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原子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原子论

又称“原子唯物主义”,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创立。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不可分,是构成万物的最后微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条件。原子同质,数量无限,形态大小各异,原子在虚空中凌乱而急剧地运动,互相碰撞,形成宇宙万物。灵魂由精细圆滑的原子聚会而成,原子分散则灵魂消亡。构成事物的原子不断流射出事物的影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感觉和思想。感觉是不真实的暗昧的认识,理性才是真理的认识。原子论在古希腊罗马晚期由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继承、发展,克服了德谟克利特学说中的一些缺陷,使原子论学说更加完善。在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复兴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并以之批判笛卡尔的二元论。

原子论

原子论

狭义地说,原子论是关于物质具有不连续性结构的一种学说。广义地说,原子论是指一种用固定不变的粒子(或单元)组成的集合体的观点来解释复杂现象的学说,因而实质上是一种分析的学说。原子论用于自然科学中获得了最大成功,它借助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的差异和它们的位置形状来解释整体的可观测的性质。原子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哲学时期和科学时期,17—19世纪是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期。
古代哲学推测,一切东西均可用坚实、微小、不可分割、大小各异但属于同样的基本物质微粒(称为原子)的多种多样的结合来加以说明;而现代科学的物质理论认为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若干化学元素结合而成,这些元素本身又都是由类似的更小的单位(即原子)聚合而成。原子的基础是原子核及电子。公元前5世纪由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古代原子论,公元1世纪由罗马哲学家兼诗人卢克莱修使之复苏。现代原子论曾经过不断改进;19世纪初期,它由于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的著作问世而开始发展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成果揭示出原子是可变的、可以分割的。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认识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更基本的粒子组成的。不过科学家们又认为基本粒子不可分割,因而古原子论的基本轮廓仍未改变:物质世界是由最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性质不同并能相互结合组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原子),原子通过交换一定的成分(如电子)形成分子,这些过程都受着已知的力学和电磁定律的支配。在现代原子论中,基本粒子不变的思想已被抛弃:基本粒子可以转变为辐射,反之亦然;在组成更大的单元时,基本粒子也不一定保持自身不变。
原子论在物质结构研究中的成功激励科学家们将原子论推广到其他现象和研究领域。在电现象研究中,它启发人们假定存在着同基本粒子相联系的基本的带电粒子,19世纪末终于发现了电子。20世纪初能量量子的发现是它的又一个成果。原子论的思想还在关于引力的量甚至时间的量的研究中得到应用,不过至今尚未获得引人注目的成果。原子论的观点甚至应用到心理学以及逻辑和语言的研究中,例如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和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创立了所谓的“逻辑原子论”。

☚ 分子论   基本粒子 ☛
000017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