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度国大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度国大党 印度国大党Yingdu guodadang全称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第一个全国性的和最大的民族主义政党。英殖民官吏休谟于1885年12月28日在孟买所创,目的在于笼络地主资产阶级中的上层分子。成立之初, 主张通过宪法的手段在印度实现立宪和代议政治, 确立了只讨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问题, 而不讨论影响民族团结的地方性事务和宗教问题的宗旨, 获得了广泛的支持。19世纪末随着大量的中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加入,以巴尔·甘葛达·提拉克为首形成激进派,主张印度独立,影响日增。1905年10月,针对殖民当局分割孟加拉省的法令, 掀起全国规模的抗议活动, 并发展为抵制英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次年, 在激进派坚持下第一次提出: 司瓦德希(自产)、司瓦拉吉 (自治)、抵制英货、民族教育四点纲领。但温和派和激进派对 “自产” 和“自治”两点的解释分歧甚大, 导致1907年12月公开分裂。激进派退出,组织了“民族主义者党”。1916年, 两派重新联合。1920年提拉克死后甘地遂成党内最有影响的权威。1920年加尔各答特别会议上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同年12月通过 “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获得自主” 的斗争纲领和关于必须组织工人和吸收工农和手工业者参加基层组织的决议。当年在全国规模掀起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7年后党内又分裂为以甘地为首的不变派和以莫提拉尔·尼赫鲁为首的主变派。后者主张放弃抵制立法议会, 进而在党内组成自治党, 后自行瓦解。1928年通过一个旨在建立在大英帝国范围之内的责任政府的宪法草案计划——《尼赫鲁报告书》。莫拉提尔·尼赫鲁之子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苏巴斯·鲍斯等反对该报告书而坚持争取印度的完全独立, 遂形成党内新的激进派。1929年拉合尔年会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的纲领。1930年和 1934年掀起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间国大党曾被宣布为非法,甘地等被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掀起了反对大战和反对印度参战的运动。1942年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而遭解散,甘地再次被捕。1947年,迫于印度的形势, 英国公布了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1950年1 月26日印度独立成立共和国,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任总理,并于次年起领导国大党直至1964年逝世。此后,除1977—1979年被人民党击败外, 一直是印度的执政党。1949年确立了在印度建立以机会均等和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力为基础的合作联邦为党的新目标。1964年将此目标进一步明确为: 建立“民主社会主义”。1964年夏斯特里被选为总理和党的领导,1966年被尼赫鲁的独女英迪拉·甘地所取代。1969年党内以英迪拉·甘地为首的一派和以党的主席尼贾林加帕为首的“辛迪加派”分裂,后者称国大党(组织派)。1978年英迪拉·甘地的新国大党再次分裂成以雷迪为首的国大党 (正统派) 和以英迪拉·甘地为首的国大党(英迪拉派)。前者后改称为国大党(社会主义派),后者在1982年第七次大选获胜后被选举委员会承认为真正的国大党。1979年,德瓦拉吉·乌尔斯等从国大党 (英迪拉派) 分裂出而组成卡纳塔克国大党。1983年西孟加拉国大党 (社会主义派) 和国大党 (英迪拉派)合并。该党思想的四大支柱为民主、社会主义、非教派主义和不结盟。1984年英迪拉·甘地被刺身亡之后, 其子拉吉夫·甘地继任党主席和印度总理。1989年11月在大选中被全国阵线击败再次下台。 ☚ 伊朗巴布教起义 拉克西米·芭伊 ☛ 印度国大党 印度国大党印度主要政党。1885年成立,创始人为英籍印度文官休谟。成立后展开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后,成为印度执政党。1969年底发生分裂。1977年3月在第六届大选中失败,成为反对党。1978年英·甘地另组新党改现名。1980年初,在第七届大选中国大党获胜。翌年7月,印度最高法院裁决国大党 (英) 为原国大党的继承者。国大党自称坚持 “民族主义、世俗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原则。对内强调团结、统一、教派和睦; 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突出改革和发展。对外遵循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同所有国家合作友好,改善同邻国关系的方针。 ☚ 印度政党制度 英国政党制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