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
中国佛教经录。又名《开皇三宝录》,简称《开皇录》、《三宝纪》、《长房录》、《房录》。十五卷。隋费长房撰。费长房(生卒年不详),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博学能文,通佛儒百家。初出家为僧,北周建德三年(574)废佛时还俗,寻遁归隐居。隋开皇初佛教复兴,受诏为翻经学士,于大兴善寺国立译场,参加译事。开皇四年至十七年(584—597),由其担任笔受的译经有那连提耶舍之《大方等日藏经》、《力庄严三昧经》、阇那崛多之《佛本行集经》、《善思童子经》、《移识经》、《观察诸法行经》、《商主天子问经》等共八十余卷。同时,他又致力于佛经目录的纂辑。《历代三宝纪》撰成于开皇十七年(597),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进献于隋文帝。
据此书《总目序》(卷十五)所载,费长房鉴于列代经录散佚,残缺不全。乃参考群书,广泛采撷诸史传记集、佛经目录、杂记杂录等,并将参加国立译场时,涉猎到的繁多经籍,加以披寻研究,又综合各家目录,吸取前人的优点,加以全面、系统的整理编纂而成。
《历代三宝纪》为佛教传入我国后至隋代之弘法记录,也是译经与著作之目录。此外,另附有佛家传记。全书共分四部分:一、帝年,卷一至三。每卷前有叙论,著录自周至隋各朝纪年,下列佛教史大事,佛典传译,旁及当时史事。二、代录,卷四至十二。为后汉至隋各代佛教译经编年史。每卷前有叙论,阐明当时的政治情况及其与佛教之关系。次列经录,依次附译人传略。详载译人译经的卷数、部类、年代、地点、经名异称、翻译次第、参与工作的人员、尝著录的经录等。三、入藏录,卷十三、十四。分别为大乘入藏录和小乘入藏录,共收佛典一千零七十六部,三千三百二十五卷。均分经、律、论三类,每类皆著有译人和失译人名。四、“序目”,卷十五。著录收入此书的表文、总序及全书总目录。末附有宋、梁、魏、北齐、隋六家经录和已佚的古代二十四家经录。
此书是研究古代佛典目录和译经史颇有参考作用的资料。书中著录的译人和经典均较以前各家目录丰富。在目录学上有一定影响。其后的经录,或模仿其体例,或承袭其一部分内容,或在其已有的基础上加以勘正提高。全书的特色是体裁有许多新创,代录部分为功力最深。其中将译人传记分隶各经之后,一改僧祐《出三藏记集》之体,便于了解译述人的具体情况。又译人译经的起讫年月、译经场所及参与工作的人员等著录,都极新颖翔实可贵,著录的译经和当时的佛教著述,均附有扼要记载,许多是现早已不传的书。从中不仅能窥见这些著作的概貌,看出佛典的译传在各个朝代的情况,及各个时期佛教发展的趋向,同时还保存了一部分过去已佚经籍的面目,为研究隋以前的译经和撰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此书于纪年中特崇南北朝之齐、梁,而贬黜北魏,其编年先后为晋、宋、齐、梁、周、隋。此种体例有别于《资治通鉴》前之史家,反映出隋代一般人的心理,引起历代史学家的重视。
但是,此书由于取材不够严谨,致使所收混滥颇多。如帝年中,纪年或提前或推后,以少作多或以多作少的错误也为数不少。如将译人名字张冠李戴,或是有译人名与失译人名互相误作,或是失译经误加年代,或是一经重出复见,或是异经误作同本的,在各代译经中均有出现。此书最逊色而为后人所诟病的是入藏部分,有许多经典作者没有亲见,以致不少资料误引混用,疑伪不分,糠稗同收,潦草成篇。而且分类简单,编选入藏目录、大小乘经录之准则亦间有偏误,所收与代录不尽一致,为后代经录家所批评。如道宣在《大唐内典录》卷五讥之为“入藏瓦玉相谬”,智昇在《开元释教录》卷十亦评以“入藏录中事实杂谬”。因此书流传久远,书中明显地可以看出有后人增补的痕迹,如在帝年之末,载有开皇十七年以后的记事等。
《大正藏》等藏经均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