典》:“叉,挡,堵塞。”

植物长出分枝。《种洋烟》(贤孝):“四月里来四月八,鸦片烟起身叉桠巴。三桠巴两桠巴,吊个铃铛儿就开花花。”

叉chá

又作“碴”“”。
❶因交错、穿插而相互牵制、堵塞。〔例〕我会的那戏多呀,这调儿都叉住了。(宝385)∣因为我知道的太多, 在肚子里都碴住啦,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曲451)∣走到永定门的护城河边儿,来机会啦! 怎么回事?桥头上“车”啦!那时候不分上下道,你来我往的,都往前抢!有时候车马一多,遇上道儿窄,就“”住啦!这就叫“车”。有时候一“”就是两三个钟头疏通不开。这下儿正把小可鸪“”在当中间儿。(全三89)
❷相互斗殴。〔例〕当时,北京的小流氓喜欢打群架,东城的跟西城的“碴”起来,双方约好地方,各带一拨人,昏天黑地地打起来,不是两败俱伤,就是一方把另一方打服。(虫182)∣跟谁碴起来了?怎么会闹出人命来了?(网204)

〔cha〕 1.ghob shah; 鱼~。ghob shab mloul. 2.ghob chad: 舞~。wus ghobchad.
叉腰〔chayao〕nteatjot.

ㄔㄚ;ㄔㄚˊ;ㄔㄚˇchā; chá; chǎ0468用两手把人驾着赶出去。官话。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媒婆云:『那里那里,他也不肯,骂了我一场,~出我门来了。』」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出豫让去!」卡住;挡住。东北官话。东北〖〗。有根刺~在嗓子眼儿里了。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闽语。福建厦门〖〗。~颔管掐脖子‖一下~稠一把掐住。打(麻将)。吴语。上海〖〗。今朝阿拉来~几圈麻将白相相。江苏苏州。◇ 宋乔《侍卫官杂记》:「北伐前他在上海做交易所生意时,几乎是每天~它十六圈。」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货》:「今赌麻雀者,为紊乱其牌,既挤而推之,又引而归之,如是反复往来,俗谓之~。」砌。晋语。山西山阴〖〗。~起三堵墙。扯;撕。吴语。浙江宁波。破裂;开缝。中原官话。河南洛阳〖〗。衣服~了,快缝一缝吧。江苏徐州〖〗。口袋别撑~了‖挎包撕~了。挑剔;存心寻找。粤语。香港〖〗。~鸡脚挑毛病。冰封住。东北官话。东北〖〗。江面刚刚~上,还不能走车。争抢着。吴语。上海。徐檬丹《真情假意・一往情深》:「她心急了,要紧~出来。」鸭子吃食。湘语。湖南长沙〖〗。踩。吴语。浙江嵊县太平、嵊县崇仁。扑。粤语。广东信宜〖〗。扑克牌中的A。北京官话。北京〖〗。极坏。吴语。浙江苍南金乡〖tsߵa44〗。良心~‖卖东西的人绝代~。

❶〈隐〉宋明行院指怒。见《行院声嗽·人事》。
❷〈隐〉旧时山西南部凿石业指数目八。参“溜、夹、苍、腿、脑、摄、撮、叉、勾、大溜”。

叉chā

❶叉子
 △ 钢~|鱼~。
❷用叉子挑(tiǎo)或扎
 △ ~稻草|~鱼。
❸交错
 △ 交~。
❹指叉形符号,形状是“×”,多用来表示错误或删除。
另见83页chá;84页chǎ;85页chà。


叉chá

〈口〉互相卡(qiǎ)住;堵塞住
 △ 大冰块~住了河道。
另见81页chā;84页chǎ;85页chà。


叉chǎ

分开
 △ ~着腿站着|两手~开。
另见81页chā;83页chá;85页chà。


叉chà

见605页“劈叉”。
另见81页chā;83页chá;84页chǎ。

叉扠

顶端有几个长齿的长柄器具:鱼~︱钢~︱刀~。
❷用叉子扎取:~鱼。
❸叉形符号:打个~。
❹交错;相交:~手︱交~。
○夜~(佛教指恶鬼,比喻丑陋、凶恶的人)。
另见cha。

