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象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它的产生受到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印象主义主张创作只是传达作家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印象,而不是反映客观的现实。他们注重人的内心瞬间的感受和印象,将主观情绪投射到具体的事物之中。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的不是细节的逼真而是艺术形象和思想表达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印象主义的戏剧,往往渲染悲观绝望的情调,通过自然主义的场景表现堕落、犯罪的气氛。代表作家有德国的霍普特曼等。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诗歌、戏剧和文学批评等领域曾受印象主义思潮的某些影响。 ☚ 新浪漫主义 意象派 ☛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流行欧洲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印象主义原指法国绘画中的一个流派,后引申到音乐和文学中,指与该画派美学观点相近的作品和流派。1874年在巴黎举行的无名画家展览会上展出了法国画家莫奈 (1840—1926) 的《印象——日出》一画,被批评家讥讽为“印象主义”。马奈 (1832—1883)、西斯莱 (1839—1899)、德加(1834—1917)、雷诺阿 (1814—1919) 等追求类似的绘画表现方式,被称为印象画派。他们认为画家的任务只是记录在观察客体时所经验到的直接感性印象 (特别是光感),而不是客观描绘事物固有的形态。受印象画派的影响,法国音乐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 打破传统音乐以旋律的进展表现主题的基本方法,以音色和旋律片断的叠合“描绘”人对事物的感觉印象,开创了印象主义音乐。19世纪末,印象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风格进入文学领域,为许多不同倾向的作家所效法。他们致力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印象和感受,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的加工,使作家本人成为传达外界刺激与感官反应之间的中介。关于印象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国际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法国的龚古尔兄弟是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其特征是富于片断印象的描述; 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的某些诗属于印象主义风格。有人认为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以及20世纪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派”也属于印象主义范围。印象主义文学在德国的代表一般认为是诗人德尔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在奥地利,巴尔、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等剧作家自觉遵循印象主义创作纲领,其作品含蓄、朦胧,暗喻某种盲目的宿命力量在捉弄人的命运。俄国的一些现实主义小说家,如契诃夫、蒲宁等也不同程度地吸收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 ☚ 星期三文学联合会 新古典主义 ☛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Yinxiangzhuyi19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出现的极富革命性的绘画运动。1860年以后,一群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年轻革新者,在巴黎走到一起了。毕沙罗、塞尚、基约曼在修伊斯画院,莫奈、雷诺阿、巴齐依、西斯莱在格莱尔画室,相互邂逅。不久,他们走出画室,先后到枫丹白露森林、塞纳河口和滨临英法海峡的海岸,进行写生——这些地方,从1860年到1870年间,也就成了印象主义的摇篮。他们观察自然,观察波光粼粼的塞纳河水,从而找到了所谓色调分割、色彩闪烁的印象主义技法原则。1870年的战争,打断了他们的探索,小团体暂时四分五散了。这时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逃难到了伦敦,在那里他们看到了透纳和康斯太勃的作品,因而加速了印象主义理论和技术的形成。1872年以后,莫奈在阿尔让特依,毕沙罗在蓬图瓦兹,重新开始专心描绘外光下的风景。1874年,他们在巴黎的纳达尔摄影馆,举办了与官方展览迥异的“无名艺术家展览会”。参展的除莫奈、毕沙罗、西斯莱、塞尚、雷诺阿、基约曼之外,还有德加和莫里索。展览会引起轩然大波。一位名叫路易·勒卢瓦的美术记者,借莫奈发表的题为《日出·印象》(贝彩色图版)的作品,在报上写文章嘲讽他们是“印象派”。这个名称由此流传开来。少数好意的批评家如皮尔迪指出:这个团体的目标,在于表现丰富的外光和明确的最初感觉。迪朗蒂也在1876年发表的《新绘画》一书中,明快地分析了他们的手法特征,是“在反复的直观中,将太阳光依次分解为各种光线或要素,并将颜色‘摆’到画布上去,通过整体谐调,构成统一的效果”。1880年前后,印象派画家们的风格达到了最完美的表现。此后,由于每个画家的个性差异日益明显,最初的团体也就随之完全分裂了,1886年的印象派画展(前后共八届),成了他们最后一次展览会。印象派的艺术,如前所述,并不为当时的新闻媒介和一般观众所理解,然而莫奈等人所确立起的这种统一风格,表现了生活的欢欣,开拓了新的感受性,其形式意味蕴含着印象派运动极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影响不仅波及文学和音乐领域,而且带有国际性,从中培育出了像惠斯勒、蒙克、安梭尔、凡高等许多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 巡回画派 后期印象主义 ☛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西方美术史一个重要画派。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法国,1874年4月,在无名艺术家展览会上,莫奈的油画 《日出·印象》,标题被记者勒鲁瓦借用,嘲讽这次画展是 “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故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 (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画派的艺术家们,注意绘画中的外光研究和表现,摒弃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主张到室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出那种瞬间即逝的色彩。作品笔触简洁明了,爱用纯色,以此描绘自然万物在阳光下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光色。把表现身边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自己的课题,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反对当时已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寻找创作源泉、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在艺术史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是一般包括技法革命在内的美术思潮,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具有世界性意义。主要画家有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德加和莫里索等人。 ☚ 荷兰画派 野兽主义 ☛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西方美术史一个重要画派。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法国,1874年4月,在无名艺术家展览会上,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标题被记者勒鲁瓦借用,嘲讽这次画展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故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 的启发下,画派的艺术家们,注意绘画中的外光研究和表现,摒弃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主张到室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出那种瞬间即逝的色彩。作品笔触简洁明了,爱用纯色,以此描绘自然万物在阳光下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光色。把表现身边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自己的课题,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反对当时已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寻找创作源泉、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在艺术史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是一般包括技法革命在内的美术思潮,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具有世界性意义。主要画家有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德加和莫里索等人。 ☚ 荷兰画派 野兽主义 ☛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文艺思潮。始于绘画,后来影响到文学、音乐和雕刻等领域。它是在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基础上产生的。最初是由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在巴黎画展中展出的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拉开了印象派的序幕。继之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该派画家的美学原则是,捕捉“瞬间的印象”,记录观察客观物体时产生的直接的感性印象,表现鲜明的色泽感,不注重事物的主题思想和它固有的形态特征,以自然主义表现手法描写细微琐碎的景物,创作手法上不求明晰,给人模糊不清的感觉。至于文学上的印象主义同样表现瞬间的印象或偶然产生的感觉,不强调作品的内容、主题、情节和严密完整的结构,不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明显的颓废、绝望和神秘的倾向。印象主义基本上与自然主义同族,它们的哲学基础都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后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与象征主义、经验主义融为一体。这一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霍普特曼、李林克隆等,也包括法国自然主义作家龚古尔兄弟在内。 ☚ 唯美主义 意象主义 ☛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一个画派。在1874年该派的第一届画展上,批评家对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进行了抨击和嘲笑,由此而得名“印象派”。该派画家注重艺术形式的“光”与“色”的表现,认为物体的色彩皆发源于光,在千变万化的光的支配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调子。他们主张到室外作画,从光的角度观察、表现色彩的瞬息变化,并强调画家的直接感受,一反16世纪以来的褐色调,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色彩效果。这一色彩上的革新,对绘画技法的发展是一大贡献。该派的出现是对保守的学院派的极大冲击。但由于他们只追求光和色的形式美,而忽视了艺术的题材、情节及社会内容,自1874—1886年共举办了8次画展之后,无法维持下去而告终。代表画家有:马奈、德迦、雷诺阿、莫奈、毕沙罗等。 ☚ 凯绥·珂勒惠支 马奈 ☛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