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卢沟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卢沟桥 卢沟桥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 ☚ “皇军”的“伟绩” 卢沟桥 ☛ 卢沟桥 卢沟桥戏剧集。胡绍轩著。1937年10月汉口华中图书公司初版。内收第一辑独幕话剧《卢沟桥》、群众歌诵剧《斗争》等3篇。第二辑独幕话剧《母妻之间》(1935年4月作)等4篇。第三辑独幕话剧《人与人之间》、街头剧《当兵去》 (1937年10月作)等3篇。 ☚ 卢沟桥 阿Q正传 ☛ 卢沟桥(清)王鸣盛
卢沟桥为古代北京陆路南行必经之路,此诗写作者卢沟桥早行所见所感。 【作者】 王鸣盛(1722—1797),清代学者、诗人。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清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编修,历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降光禄寺卿,后以母丧休官,移居苏州,闭门著述三十年。善经史考证,亦工诗及散文,诗以山水纪游之作最多,有《十七史商榷》、《西庄始存稿》等。 【注释】 ①卧虹:形容卢沟桥如卧波长虹横于河上。桑干:桑干河,永定河上游,源出山西管涔山。②泱漭:水大貌。③马邑:本为秦县名,治所在今山西朔县,唐时曾改朔州为马邑郡,桑干河源头管涔山即在其地。④太行: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千盘:当泛指北京附近燕山山脉之群山。燕山西接太行山脉,东伸至山海关,余脉入北京,天津蓟县盘山也属燕山支脉。⑤铃铎:指挂于车马上的铃铛。 卢沟桥即北京市西南跨永定河 (金代称卢沟河) 之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三:“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俗曰: 鲁公输班神勒也。……卢沟数溃,罔决圮于桥,桥有神焉。万历三十五年,阴霖积旬,水滥发,居民奔桥上数千人,见前水头过桥且丈,数千人喧号,当无活理。未至桥,水光洞冥间,有巨神人,向水头按令下伏,从桥孔中去。”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橋梁部 > 拱橋 > 盧溝橋 盧溝橋 lúgōuqiáo 亦作“蘆溝橋”。本名“廣利橋”。位於今北京西南永定河上。史載唐已於蘆溝架橋,稱“蘆溝”。後毁。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再建,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竣。明、清均曾維修,係一座聯拱石橋,共十一孔。長約九十丈,有望柱二百四十一根,上刻石獅四百八十五頭,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橋頭有清乾隆帝御書“蘆溝曉月”碑及碑亭。自明“蘆溝曉月”即爲“燕京八景”之一。《金史·河渠志》:“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復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橋。”明·蔣一葵《長安客話·盧溝河·盧溝橋》:“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淼,爲京師八景之一,曰‘盧溝曉月’。“參閱《嘉慶一統志·順天府四·津梁》。 盧溝橋 卢沟桥中国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位于北京城南15km处,横跨丰台区永定河古渡口。始建于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92年(金明昌三年)落成,已具有800多年的历史。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誉为世界名桥,扬名于世。初名广利,元代改为卢沟。全长266.5 m,宽9.3 m,车道7.6m。下分11个拱洞,最大孔径14.26m,余11.57~13.17m。矢跨比1∶3.5。拱圈外侧9块券脸石,其间8块横向条石与之相交。桥墩之下打设木桩,加固基础。卢沟桥共有石狮501只,其中大石狮2只,中石狮285只,小石狮214只。即桥上两侧石雕护栏共有281根望柱,柱头雕有中石狮281只,小石狮214只;除了望柱上的石狮外,在桥两端有4根华表,每个华表顶都刻有一个石狮,计中石狮4只;桥东栏板尽头还有2只大石狮,长约1.7 m,高约0.9 m,是典型的元代石狮造型。与石狮相对位于桥西栏板尽头有2只大石象。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事变,突然向当地驻军发起进攻,驻军奋起抗击,史称“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从此,中国进入八年抗日战争时期。该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 卢沟桥初名“广利桥”,在北京市丰台区的永定河上。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至明昌三年(公元1189—1192年),是华北最长的石砌联拱桥。全长266.5米,宽7.5米。分11涵孔,每孔净空约16米。为抗击湍急的水流、洪峰,及每年一次的浮冰冲击,桥墩平面作成船形,迎水面砌成三角形分水尖,其上垂直安置着边长约26厘米,被人们称作“斩龙剑”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为了使分水尖更加稳固,在凤凰台上,还加有6层厚达1.83米的压面石。