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象主义音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又称印象乐派。指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之间受法国印象派画家和诗人影响而形成发展的一种音乐流派。始自德彪西代表作《牧神午后》、《意象集》、《大海》、《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音乐中暗示多于陈述,注重对气氛及主观感觉的渲染,配器力术精致纤细,音乐层次丰富,色彩变幻不定,音乐形象模糊而不明确,这种理想的完成导致了对自贝多芬式的强力主义及瓦格纳式的英雄主义的德国式音乐经典的否定,而代之以各种新式手法的介入,如全音音阶、平行和弦、无导音的旧调调式,以及被嵌入二度、四度、六度、七度的三和弦等,曲调上没有明确的方向的进行,而是模糊不清的曲折设计,乐句结构是不规则的,片断的。德彪西之后,拉威尔被称为该派主要代表,而其作品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使其很难完整体现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尽管从法国的杜卡、英国的司考特、德国的格留纳、美国的卡班特、西班牙的阿尔班尼士等人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印象派的痕迹,但除了德彪西本人外,印象派再无完全的代表人物。 ☚ 浪漫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与十二音音乐 ☛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С·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一词本指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绘画运动。1874年С·莫奈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绘画展出后,引起学院派画家们的讥讽和嘲笑,此后人们把艺术理想与表现手法与之相近的画家称为“印象派”。他们的艺术主张和绘画风格不仅对美术的发展,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也有很大影响。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词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等表现手法,给年轻的作曲家德彪西以很大启迪。他在90年代以后陆续创作的管弦乐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1892~1894年)、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年)、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1893~1902年)、管弦乐曲《云雾》(《夜曲》之一,1899年)、钢琴曲《版画集》(1903年)、钢琴前奏曲第1集中的《帆》(1910年)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的色彩效果塑造出柔和、克制、平静、朦胧和神秘的音乐意境。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在德彪西之后,受其影响而常采用印象主义风格和手法来写作的作曲家很多, 主要的有法国的M·拉威尔、Р·迪卡斯、А·鲁塞尔、F·施米特,英国的F·迪利厄斯、R·沃恩·威廉斯,意大利的О·雷斯皮吉,西班牙的М·de法利亚,波兰的К·席曼诺夫斯基等人。 ☚ 西贝柳斯 德彪西 ☛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是印象主义创作手法的作曲乐派,以法国为中心。其风格特征源于法国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流派。在创作中,强调色彩的作用,常用不作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与附加音和弦以及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各种教会调式等。其表现手法的主要特点为: ☚ 民族乐派 现代主义音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