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卫立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卫立煌1896—1960

安徽合肥人
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四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949年去香港,1955年3月回北京,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字:俊如、辉珊、耀珊

卫立煌1896—1960

字辉珊,安徽合肥人。行伍出身。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第十九军副军长、徐州戒严司令、首都卫戍副司令、第八军军长、四十五师师长等职。1931年任第十四军军长,参与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抗战时期,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任国民党东北“剿匪”总司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下,从沈阳败逃南京,被蒋介石软禁。1949年获释后去香港。1955年回到北京,旋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在北京病逝。

卫立煌

卫立煌与陈明仁
回忆卫立煌先生
卫立煌将军
潘际垌 洛翼
赵荣声
(香港)大公报社1955年版34页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月版390页
合肥市政协文史办公室编辑出版1985年
9月版227页
卫立煌将军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民革
常委卫立煌病逝
卫道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226页
人民日报1960年1月18日
被幽禁在南京——卫立煌软禁南京出走香港记
(1-6)
赵荣声人民政协报1984年4月25日-6月6日
抗战中的一员虎将——卫立煌 华声报1985年8月27日
抗战中的卫立煌将军
东北见闻录——莫德惠、卫立煌、梁华盛、董彦
周海平等
赵世洵
安徽日报1985年8月29日
*大成1977年49期
卫立煌(1896-1960)于翔麟*传记文学1980年36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4册第386页
从纽约新居忆立煌往事
卫立煌传略
卫立煌生年问题
原国民党“五虎将”之一:卫立煌风云录——赵
荣声谈话纪要
马联芳
卫道然
戴健
*传记文学1980年37卷6期
源流1984年2期-1985年2期
文史通讯1985年1期
人物1985年1、2期
忆毛主席在延安接见卫立煌
卫立煌(1896-1960)
翟作军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5年6期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493页
卫立煌严如平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1辑第
16页
卫立煌(1896-1960)
卫立煌
卫立煌
忆卫立煌将军
卫立煌兴办蜀山农林职业学校
卫立煌与第十师
“庐剧进京”时的卫立煌
卫立煌与韩权华
梅贻琦与卫立煌的亲属
张敏孝
傅润华
厂 民
万选初整理
陶子贞 黄梦豪
方跃
卫洪
郭桐
郭桐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页
中国当代名人传第285页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130页
合肥文史资料第1辑第25页
合肥文史资料第1辑第87页
合肥文史资料第1辑第95页
合肥文史资料第2辑第140页
*国共风云名人录第4集第87页
*国共风云名人录第4集第100页

卫立煌

朱德与卫立煌
卫立煌与八路军驻洛办事处
朱德与卫立煌
卫立煌将军传(五、六)
一位向往共产党的国民党悍将
卫立煌与忻口战役
卫立煌与华北抗战
卫立煌怎样送掉东北
卫立煌续弦妻子结褵的经过
卫立煌在华北抗战中与八路军的合作
卫立煌(1897—1960)
卫立煌(1896—1960)
卫立煌
“褫职查办”后的原东北“剿总”卫立煌
褫职后的东北“剿总”卫立煌
善始善终的赫赫战将卫立煌
卫立煌(1896—1960)
卫立煌(1897—1960)
良好榜样——卫立煌回北京之谜
赵朝
刘耀德
周中菊
卫道然
李仲元
陈晓清
陈清
赵荣声原作
赵荣声原作
陈清
汪新主编
范济国
朱金元 陈祖恩
完颜绍元
完颜绍元
严如平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何虎生 潘明忠
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349页
团结报1987年2月21日
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25日
源流1985年6、7期
党史文汇1987年5期
学海1992年1期
历史档案1992年4期
*传记文学1993年62卷2期
*传记文学1993年62卷2期
民国档案1995年4期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110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6页
民国十将领第430页
民国军政要人归宿第299页
民国军界名流归宿第183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2卷第630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12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14页
金陵秋梦——国民党四十三位首要战犯归
宿之谜(下)第463页
嫡系中的杂牌卫立煌
卫立煌(1896—1960)
田毅鹏
京声 溪泉
蒋介石的文臣武将第279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357页
卫立煌

162 卫立煌1896—1960

军事家,爱国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合肥人,字俊如,号辉珊。1912年,投身行伍。1917年,到广州历任排、连、营、团长。参加北伐后,升国民革命军师长,入陆军大学受训。1931—1932年,参加对中央苏区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1932年,升任第十四军军长。曾参加对十九路军作战。抗日战争初,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八路军配合下,于忻口战役中重创日军。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时,指挥所部在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两个集团军击溃侵占滇西之日军,配合中国驻印军队,打通了中印公路。1948年1月,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辽沈战役后被蒋介石撤职,软禁南京。1949年初,出走香港。1955年3月,回归北京。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 叶挺   胡宗南 ☛

卫立煌1896—1960

字辉珊,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第14军军长。抗战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剿匪”总司令,1949年出走香港。1955年回国,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卫立煌1896~1960

爱国将领。字俊如,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党军第1、第2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于1955年回北京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病逝于北京。