此外,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的石与石之间,均嵌有棱角的铁银锭榫,将两石紧连在一起。卢沟桥的桥面由石板铺成,分河身桥面和雁翅桥面两部分。桥面两边的石栏扶手,共有280根石柱,269间石栏板,它们均以精美的雕刻闻名。尤其是石柱,高1.4米,在柱头由连珠纹连接起来的覆仰莲座上,雕饰着石狮子。280根柱头上,共雕有485个石狮。它们或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或俯视路面,凝神沉思;或回首相望,窃窃私语;或抚弄幼狮,嬉戏玩耍……,有静有动,妙趣横生。在雁翅桥面上,还立有石碑及碑亭和两对华表。石碑分别是康熙时修筑此桥的记录和乾隆时刻的“卢沟晓月”碑、“过卢沟桥记事碑”。卢沟桥在桥梁工程技术上有许多突出成就:如桥基建于坚实的河床上,桥墩打有木桩,流冰水位以下作流线形的过渡,11拱联成整体、充分发挥互相作用,三角铁、铁银锭鎨技术的运用等。从艺术角度讲,也有很高的造诣。它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赞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侵略者,取得抗战的胜利。卢沟桥也从此载入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好这座珍贵的古代桥梁,现已在其一侧另建了一座新桥,以供交通使用。 ☚ 颐和园 八达岭长城 ☛ 卢沟桥 卢沟桥卢沟桥是中国北方第一大古桥,以其桥栏上的石雕狮子而闻名于世,又以在此打响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而名垂千古。它位于广安门外西南15公里的永定河上,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初名广利桥,因永定河原名芦沟河而称芦沟桥,也称卢沟桥。 ☚ 北京大学红楼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 卢沟桥 031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初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有桥拱11个。两侧石栏雕柱各140根,柱头雕石狮485个,神态各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代帝王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7月7日,在此地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使它成为重要的历史纪念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屹立在卢沟桥畔。 ☚ 大钟寺 十三陵 ☛ 卢沟桥 卢沟桥中国古代石桥。亦名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的丰台区永定河上。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189年)重建。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485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乾隆御书“卢沟晓月”汉白玉亭碑,被视为燕京八景之一。早在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他的游记中就称赞这座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 巩县宋陵 永乐宫 ☛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城西南十三公里,旧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金代称卢沟河)的联拱石桥。这座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桥全长二百一十二点二米,计入两端桥堍共长约二百六十六点五米。全桥有十一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采用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形成优美的桥型。全桥共十个墩。基础为木桩基。原桥面行车道宽七点六米,用石料铺砌,桥面两侧筑有石栏,石栏柱头上刻有石狮,雕饰工巧,姿态各异,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头数众多,有“数之辄不尽”之说。据详查记录,石狮共有四百八十五头。石柱间嵌石栏板,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题字 “卢沟晓月”。 卢沟桥 ☚ 赵州桥 郑州黄河铁路桥 ☛ 卢沟桥 卢沟桥Lugouqiao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连拱桥。位于北京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故名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48年)重建。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柱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485个。桥头的石狮、碑亭、华表、栏杆,组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桥头建筑。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 华严寺 大理三塔 ☛ 卢沟桥 卢沟桥北京地区最古老的石砌联拱桥。