叉chā

❶ 一端有长齿,另一端有长柄的器具:鱼叉|三股叉。
❷ 用叉取东西:叉鱼|叉牛排。
❸ 叉形符号,用来表示错误或废止。
另见52页chá、53页chǎ、53页chà。


叉chá

卡住,挡住,堵住:横七竖八的木头把路都叉住了。
另见51页chā、53页chǎ、53页chà。


叉chǎ

分开成叉(音chā)状:食指与中指叉开。
另见51页chā、52页chá、本页chà。


叉chà

见375页“排叉儿”、385页“劈叉”。
另见51页chā、52页chá、本页chǎ。

武术长器械。是由马杈、飞叉等古兵器演化而来。顶端有三股叉名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柄长7—8尺,重约5斤,三股叉中锋挺出3—4寸,尾端有瓜锤。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在陕西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又收回。明代茅元仪《武备志》、 何良臣《阵记·技用》中记载有“马扠”等。明程子颐《武备要略》中还记有叉的招势和套路路线图,有高四平叉、骑马叉、伏虎叉、锁口叉、倒拖叉等。清代民间走会中常有飞叉表演。现代武术叉的套路有天蓬叉、飞虎叉、太保叉等。叉的击法有拦、挑、𪮼、砸、滚、搬、捣、搓等。其歌诀云:“三股钢杈随身转,滚搬捣搓成一片,也要𪮼砸也用棍,腾跳出入随身变,燕子双飞紧伏底,缠揽偷手捣对膝。”

☚ 钩芒   马叉 ☛

叉chā

新式纸牌里的A,也叫“尖儿”。


叉chǎ

分开(腿)。如:守球门的~着腿。

叉cha

叉车 叉烧 叉手 叉丝 叉腰 叉子 刀叉 钢叉 交叉木叉 药叉 夜叉 音叉 鱼叉 母夜叉 仰八叉 叉形符号(形状是“×”)

叉(一)chā (二)chá (三)chǎ (四)chà

【辨形】又中加一点。3画。象形。
【辨义】叉(一)chā
❶ 一端有两个以上长齿而另一端有柄的器具:叉车|叉子|刀叉|钢叉|音叉|鱼叉。
❷ 交错,相交:叉手|叉形|叉腰|交叉。
❸ 用叉扎取:叉鱼。
❹ 叉形符号,形状是“×”,一般用来标志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
〔叉烧〕烤肉的一种方法。
〔叉麻将〕〈方〉打麻将牌。
〔夜叉〕佛教指恶鬼,比喻丑陋、凶恶的人。
(二)chá 〈方〉挡住,卡住:车把路口叉住了|河里的冰块叉住了。
(三)chǎ 分开成叉(chā)形:叉着腿。
(四)chà 〔劈叉〕体操、武术等的一种动作,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臀部着地。
【辨析】 四音都可表示动作义。区别在于:
一、词义着重点不同: 叉(一)chā用于动作义时,表示手的动作和指烹调方法;(二)chá表示物体动态;(三)chǎ表示腿的动作;(四)chà用于体操、武术等的动作。
二、使用频度不同: 叉(一)chā多义项,较常用,使用频度较高;(二)chá单义项,只用于“叉住”等方言词语;(三)chǎ单义项,只用于“叉着腿”等词语;(四)chà单义项,只用于“劈叉”。

武术长器械的一种。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柄长七至八尺,重约5斤。三股叉中锋挺出三至四寸,叉的尾端有瓜锤。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东汉时期,叉开始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其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图81、82)。

图81 马叉

图82 飞叉

☚ 飞石   弓·矢 ☛

叉chā

❶指吃烤肉用的生火的家伙,有齿,另一端有较长的柄:只见老婆们拿了铁炉、铁~、铁丝缘来。(四九·1145)
❷用手卡住别人的后脖子往前推: (宝玉)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出去!”(十七—十八·360)