卫立煌

卫立煌1897~1960

字俊如。少入邻村私塾就读,曾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入学兵营,1917年被选派参加孙中山卫队,任警卫团排长。次年奉派编入粤军等二支队,累功晋升连长、营长、团长、补充旅长等职。1925年所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任团长。1926年升第十四师副师长、师长。次年升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旋即入陆军大学将官特别班第一期进修。1930年初受命在蚌埠组建第四十五师,任师长,后扩编为第十四军,任军长。1932年任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率部率先攻入鄂豫皖苏区军政中心金家寨,后划霍山、商城、六安等各一片设县,命名为立煌县(今金寨县)。1933年第五次“围剿”中任北路军第二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参加镇压福建事变,为第五路军总指挥。后任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豫鄂皖三省边区“清剿”总指挥兼三省边区督办、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1935年在国民党第五次党代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次年兼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七七”事变后请缨北上,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在忻口地区与八路军共同作战,歼日军万余人。次年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1939年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主席,翌年再兼冀察战区总司令。在中条山与日军对峙4年。1938年4月到延安访问,曾一次拨给八路军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1942年被蒋介石解除本兼各职,调离一战区,改任军委会西安行营办公厅主任。1943年10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翌年率部打通中印公路。1946年11月赴美国及欧洲各国参观考察。194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匪总司令”。同年11月,被蒋介石以“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的罪名撤职,软禁于南京。后去香港,1955年3月回国。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委,二届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 龚兆庆   余心清 ☛
卫立煌

卫立煌1897—1960

字俊如,又名辉珊。合肥人。民国初年参加合肥光复军。1917年任孙中山卫士、警卫团排长。翌年,调粤军第二支队为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粤军编成国民革命军,任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第十四师师长。192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第四十五师师长、十四军军长,曾率部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因抢先攻陷金家寨,蒋介石遂将其命名为“立煌县”。1933年11月率部去福建与十九路军作战,任第五路军总指挥,浙、赣、闽、皖4省边区总指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豫皖督办、陆军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中国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初任东北“剿共”总司令,沈阳解放前夕飞回南京,遭软禁。1949年1月秘密出走香港。1955年3月回到北京,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呼吁台湾回归祖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 方孝岳   谭梓生 ☛

卫立煌1897—1960

字俊如,又名辉珊。安徽合肥人。1916年在广州投入粤军,曾任排长、营长、团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任东路军第十四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第十四师师长。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后,先后任第五军副军长、南京卫戍区副司令、第十四年军长。1932年起,曾任纵队指挥官进行“剿共”。1935年闽变之后,任东路军总指挥、驻闽预备队总指挥。兼第十绥靖区司令、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1936年授陆军上将衔。七七事变后,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省主席、冀察战区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陆军副总司令等职。1948年1月后,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辽沈战役后逃到香港。1955年3月回国,先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务委员。1960年1月在北京病逝。

卫立煌

卫立煌

字俊如、辉珊,安徽合肥人,1887年2月16日出生在合肥县东部卫杨村一个小官吏家庭。早年在私塾读书。武昌起义后,投同盟会员李绪昌创立的庐州军政分府的军队。军政分府解散后,流落汉口,1912年考入湖南陆军学兵营,结业后赴上海投奔皖籍同盟会员范鸿仙。1915年参加肇和舰发难反袁,起义失败后赴广东,入粤军第二军当兵。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卫立煌被选任孙中山卫队士兵。1918年调许崇智部,历任排、连、营、团长。1925年任粤军第四师补充旅长,参加东征,7月军队改编,任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少将团长,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7月升任第十四师副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参加北伐入闽作战。北伐军进入福建后,升任第十四师师长。后率军进入江苏,驻镇江。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任首都卫戍副司令,8月参加龙潭之役,因功升任第九军副军长兼第十四师师长。1928年被保送北平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带职学习。1930年任第四十五师师长,驻安徽,9月9日兼任安徽省政府委员。1931年6月任第十师师长,7月在对中央红军的第三次“围剿”中,任预备军总指挥,后升任第十四军军长。1932年6月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军中路军第六纵队指挥官,同年10月率先攻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金家寨,国民政府特令以金家寨为县治、设立“立煌县”(1947年撤)。1933年4月任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兼鄂豫皖三省边区督办,9月参加对中央红军第五次 “围剿”,任北路军第二路第一纵队指挥官,12月任第五路军总指挥率部参加镇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1月任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1935年4月4日任陆军中将,8月任闽赣浙皖边区“剿匪”总指挥,负责对留守红军的“清剿”。同年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任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兼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同年9月26日加上将衔。12月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北上,在北平门头沟与日军交战,10月4日就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同月赴山西,12月9日兼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指挥了忻口战役。1938年2月17日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守卫中条山地区。1939年1月9日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驻洛阳,5月2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9月20日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0月7日任河南省保安司令。1940年4月与朱德签订了关于驻军防区协议,8月协助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同年冬兼任冀察战区总司令。1941年3月回重庆述职,与蒋介石发生争执,5月中条山战役中,所部损失惨重。1942年1月监察院弹劾卫立煌对中条山失败应负责任,9日政府下令免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和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职,革去上将军衔。3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后派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因通共嫌疑未到任。1943年11月23日接替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恢复上将衔后,率部打通中印国际公路。1945年该部改组为中国陆军司令部,卫立煌改任副总司令,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实际上被剥夺军职。1946年赴上海寓居在虞洽鲫家中,同年11月赴日、美、英、法等国考察军事。1947年5月17日回国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1948年1月17日任东北 “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2月12日代国民政府主席行辕东北行辕主任。11月沈阳失守后赴北平,26日撤职查办。12月被武装送南京软禁。1949年1月李宗仁代理总统后,恢复自由,28日赴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电祝贺。后在香港发起民主战斗同盟,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55年3月15日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回国,4月到达北京。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

☚ 马麟   卫权 ☛
000024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