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周期性变化及调节
卵巢为女子的性腺,位于下腹部,子宫旁,输卵管的下方,左右各一个,每个约3×2×1.5cm3大小,表面有白色包膜,里面分二层,外层为卵巢皮质。由一种细疏的间质支持着大量散在的卵泡,内层称髓质,主要由纤维组织、平滑肌细胞构成,还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纤维支配自其一侧进入。由此卵巢获得养料和调节物质,并经静脉血流输出其分泌物。
正常初生女婴的卵巢内已具备其一生中全部的卵细胞和始基卵泡。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任何时候都有部分卵泡活动,但这些卵泡不久又萎缩退化。直到青春期后方有始基卵泡发育到完全成熟。
一般卵发育成熟的过程历时28天,这些周期性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卵泡的生长发育。每个始基卵泡由一个已发育的卵母细胞和其周围的单层颗粒细胞所形成。青春期后生殖功能即趋成熟。它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同调节,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下丘脑分泌一种调节垂体功能的神经激素,调节前叶部分分泌调节卵巢功能的促性腺激素,卵巢又分泌性激素调节生殖器官。
垂体的卵泡成熟激素和少量雌激素作用于成人的卵巢,使卵泡内的颗粒细胞增生,在卵细胞周围形成复层,同时卵泡周围的间质组织分化为内外二层泡膜细胞。在卵泡成熟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卵泡细胞分泌雌激素。同时卵子和卵泡的体积都渐增大并移向卵巢的表面形成凸起。此时卵子及其贴近的颗粒细胞处于卵泡的一侧,中间含有较多激素的卵泡液。这一发育过程历时约14天达到成熟。当卵泡与卵巢的表面贴近,卵泡内的液体所含的一种水解酶使包膜溶解而导致卵泡破裂,此时卵泡中还分泌前列腺素,这使卵泡周围的纤维收缩,此时卵子及其周围的颗粒细胞一起被徐徐挤出,称为排卵,这是卵泡发育过程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黄体的形成与衰萎。排卵后,存留的卵泡破口迅速封闭,卵泡内的颗粒细胞主要在黄体生成激素的继续作用下进一步发育增大。为了适应黄体酮的合成,其细胞浆内积聚起黄色的类脂质,形成黄体。黄体既分泌孕酮(黄体酮)也分泌雌激素。如果不发生妊娠,则黄体所分泌的性激素(雌激素与孕酮)将反馈抑制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历时约12~13天后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也随之减少,继而出现月经。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垂体和丘脑下部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促性激素又开始作用于卵巢促成第二周期中卵泡的发育。如果妊娠则卵巢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即暂时停止。
在卵泡的发育过程中,卵母细胞体积渐增大,但它不分泌激素,卵细胞完全成熟前必须经过二次成熟分裂,成为只具体细胞染色体半数的细胞,当它经与过染色体减半分裂的精子结合时可形成一个具有正常染色体数的受精卵。这样能使部分母体和父体带特征性的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垂体的促性腺激素虽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卵巢的局部和卵泡的内在环境中还有不少其他物质也起调节作用。例如雌激素、雄激素和催乳素的浓度可影响卵泡的发育和黄体合成与激素等的生理功能。还有颗粒细胞的黄素化抑制因子,能防止未成熟的卵泡细胞过早黄素化。此外还有排卵时促进卵泡的收缩挤出卵子的前列腺素。卵泡细胞还分泌对垂体的卵泡成熟激素专一作用的抑制素。调节卵泡成熟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间的比例。
妇女出生时具备近百万个始基卵泡,但其中仅有数百个最终成熟。而这几百个中又仅仅几个才会真正受精、受孕。人类在自然界中,为了确保其种族的长存打下如此巨大的保险系数。但是为人类的长远利益,控制其发展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