叉chǎ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用物部 > 諸雜 > 叉
叉  chā

用來刺物取物的器具。通常於一長杆之上,裝一有分杈的金屬制叉頭而成。有魚叉、畫叉等多種。晉·潘岳《西征賦》:“垂餌出入,挺叉來往。”李善注:“叉,取魚叉也。”唐·李商隐《病中聞河東公樂营置酒口占寄上》詩:“鎖門金了鳥,展幛玉鴉叉。”宋·鄧椿《畫繼·侯王貴戚》:“錦囊犀軸堆象牀,叉竿連幅翻雲光。“宋·蘇軾《答秦太虚書》:“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爲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首飾部 > 釵 > 釵 > 叉
叉  chāi

同“釵”。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博戲(附) > 叉
叉  chā

博戲彩名。古擲錢博戲完全正面謂“叉”,完全背面謂“快”。以擲得叉、快或正背面多寡定勝負。《水滸傳》第三十七回:“李逵叫聲‘快’!肐𦞂的又博個‘叉’”。參見本類“快”。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格鬥器 > 叉
叉  chā

亦稱“馬叉”。直刺兵器。長木柄與鐵叉頭組成。有兩股、三股兩種,由漁獵工具演進而成。《釋名·釋兵》:“栝旁曰叉。”明·茅元儀《武備志·器械三》:“馬叉,皆短兵中之長者也。鏜鈀即叉也。”《皇朝禮器圖式·武備三》:“〔緑營馬叉〕鍊鐵爲之,通常六尺六寸,中刃長一尺二寸,首兩旁刃岐出横,各横四寸,縱一尺。銎穿鐵盤三,相擊作聲。柄長五尺,圍四寸,木質,髹朱,末鐵鐏長四寸。”參閱《隋書·煬帝紀上》、元·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三折。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儀仗鹵簿部 > 兵仗 > 叉
叉  chā

古代儀仗。由兵器演化而成。隋唐已用,後襲之。其制,似戟而短,青飾兩末,中白,畫雲氣,綴朱絲拂。《新唐書·儀衛志上》:“又有殳仗……二百五十人執殳,二百五十人執叉,殳、叉以次相間。”《元史·輿服志二》:“陪輅隊……推竿二人,托叉一人,梯一人,皆平巾青幘。”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漁具部 > 其他 > 杈 > 叉
叉  chā

同“杈”。

叉chā

❶宋明行院市语谓怒。《行院声嗽·人事》:“怒: 叉。”
❷明清江湖社会绸绫行谓一。《通俗编·绸绫行》:“一: 叉。”
❸清代四川成都青果小菜及零碎买卖行谓数目四。参“启、拖、心、叉、潘、梭、才、耍、卧”条。

叉chā

❶ 交错,交叉。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寄灃州张使君》:“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
❷ 端部有分杈、用来刺取物的器具。杜甫《又观打鱼》:“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入。”
❸ 刺,刺取。《后汉书·杨政传》:“旄头又以戟~政,伤胸。”高启《江村乐》:“荷浦张弓射鸭,柳塘持烛~鱼。”

*

B2E6
(一)cha❶一端有两个以上的长齿而另一端有柄的器具:西方人吃饭用刀~,中国人用筷子/鱼~/钢~。
❷用叉刺取东西:~鱼。
❸叉形符号,形状是“×”,一般用来标志错误或作废的事物:老师在试卷上画了个~。
❹用手或器具卡住:~腰。
❺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手/三~神经/交~。
(二)cha挡住;卡住;堵塞:路口给车辆~住了/河里的冰块~住了。
(三)cha分开成叉(cha)形:~着腿。
(四)cha❶〈文〉与“杈”同,树叉。
❷[劈叉]picha体操、武术等的一种动作,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臀部着地。

