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印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真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这首诗写的是日落的印象。在现代主义诗歌理论中,直觉被放在了相当显赫的位置。他们认为,只有直觉才能透入实在和生命本体,感知那淹没了的根须中传出的信息。这首诗局部清晰而整体模糊,这是因为,诗人平行置放了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各出自诗人四次直觉体验。所以,如果不加以深入细辨,是难以发现其中的关系的。
 一开始,诗人就摒弃了明确的交代,直接进入直觉体验,让你在朦胧中引起对对象的探究心理:这是在表现什么?“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真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这里,诗人没有说出什么“是……”,他只传导给你一种情绪,失落的、迷茫的、寂寞的情绪。要注意,这里的落日与“是……”不是比喻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的只是内在精神上的相似。飘落深谷的铃声微弱而渺茫,航到烟水去的小舟恍惚而朦胧,堕到古井里的真珠寂寞而端凝……这些都与落日给人的感觉有相通之处。接着,诗人写出了此诗的核心意象: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这个核心意象将我们从刚才的朦胧状态中解放出来,充满了一种“突然发现”的惊喜。如果一开始诗人就明确点出这一系列意象是写落日,就会使人感到过于直接、过于“正常”了。这是现代诗特殊的审美效果,神秘,曲折,下意识地表现瞬间体验,求得与主体心灵的深层沟通。最后,诗人又用了一个抽象的词语“寂寞的呜咽”,就将落日从精神、形体、声音这三个方面表现得浑然和谐一体了。
 这首诗的结构是讲究的。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便会发觉诗人是在清醒的状态下制造一种幻觉。前面的三个意象仿佛随意放置互不关联,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却又伴随着一种莫名的迷惘;到第二节“残阳”意象的出现,才迅速而有力地收束了前面的朦胧,化入一个稳定的浑凝的结构中,它清晰完整而意味深长。但是,诗人并没有用这种直线型的结构完成全篇。到了第三节,他又在制造一种幻觉,这就重新打破了刚才那种稳定、浑凝的结构感,使我们再一次沉浸在一种空灵迷离的氛围中。这种开——合——开的结构,增加了诗的含量,调节了读者阅读的态度,使诗歌成为能为不同的读者反复加入、反复赋予不同意义的开放结构形式。

印象yìnxiàng

客观事物在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 很深刻的~。
【注意】不要写成“印像”。

印象yìnxiàng

〈名〉客观事物刺激后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迹:印象深刻︱印象良好︱改变印象。

印象yinxiang

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虽然只见过一面,但他给我留下了强烈的~|这本书我只随便翻了翻,没有多大~|时间隔久了,~淡漠了

印象

(同)影象

印象yìn xiàng

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1901年叶瀚译《泰西教育史》篇下第二章:“凡生徒应知之事,须先从目印入神经(即脑气筋),既留印象,乃能据印象以生想像力。”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教育》:“以对象之意识印入于脑髓者,谓之印象。”

印象

印象

感印 意象 心影 魂痕
粗略的印象:掠影(~浮光)
具体的景象和景象给人的印象:观瞻
事物最先进入大脑给人形成的固定的看法或印象:先入之见
用以壮大气势或强化氛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壮观瞻
外观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碍观瞻 颇失观瞻 有失观瞻
对某种事物心中已有深刻印象:心存目识
对别人说过的话记忆犹新,印象深刻:言犹在耳
给人印象很深,铭心刻骨:侵肌透骨
对见到的人或事物有印象,但不确切:似曾相识
印象浅淡而模糊:淡薄
约略,印象模糊:隐影
不能记得真切,印象模糊:记不真
观察不细致或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浮光掠影 浮光略影 浮光流影 浮光幻影 浮光漾影 游掠光影 游光掠影 掠影浮光
(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印象)

☚ 记忆   记住 ☛
印象

印象

人对外界事物的初步的、强烈的知觉。休谟说:“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烈的那些知觉,我们可以称之为印象。”(《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页)任何舆论都以公众的印象作为基础,只有对某人某事产生了印象,才能形成意见,最后造成社会整体认识。印象是舆论的第一个、也是最先出现的要素。人的印象是以各种方式、各种内容的感觉为前提的。好的感觉产生好的印象,坏的感觉产生坏的印象,局部的感觉产生片断性的印象,完整的感觉产生整体印象,如此等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感觉得越丰富、越全面,所获得的印象就越深刻、越完整,越容易形成整体知觉,即独立的舆论见解。如果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印象支离破碎,就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容易接受他人对这一事物的意见,受社会舆论的左右。印象也是舆论的第一个和最先形成的意识层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得到某种印象,并根据印象对客观事物做出评价,形成各种各样的舆论。印象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客观事物刺激的程度,刺激性强的事物容易形成鲜明的印象,同时也就容易产生激烈的舆论。心理学家阿希确认,产生印象的先决条件是刺激特性和对这些特性的认识,以及“关系需求”。后者意味着对事物确立的“好感和恶感”,它决定印象的好坏,导致不同的舆论。

☚ 申辩自由   让·雅克·卢梭 ☛

印象

impression
这次访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This visit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us./我对他~很好。I have a good impression of him./得到深刻~be greatly (or strongly,deeply)impressed by;acquire (or receive,carry away) a deep impression/给予好的~ impress sb favorably;convey (or make)a good impression/造成~create the impression that/不可磨灭的~indelible impression/~派impressionist school;impressionist/~主义impressionism/~主义音乐impressionist music

印象

印象impression

人们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当前的有限信息,对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分析、归类、综合后形成的对人或物的概念。是一种主观的信念或判断。

☚ 物知觉   印象形成 ☛
000044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