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卫立煌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卫立煌1896—1960安徽合肥人 卫立煌1896—1960字辉珊,安徽合肥人。行伍出身。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第十九军副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八军军长、四十五师师长等职。1931年任第十四军军长,参与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抗战时期,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任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从沈阳败逃南京,被蒋介石软禁。1949年获释后去香港。1955年回到北京,旋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在北京病逝。 卫立煌
卫立煌
卫立煌 162 卫立煌1896—1960军事家,爱国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合肥人,字俊如,号辉珊。1912年,投身行伍。1917年,到广州历任排、连、营、团长。参加北伐后,升国民革命军师长,入陆军大学受训。1931—1932年,参加对中央苏区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1932年,升任第十四军军长。曾参加对十九路军作战。抗日战争初,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八路军配合下,于忻口战役中重创日军。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指挥所部在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两个集团军击溃侵占滇西之日军,配合中国驻印军队,打通了中印公路。1948年1月,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辽沈战役后被蒋介石撤职,软禁南京。1949年初,出走香港。1955年3月,回归北京。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 叶挺 胡宗南 ☛ 卫立煌1896—1960字辉珊,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第14军军长。抗战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剿匪”总司令,1949年出走香港。1955年回国,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卫立煌1896~1960爱国将领。字俊如,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军第1、第2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于1955年回北京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病逝于北京。 卫立煌 卫立煌1897~1960字俊如。少入邻村私塾就读,曾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入学兵营,1917年被选派参加孙中山卫队,任警卫团排长。次年奉派编入粤军等二支队,累功晋升连长、营长、团长、补充旅长等职。1925年所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任团长。1926年升第十四师副师长、师长。次年升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旋即入陆军大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进修。1930年初受命在蚌埠组建第四十五师,任师长,后扩编为第十四军,任军长。1932年任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率部率先攻入鄂豫皖苏区军政中心金家寨,后划霍山、商城、六安等各一片设县,命名为立煌县(今金寨县)。1933年第五次“围剿”中任北路军第二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参加镇压福建事变,为第五路军总指挥。后任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豫鄂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1935年在国民党第五次党代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次年兼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七七”事变后请缨北上,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在忻口地区与八路军共同作战,歼日军万余人。次年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1939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翌年再兼冀察战区总司令。在中条山与日军对峙4年。1938年4月到延安访问,曾一次拨给八路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1942年被蒋介石解除本兼各职,调离一战区,改任军委会西安行营办公厅主任。1943年10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翌年率部打通中印公路。1946年11月赴美国及欧洲各国参观考察。194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匪总司令”。同年11月,被蒋介石以“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的罪名撤职,软禁于南京。后去香港,1955年3月回国。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委,二届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 龚兆庆 余心清 ☛ 卫立煌 卫立煌1897—1960字俊如,又名辉珊。合肥人。民国初年参加合肥光复军。1917年任孙中山卫士、警卫团排长。翌年,调粤军第二支队为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粤军编成国民革命军,任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第十四师师长。192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第四十五师师长、十四军军长,曾率部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因抢先攻陷金家寨,蒋介石遂将其命名为“立煌县”。1933年11月率部去福建与十九路军作战,任第五路军总指挥,浙、赣、闽、皖4省边区总指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豫皖督办、陆军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中国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初任东北“剿共”总司令,沈阳解放前夕飞回南京,遭软禁。1949年1月秘密出走香港。1955年3月回到北京,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呼吁台湾回归祖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 方孝岳 谭梓生 ☛ 卫立煌1897—1960字俊如,又名辉珊。安徽合肥人。1916年在广州投入粤军,曾任排长、营长、团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东路军第十四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第十四师师长。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先后任第五军副军长、南京卫戍区副司令、第十四年军长。1932年起,曾任纵队指挥官进行“剿共”。1935年闽变之后,任东路军总指挥、驻闽预备队总指挥。兼第十绥靖区司令、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1936年授陆军上将衔。七七事变后,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省主席、冀察战区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陆军副总司令等职。1948年1月后,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辽沈战役后逃到香港。1955年3月回国,先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务委员。1960年1月在北京病逝。 卫立煌 卫立煌字俊如、辉珊,安徽合肥人,1887年2月16日出生在合肥县东部卫杨村一个小官吏家庭。早年在私塾读书。武昌起义后,投同盟会员李绪昌创立的庐州军政分府的军队。军政分府解散后,流落汉口,1912年考入湖南陆军学兵营,结业后赴上海投奔皖籍同盟会员范鸿仙。1915年参加肇和舰发难反袁,起义失败后赴广东,入粤军第二军当兵。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卫立煌被选任孙中山卫队士兵。1918年调许崇智部,历任排、连、营、团长。1925年任粤军第四师补充旅长,参加东征,7月军队改编,任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少将团长,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7月升任第十四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参加北伐入闽作战。北伐军进入福建后,升任第十四师师长。后率军进入江苏,驻镇江。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任首都卫戍副司令,8月参加龙潭之役,因功升任第九军副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1928年被保送北平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带职学习。1930年任第四十五师师长,驻安徽,9月9日兼任安徽省政府委员。1931年6月任第十师师长,7月在对中央红军的第三次“围剿”中,任预备军总指挥,后升任第十四军军长。1932年6月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军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同年10月率先攻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金家寨,国民政府特令以金家寨为县治、设立“立煌县”(1947年撤)。1933年4月任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兼鄂豫皖三省边区督办,9月参加对中央红军第五次 “围剿”,任北路军第二路第一纵队指挥官,12月任第五路军总指挥率部参加镇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1月任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1935年4月4日任陆军中将,8月任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负责对留守红军的“清剿”。同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任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兼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同年9月26日加上将衔。12月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北上,在北平门头沟与日军交战,10月4日就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同月赴山西,12月9日兼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指挥了忻口战役。1938年2月17日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守卫中条山地区。1939年1月9日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驻洛阳,5月2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9月20日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0月7日任河南省保安司令。1940年4月与朱德签订了关于驻军防区协议,8月协助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同年冬兼任冀察战区总司令。1941年3月回重庆述职,与蒋介石发生争执,5月中条山战役中,所部损失惨重。1942年1月监察院弹劾卫立煌对中条山失败应负责任,9日政府下令免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和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职,革去上将军衔。3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后派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因通共嫌疑未到任。1943年11月23日接替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恢复上将衔后,率部打通中印国际公路。1945年该部改组为中国陆军司令部,卫立煌改任副总司令,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实际上被剥夺军职。1946年赴上海寓居在虞洽鲫家中,同年11月赴日、美、英、法等国考察军事。1947年5月17日回国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1948年1月17日任东北 “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2月12日代国民政府主席行辕东北行辕主任。11月沈阳失守后赴北平,26日撤职查办。12月被武装送南京软禁。1949年1月李宗仁代理总统后,恢复自由,28日赴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电祝贺。后在香港发起民主战斗同盟,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55年3月15日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回国,4月到达北京。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 马麟 卫权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