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历史及现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历史及现状

历史及现状

安徽电力工业发展始于20世纪初。1906年由徽州等地商人筹资兴建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装机总容量为250千瓦,1908年10月投产发电。同一时期,安庆的安徽电灯厂也建成投产。民国时期,全省各地陆续建设了32个小电厂,其中稍具规模的有1942年建成投产的淮南田家庵电厂,总容量为8200千瓦。因战乱频仍,各地小电厂时启时闭,损毁过半,至1949年,全省仅剩8家小电厂,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43万千瓦,年发电量2421万千瓦时,全省人均用电仅0.87千瓦时。
1949年以后,安徽电力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火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为辅,兼有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修造等综合能力的电力工业体系。1979年至1992年,安徽电力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1.73亿元,新增装机容量434万千瓦;安装发电单机容量连跨20万、30万、60万千瓦三个台阶。1992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490万千瓦,发电量为236.2亿千瓦时,用电量达205.2千瓦时;电网建设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全省统一、互相联结、完整配套的大型供电网络。目前,安徽电力已跨入了大机组、高参数、超高压、大电网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14年,全省电力系统共完成产值140.89亿元,比1979年前30年的总和增长2.16倍;上缴税金46.96亿元;发电量2077.6亿千瓦时,比前30年多发1428.1亿千瓦时,增长3.2倍;1979年至1992年,年平均用电量达14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6倍。1992年,全省工业、农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分别为168.65亿、17.45亿、19.06亿千瓦时。
火电工业建设 1949年后,安徽省将原有的电厂收归国有,组织设备抢修恢复了发电。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重点投资扩展电业,扩建了淮南电厂,新建了铜陵电厂,建成了我国自行安装的第一台5000千瓦机组的马鞍山电厂,各地小电厂也相继恢复建立。到1952年底,全省装机容量达2.3万千瓦,比1949年增加了60%,年发电量达5034万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1.08倍。“一五”期间,淮南被作为安徽火电建设的重点,1956年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田家庵电厂投产发电。同期,芜湖、马鞍山、安庆、铜陵、淮北等地的小火电扩建工程也相继铺开,到1957年底,全省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5.9万千瓦。1958年以后,安徽电力工业的发展虽屡经挫折,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淮北发电厂从1968年开始建设,70年代初安装了2台国产5万千瓦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后,扩建安装的2台国产12.5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至1978年投产发电;淮南田家庵电厂两台波兰进口的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于1972年投产,使该厂总装机容量达60.1万千瓦,成为安徽当时最大的电厂。1978年全省火电发电量已达80.3亿千瓦时。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火力发电建设有突破性进展。淮北发电厂从1979年开始第三期扩建工程,两台国产20万千瓦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组分别在1981年和1982年投产发电,使该厂装机总容量达75万千瓦,1993年达95万千瓦,进入了全国大型坑口电站行列。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淮南洛河电厂于1982年底动工兴建,一期工程安装的2台国产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于1986年先后投产。平圩电厂1984年9月开工建设,第一期工程安装的2台单机60万千瓦机组是我国引进技术、自行制造的最大的发电机设备,属国家“七五”期间12项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之一。1号机组1990年5月进入正常生产,2号机组于1992年底投产发电,该厂装机容量120万千瓦,使安徽有了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厂。该厂生产过程全部实行计算机控制,机组的设计自动化水平及经济技术指标均居全国电力系统先进水平,具有国际80年代初期先进水平。它的投产运行,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技术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水电工业建设 在安徽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中,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398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约116万千瓦。安徽水电工业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1月位于霍山县境内淠河东源头的佛子岭水电站动工兴建。该电站是亚洲第一座巨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水电站,安装7台水轮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3.1万千瓦。