分开

分开

分(~解;分析;~家;~堆;~拨;瓜~) 开(开去;开交;开剖;拉~;撕~;切~;裂~;断~) 披(~沙拣金) 破(破开;势如~竹) 剖(剖分;剖判) 捭判 擘 攽 析(析离) 疏(疏析) 劈
把整体或有联系的东西分开:割(割开)
把整体的事物分开:劈(~开;~成两段)分裂 裂开
 破坏,分裂:破裂
 分裂肢体:辜(辜磔)
 分裂尸体:支解 支磔
把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拆(拆开;~信)
把患传染病的人、畜和健康人、畜分开:隔离 隔别
区分,分开:析分
断绝,分开:断开
疏理分开:疏解
劈襞分开:騞擘
按组织部位分开:分肌劈理
用尖利物把东西分开:
用手分开:掰(掰开;一~两半) 擗 捌
分开成叉形:叉(~开腿)
分成两部分:牉 对半 对开 中分 半分 一分为二 二一添作五
分成三份:三分(~天下) 三一三十一
分成若干对:分批 分曹
(使人或物不聚在一起:分开)

另见:切开 剪裁 割

☚ 分开   划分 ☛

将 赖 探 捥
取药:请药
拿取:拏掇
 什么都不拿取:一无所取
用手或爪取:擩 攫取 擭撮 揽收 抓取
 鸟兽以爪抓取:
伸手去取:
把粘贴的片状物取下:揭(揭去)
用钩钩取:钩(~致)
用叉刺取:叉(~鱼) 叉(~鱼)
试探着取:掏(~鸟窠) 探取
 用手探取:摸(~索;~鱼;摸物;揣摸)
 搜求探取:钩探
鸟用爪疾取:
用撮箕等把东西聚拢取起:撮(撮取;~灰)
聚土而取之:撮土
用铲铲物:铲(~土)
用锹起土:

另见:拿着 拿出 得到 取得 物品

☚ 取   取出 ☛

交错

交错

错(错迕;错互;互错;相错) 交(交叉;交加;交过;交经;交舛;交参;交罗;相交) 舛(舛互;舛错;舛驰) 叉 互(舛互;参互)迕 横 轇(轇轕;轇輵;轇葛) 旁午 旁迕 驳跞 穿插 华离 花插着
连结交错:连络 结络
连贯交错:贯络
勾连交错:钩错
参差交错:参错
相互参错:相参
连绵交错:连错 附错
穿插交错:搀错
竖横交错:贯午 交午 错落 错综 错绮 综错 交查 交织 交衡 交横 横织 横竖 纬经 邪交 狼戾(涕泪~) 胶轕 盘根错节 根牙磐错 纵横交错 根牙盘错 根株结盘 蟠根错节 槃根错节 根盘节错 根蟠节错
交叉错综:交互
如牙齿上下交错:齿错
如犬牙交错:犬牙
纠缠交错:纠错
杂乱交错:相纷
间杂交错:鏙错
纷杂交错:纷薄 旁合
变乱交错:憣校
回环交错:回互
迂回交错:纡错
盘曲交错:盘错
密集交错:攒错
如燕尾般交错:搀燕
交错的样子:纵横 综纬 经络 横顺
纵横交错的样子:籍籍
纠缠交错的样子:纠缠
(交叉,错杂:交错)

另见:混杂 杂乱

☚ 重叠   起伏、回旋 ☛

用具

用具

器(器具;器物;器件;器用;竹~) 具(家具;行~;教~;量~;玩~) 家伙 家事 家活 家生 家什
各种用具:器物 用器 物器 行仗 形物
携带的用具:赍具
拍打用具:拍(拍子;蝇~)
旧时家长责打家人的用具:家法
旧时塾师体罚学童的木尺:戒尺 戒方
夹物具:夹(夹子;~板;铁~;发~;书~;卷~) 卡(卡子;卡具;发~) 铗 筴 梜 剪(火~;夹剪) 镊(镊子)
抓爬背痒的用品:爪杖 如意(铁~)
叉物具:叉(~子;钢~;木~;刀~;鱼~;粪~)
悬挂或探取东西的用具:钩(钩子;挂~;秤~;钓~) 钜
炭钩子:
望远具:金目 望远镜
簸扬具:簸(簸箕) 箕
筛物具:筛(筛子;罗~;粗~) 簁
细筛:罗(绢~)
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提(油~;酒~)
取火具:燧(燧石;木~) 火石 火柴 洋火
供上、下的用具或设备:梯(梯子;楼梯;扶~) 阶 隥
梯上的横木:梯桄
遮盖具:罩(罩子;纱~;面~;灯~)
汲水器:缶 瓶(银~)
从井中打水的用具:银瓶素埂 素绠银瓶金瓶素绠

