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心痛病证名。出《灵枢·厥病》。包括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5种。 ❶指肾、胃、脾、肝、心有病,病气上逆乘心所致的心痛。《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❷指阳虚而阴气上逆所致的心痛。《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少阴,心主经也。心为阳中之阳,诸阳之所会合,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证见心腹连季胁痛胀满,冷气上攻,面色青黑,甚则呕逆气闷绝,眼目直视等,用高良姜散、当归散、吴茱萸丸、麝香汤等方。 ❸指邪犯心包或他脏病邪犯心支脉导致的心痛发厥。《医学入门》卷五:“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包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谓之厥者,诸痛皆少阴、厥阴气逆上冲,又痛极则发厥也。新者身既受寒,日又伤冷,郁遏元阳,宜草豆蔻丸、鸡舌香散温散之,或神保丸温利之。稍久寒郁为热,或因七情者始终是火,此古方多以苦寒泻火为主,辛热行气为向导也。” ❹指中寒发厥而心痛。《医门法律》卷二:“厥心痛,乃中寒发厥而心痛,寒逆心包,去真心痛一间耳。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不渴,气微力弱。”参见心痛、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寒厥心痛、热厥心痛等条。 厥心痛古病名。出自《灵枢·厥病》。心痛之一。表现为心痛彻背,痛如锥刺,休息时减轻,动作后加重。严重者可出现手足厥冷,面色青黑等。多见于心绞痛。有寒厥心痛和热厥心痛之分。 厥心痛juéxīntònɡ古病名。心痛类型之一。出《灵枢·厥病》。症见心痛彻背, 如有物从后触其心, 痛如锥刺, 休息时减轻, 动作时加剧, 并可见手足逆冷汗出, 面色青黑无神, 善叹息, 胸腹胀满, 眼目直视等症。有寒厥心痛、热厥心痛之分。详见热心痛、冷心痛条。 厥心痛 厥心痛厥心痛为心痛的一种。因邪犯心包络,痛时有手足厥冷而命名。《医学入门》卷五说:“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包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谓之厥者,诸厥皆少阴、厥阴气厥上冲,又痛极则发厥也。” 临床特点是心痛发作时伴有手足厥冷,冷汗出,气微力弱等。证情较真心痛稍轻。《济生方·心痛论治》:“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若乍间乍甚,成疹而不死者,名曰厥心痛,不过邪气乘于心支别络也。” 故《医门法律》卷二说:“厥心痛……去真心痛一间耳。” 厥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厥病》篇:“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心。” 病因病机 一为寒邪侵犯心胞,《医门法律》卷二说:“厥心痛,乃中寒发厥而心痛,寒逆心胞……。”《医灯续焰·心腹脉证》也说:“寒者,寒邪也,乘虚内袭,荣脉凝泣,故痛。” 或因阳气虚弱,阴气上逆所致。《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五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为阳中之阳,诸阳之所会合,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则阳虚而阴厥,致令心痛,是为厥心痛。” 一为七情内伤,五志化火,逆犯心胞。《医学入门·心痛》说:“厥心痛……或因七情者,始终是火。” 也有医家认为,厥心痛由五脏相干所致,《难经·第六十难》说:“其五脏相干,名厥心痛。” 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厥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故《备急千金要方》又将厥心痛分为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等。 辨证施治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可分为“热厥心痛”、“寒厥心痛”两类: 寒厥心痛:见《活法机要》。《备急千金要方》称为“冷心痛”,《外台秘要》称为“冷气心痛”。《医学心悟》称为“寒心痛”。症见心痛,手足厥冷,周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气微力弱,脉迟细,苔薄白舌淡。是由于心阳不足,寒邪乘虚入客心胞所致。正如《脉经》所说:“厥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治宜温阳散寒止痛。方用术附汤或崔氏乌头丸加减。以附子、乌头,蜀椒、桂心、干姜温阳散寒止痛;赤石脂敛汗;白术健脾益气。 热厥心痛:见《活法机要》。《备急千金要方》称为“热心痛”。《类证治裁》称为“火心痛”。症见心痛时作时止,身热,手足反冷,汗出,或伴面目黄赤,烦躁呕吐,脉数或洪大。是由于积热攻心或暑毒入心所致。治宜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方用金铃子散合清中汤加减。以山栀、黄连、生甘草清热化湿;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 真心痛 暴心痛 ☛ 厥心痛jué xīn tòngprecordial painwith cold lim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