1959年在佛子岭水电站上游25公里处,又兴建配套工程磨子潭分站,安装1台1.6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是安徽首次采用全交流操作的水电站,作为佛子岭水电站的分站,两站形成了串联式梯级水力发电枢纽。位于金寨县境内史河上游的梅山水电站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8年建成投产,为当时国内大坝最高的水电站,装有4台1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位于金寨县境内淠河西源的响洪甸水电站,于1958年建成,是安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全国第一座大型重力拱坝水电站,也是安徽省库容最大的水电站,安装4台1万千瓦机组,其中4号机组是国产第一台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50年代后期陆续开工兴建的还有岳西县境内的毛尖山水电站,太湖县境内的花凉亭水电站等。
安徽省装机容量最大的陈村水电站位于青弋江上游泾县陈村镇南3公里,1958年动工兴建,1962年缓建,1968年续建。3台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于1970年、1971年、1975年分别建成投产。1977年,位于下游的纪村分站2台机组也并网运行。陈村水电站装机5台总容量为18.4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为4.81亿千瓦时。1970年至1990年,陈村水电站共发电61.23亿千瓦时,20年共创利税3亿元,相当于1.8座该电站的投资。
动力网架建设 1949年前,安徽仅在淮南、马鞍山有4条22千伏辐射形供电线路。1951年淮南到合肥架设了全省第一条35千伏长距离输电线路,随后,又建成了淮南通往蚌埠、寿县的输电线路,皖中电网初步形成。1952年马鞍山至芜湖的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1955年又架设了马鞍山至铜陵的110千伏输变电线路,江南电网建设进展较快。1958年10月,安徽在芜湖四合山处架设了第一条横跨长江的35千伏输电线路。1968年在东、西梁山处架设了220千伏越江输电线路;同年,在安庆前江口敷设成功了安徽第一条110千伏水下过江电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电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6年12月建成投产的洛河经繁昌至上海输电线路,是华东第一个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皖境长度383公里,其中,位于获港的两座隔江相对的砼塔高160米,跨越耐张段全长2259米,是国内第二个500千伏线路长江大跨越;500千伏繁昌变电所,是华东第一个特大型变电所。1988年底又建成了淮南至上海的第二条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这两条线路,分别把淮南洛河、平圩电厂发出的强大电流,输入华东电网,为安徽和华东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截止1992年底,全省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线路达9030.1公里,变电设备容量888.35万千伏安。其中1979年以来新架设的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路5473.1公里,新安装11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容量704.63万千伏安。目前,全省已形成的淮南至浙江、上海的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系统,为安徽电网和华东电网的骨干;以淮北、田家庵、洛河、合肥、铜陵、陈村等火、水电站为电源点向各市(地)伸展的22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以及从各电厂、水电站向各地延伸的110千伏高压输变电线路,为安徽电网的网架;遍布城乡的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输配电系统,把电力送往用户,形成了全省完整配套的供电网络。
农电事业的发展 1952年,淮南蔡家岗变电所向寿县城关和五里闸输电,寿县成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网电力的农村用电县。当时,农村用电主要用于排灌。全省第一座专供农业用电的35千伏变电所,于1956年6月在怀远县马城区苏家岗建成。1958年8月,裕溪口至和县黄山寺之间,架设了全省第一条长5.45公里的35千伏农电专用线。50年代末60年代初,沿江沿淮各地、县兴建了一大批电力排灌站。农村用电由单纯排灌发展到为社办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农民生活照明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农电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在皖西、皖南山区,利用水力资源,大办小水电,实行县、乡、村三级办电、国家适当扶持的方针。到1992年底,全省已拥有小水电总装机13.4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93亿千瓦时。“引江灌巢”工程的驷马山大型电力排灌站效益显著。淮北和皖中地区纷纷兴建电力排灌站,打电动机井等。1992年,全省农村电网35千伏至110千伏的输变电线路达9.74万公里;主变压(配变)器容量964.9万千伏安;全省1769个乡(镇)、31727个村中,已有1767个乡(镇)和29759个村通了电,通电率分别为99.89%和93.8%。
集资办电取得进展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日益增长的需要,安徽省从1985年起,积极贯彻国务院“谁投资、谁得益、多投资、多用电”的政策,打破国家独家办电的传统格局,千方百计调动地方集资办电积极性,走出了多家办电的新路子,8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全省共集资21亿元,共投产集资机组容量111.2万千瓦,占安徽全省装机容量的22%。“八五”期间,安徽电力在建工程85万千瓦,集资办电机组占70%以上。

☚ 二 电力工业   职能、组织机构 ☛
000016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