另见:家具 器具 工具

☚ 用具   清扫用具 ☛

各种兵器

各种兵器

五兵 五刃 刀枪剑戟 枪刀剑戟
任何兵器:尺寸之兵
古代兵器名:铲(流星铲) 锤(铁锤;银锤;双锤;铁爪锤) 鎲(鎲钯) 铫 鍠 镖(金镖;铁镖;飞镖) 镳 锏(锏钯;铜锏;流金锏) 钩(钩镡;钩戟;钩拒;钩棘;钩距;钩竿;钩镰枪) 镡 殳(铁殳) 棒(镫棒;狼牙棒) 鞭(鞭挝;鞭简;鞭锏;九节鞭) 戣 椎(长椎) 标(标枪;梭标) 斧(斧钺)矛(长矛;酋矛) 戟(靸戟;鈒戟;雄戟;匽戟) 鍠 钺 钯(鎲钯) 枪 鎌 镩 简 棍 鏚 杵 叉(马叉;鎲叉) 流星 狼筅骨朵(铁蒺藜骨朵) 铁挝 铁杖 铁檛 铁尺 长铍 长鉟 长戈 长兵 金瓜 银瓜 镫杖 镫仗 铁轮拨 雉尾炬
钢鞭的前端:鞭梢 鞭稍
钩的锋芒:钩芒 钩铓
能发射炮弹的重型武器:炮(火炮;铳炮;大炮) 筒(火箭筒;爆破筒)
旧式火炮:铁炮
古代一种火炮:震天雷
爆炸性武器:弹(炸弹;霰~;导~;氢~;流~) 雷(地~;手~;水~;铁~;鱼~)
暗中发射的武器:暗器(~伤人) 黑枪 冷枪
打击用的兵器:毄兵
铁制兵器:铁兵 铁刃
收藏的兵器:余兵
用以杀人的武器:不仁之器

☚ 武器   各种状况的武器 ☛

兵器名。自原始社会时期的捕鱼和狩猎工具发展而来。东汉时期便用于作战中。

(一)(
❷扠) cha❶叉子,有两个以上长齿而带柄的器具。如:鱼叉, 刀叉。
❷用叉子取东西。如:叉鱼。
❸交叉。如:交叉火力网。(二)cha挡住,卡住,堵塞住。如:路窄车多,车常把路口叉住。(三)cha分开成叉形。如:叉着腿。(四)cha劈叉,体操、武术等的一种动作,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臀部着地。

叉[Ⅱ扠]chā

Ⅰ❶ (用于扎取东西的器具) fork;harpoon: 餐 ~ (table) fork;
干草 ~ hayfork;pitchfork;
钢 ~ (steel) fork
❷ (叉形符号,“×”) cross: 在拼错的词上打一个 ~ mark the wrongly spelled word with a cross Ⅱ (用叉取东西) work with a fork;fork: ~ 草上垛 fork hay onto a stack;~ 鱼 spear fish
另见 see also chá;chǎ;chà。
◆叉车 forklift;fork truck;forklift truck;scraper;carry-scraper;
叉规 fork gauge;
叉积 {数} cross product;vector product;
叉路 the fork of a road;
叉烧 {食品} roast pork;
叉式起重车 fork truck;forklift truck;
叉腰 akimbo;
叉子 fork;prong


叉chá

 [方] (挡住,卡住) block up;jam: 河道被冰块 ~ 住了。 The river is blocked up with ice. 游行队伍把路口全都 ~ 住了。 Traffic was completely held up by the procession [paraders].
另见 see also chā;chǎ;chà。
◆叉开 fork;diverge;
叉流 distributary


叉chǎ

 (分开成叉 [chā] 形) part so as to form a fork;fork: ~ 着腿站着 stand with one's legs apart
另见 see also chā;chá;chà。