位于永定河(古称卢沟)上,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全长266.5m,宽7.5m,下分11个涵孔,中间最大的涵孔跨度为13.42m,桥墩近水面的分水尖上安有 三角铁柱,以防河冰融化时冰棱的撞击,桥面二边有青石栏杆(望板)279块,望柱281块,柱头雕刻大小492个石狮,形状各异,造型生动,两端桥头各有 一对华表,桥东有康熙重修卢沟桥碑和乾隆手书“卢沟晓月”碑,桥西有乾隆重葺卢沟桥碑和所题察永定河诗碑。 卢沟桥 ☚ 罗布林卡 安济桥 ☛ 卢沟桥 卢沟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作芦沟桥。位于永定河上,距市区约15公里。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竣工。明清两代迭有重修重建。初名广利桥,后以卢沟河为名。卢沟之名始于唐代,为古漯河支流,亦称桑干河、黑水河、无定河,清康熙年间改名永定河,而桥名仍用旧称。桥长266.5米,宽9.5米,共11孔,全以白石建造。桥身、拱䃠、桥墩以腰铁牢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装三角铁柱,称“斩凌剑”,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中心主桥孔跨度21.6米,余孔渐收,近岸孔跨度约16米。两侧桥栏有石雕栏板279块,望柱共281根,每根柱头均雕有大石狮,共281个,大狮身上有小狮198个,顶栏上2个,华表上4个,大小总计485只。因其数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以及“数之辄隐其一”(蒋一葵《长安客话》)、“数之辄不尽”(刘侗《帝京景物略》)等说法。桥两端东有石狮,西为石象,紧抵桥头望柱,风趣而实用。卢沟桥以工程宏伟、石雕精美闻名于世,并以晓月清景著称,早在金代即为燕京八景之一,今桥头碑亭尚存清乾隆帝所题“芦沟晓月”汉白玉碑刻。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盛赞卢沟桥,认为他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元人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所咏“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清王鸣盛《芦沟桥》所咏“马邑风烟通一线,太行紫塞压千盘”,皆饶画意。明画家王绂绘有《芦沟晓月》图,则富有诗情。元明时,卢沟桥如同古长安之灞桥,为京都送别之地,有“落日芦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之语。卢沟桥东不远有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拱北城,亦名拱极城,是明清时守卫京都的门户,后为旧宛平县城。1937年七月七日侵华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此日晚10时,日本侵略者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借此挑衅,其无理要求遭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城并向卢沟桥西侧进攻。当地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奋起自卫,英勇抵抗,与日寇展开激战,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从此开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以可耻的失败告终。1987年7月7日隆重纪念卢沟桥事变爆发五十周年之际,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宛平城落成并开馆。 ☚ 9. 丰台区 燕墩 ☛ 卢沟桥 卢沟桥Lugou Bridge又称“芦沟桥”。多孔联拱石桥,位于北京市城西南13km丰台区,跨永定河(金时称“卢沟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竣工于明昌三年(1192年)。全桥11孔,长212.2m,计入两端桥堍共长266.5m,桥面车道宽7.6m,全宽8m多,跨径、矢高、墩宽由桥两端向桥中增大,净跨径为11.40~13.5m,矢跨比为1∶3.5~1∶3.7,拱圈厚0.5~1.0m,墩宽5.30~7.25m,上游为尖端形,下游为平头形。桥面两侧设石栏杆,栏杆柱(北侧140个,南侧141个)高1.4m,间距1.8~2.0m,其间嵌石栏板,高85cm,柱头上刻有大、小石狮子485个,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桥头有华表和御碑亭等文物。该桥曾于元、明两代经修缮;清康熙年间东起第一、二孔水毁,进行了重建,其余仍为金时所建,至今已经历800多年,拱圈局部虽有风化剥落,但尚可通车。1975年曾进行承载力测验,试验按轴距1.5m、15轴挂车进行,分级加载至429t时结构仍处于弹性状态,1976年曾通过400t平板车。该桥为燕京八景之一,称“卢沟晓月”,并经《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方介绍,闻名中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在此发生,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该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赵州桥 洛阳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