叉chà

Ⅰ ❶ [书] (分岔) branch;fork;diverge
❷ (使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边) turn off the main road;diverge to another topic Ⅱ  [书] (模糊) blurred;indistinct;dim
另见 see also chā;chá;chǎ。

fork

叉chā

会意字,“手指相错也”。(《说文》)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cha
阴平:杈(一种农具)
上声:衩(裤衩)
去声:汊(河汊)
衩(衣服旁边开口的地方)
杈(植物的分枝)
chāi
钗(金钗)

(3画)
❶chā
❷chá
❸chǎ
❹chà

【提示】第二笔捺与第一笔横撇的横笔宋体相接,楷体相离。

*叉chā

3画 又部 
(1) 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手|交~|手~着腰。
(2) 带长柄的歧头儿(一端有两个以上长齿)的器具:钢~|鱼~|粪~|用刀~吃西餐。
(3) 用叉子扎或挑东西:~鱼。
(4) 叉形符号“×”。
 1. 用来标志错误的或作废的事物。
 2. 在交通等标志中表示禁止或限制。
 3. 作为文中不便明说的内容的代号:赵×|×市。
 另见chá(39页); chǎ(40页);chà(40页)。


*叉chá

3画 又部 卡(qiǎ)住;阻塞:双手~住门,不让人走|路口让汽车~住了|一到冬天,就用砖头把北墙的窗户~死。
 另见chā(38页); chǎ(40页);chà(40页)。


*叉chǎ

3画 又部 分开成叉(chā)形:~开腿|~开五指。
 另见chā(38页);chá(39页);chà(40页)。


*叉chà

3画 又部 
(1) 【排叉儿】 一种长方形薄条扭结成的油炸面食。
(2) 【劈叉】 (pǐ—)武术、体操动作。双腿成180度分开并使臀部着地。
 另见chā(38页); chá(39页);chǎ(40页)。

叉1.chā 2.chá 3.chǎ

1.chā 上古指示字。从又,又就是手。一点表示手指相交错。如:叉手。引申指一头分歧,便于扎取的器具。如:三齿叉|粪叉。转为动词。指用叉子扎取。如:叉鱼。异体或作扠。
2.chá 由交错义引申为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如:车子把路口叉住了。
3.chǎ 又引申为分开,张开。如:叉腿。

叉★常◎常


表意,小篆象手形,中间一画表示夹进的另一只手的手指,隶定为“叉”。本义读chā,两手的手指相交错而取物,引申为叉子(一端有两个以上的长齿,另一端有柄的器具)、用叉子刺取东西等;又读chá,引申为卡住、挡住、堵塞等;又读chǎ,引申为分开,使形状像叉(chā)子;又读chà,用于“劈叉”,一种动作,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臀部着地。
【辨析】
❶以“叉”作音符构成的字多有分开的意思,如“杈”指树木的分枝,“汊”指水流的分支,“衩”为衣裙侧面的下边开口处等。
❷以“叉”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声母为ch,但韵母和声调不同。chā:杈∣chǎ:衩∣chà:汊、杈、衩∣chāi:钗。

(chā)

初牙切。手指相錯也。从又,象叉之形。

*叉ts’ra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手指相錯也。从又、一。象叉之形。(三篇下)
以短橫劃表示兩指間之處。

☚ 隓   𡕒 ☛

(1)见〖扠〗
❷。
(2) 见〖扠〗
❸。
另见chá,chà。


〈动〉堵或挡住(路口、门口等)。
《聊·姑》二: 珊瑚两手~住门,大成窘了,从他媳妇那夹肢窝里钻出去颠了。
<异>查(chá)。《聊·禳》十八: 江城说:“气杀我也!正使着,拿去了。来查着门,我去取的!”跑下。
<方>今北京和山东济宁、菏泽、曹县、阳谷话有此语。
另见chā,chà。


〈动〉穿(叉裤子)。因叉裤子只有两条腿而没有前后裆,故穿这种裤子叫“叉”。
《醒》十九: 晁住媳妇卷着袖,~着裤子,提了一个柳条篮。又三一: 只见吴学周的老婆挠了个头,乱砍了髻,~了一条裤子,逼在门后边筛糠抖战。
<异>岔。
《醒》十四: 只见珍哥猱着头……下面岔着绿绸夹裤。
另见chā,ch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